《易經》自古以來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上古三大奇書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闡述了天地萬物發展規律,變化規律,相傳易經“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包含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是華夏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其思想已經滲透到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華夏民族幾千年,可以說任何美好的修飾詞用來形容它的影響力都不為過。
關於《易經》的介紹和具體內容網上一搜有太多內容,太多的研究者,詳細介紹能寫十幾本書,本篇文章不再重複,我們來說點大部分人不太瞭解的。
一,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易學,或者說起源於易學,當代僅將《周易》的研究稱為易學,其實是不全面的,模糊了主次關係。
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都來自易學,傳統文化的發展,分門別類就是易學知識的應用和延伸。
二,易學是門什麼學問?
易學是門究天地萬物規律的學問,更進一步表述,易學旨在研究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而產生的法則,並將此法則應用於地球萬事萬物。此法則在道家中被稱為“道”,在儒家被稱為“中”,科學也是探索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法之一,只不過科學研究屬於物質法門,隸屬於易學方法之一,並非我有意將易學與科學掛鉤,關於易學發展中使用的方法,日後會詳細介紹。
易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發展也伴隨著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屬於一種對自然萬物樸素認識觀的規律總結。在古代社會,由於物質發展的落後,一代代的物候現象總結是易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也為現代科學詬病,認為經驗論缺乏足夠的實驗理論支援,不能否認這種質疑的正確性,使用易學方法對事物規律進行推導,若沒有天體運動的對應,沒有千百年來對類應現象的持續觀察,確實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傳統文化中存在很多糟粕的原因,但是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
易學的發展不僅中國有,從人類開始思考宇宙,在世界文明的各個地方都有。古印度有,古巴比倫也有,但是能將易學的發展推到如此高度的,只有古代中國具備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環境。
明白易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就能知道,在傳統文化中,所有沒有天體運動規律對應的結論,沒有易數支援的概念,我們都應該存疑。那麼有沒有超出易學範圍的事物?當然有,易學因動而生,只要在太陽系天體運動週期內,都是它的適用領域,如果不在這個圓的輪迴週期內,那就超出易學研究範圍了。
三,易經是本什麼書?
如果拋開後世對易經所作的易傳,單獨說易經的話,那麼易經的恰當定位是:使用易學方法的卜筮書籍。主要研究方法八數規律,在配上陰陽二數,六爻六數規律,四象四數等建立模型,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為研究主體,再結合易學中的類象方法,由此推導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只要事物在易學週期內,就可以利用易象相類的方法來研究其發展規律。
關於易數的產生,它們由當時所認知的太陽迴歸年週期所推導,能代入甲子歷的計算週期,能解決天象曆法中歲差問題,並且隨著天文學發展而發展。人類對天體運動規律的認識通過歷法來展示,易學根於天文曆法最終脫離天文學。易學能起作用的原因就是易經中的一句話:易與天地準。關於各種易數的推導過程我們以後再詳細講,因為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
古代人與現代人一樣,都想趨吉避凶,而且古代對世界自然的認知的侷限,他們比現代人更加迷信,對未知的事物更加惶恐和害怕,所以易經的用途我們就可想而知了,在易經誕生的年代,用於卜筮的方法不止易經一種,最早的巫師基本都是天文官或者懂天文的術士,或者通靈體質的神漢神婆,不是後來這些裝神弄鬼跳大神的,最早的天文學也是官方隱學。
並不是說易經的卜筮預測方法就比其他預測術高階準確,恰恰相反,它有侷限性,而易經被推向如此高度,在於它是完整流傳下來,並且被孔子等儒家人士作了易傳,正因為易傳的註釋,讓易學這種究天地人的學問大放光彩,易傳不僅重點闡述了易學中易理,而且言簡意賅的介紹了易數的形成,推動了易象的發展,並且是後世各種易佔模型由來,由此易經成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影了中國數千年,易經無疑是偉大的著作,而易學作為天地之道,順昌逆亡。
四,《易傳》更適合初學者研讀
之所以說《易傳》更適合初學者先研讀,並不是因為它簡單,相反,目前雖然各種易經文章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是從易理上作註解的,雖然不能說錯,因為每個人站在自己的層次得出的道理在其下層次看來都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明白易經中各種模型的原理,易數的由來,那可能就永遠沒法搞清楚易經這本書了。
易傳所作的年代離易經成書年代並不算太遠,而且有孔聖人及其下各個有悟性慧根的弟子共同研究,易傳不僅闡述出了易經中易理,而且說明了易數,說明了易學的使用和研究方法,並且概括性地揭示了易佔的模型建立方法。初學者如果先好好研究易傳中的易理,並且將其運用於生活,必能在對事物的認識上有較大的提高,隨著悟性的不斷提升和持續研究,假以時日一定能真正明白易經的原理。
大多數人看易經是因為覺得神秘,覺得蘊藏無盡的能力,或者想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我認為,你想預測自己的生活,命運,你還不如看四柱。易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不止占卜這麼簡單,當然,你也可以完全不懂易數,易象,易佔,能用易理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運用於實踐的話,那麼易經這本書的作用就達到了,孔子到了後來也是棄易佔而不用,大道至簡,返璞歸真,易學的最後目的就是讓世人好好生活!
五,《連山》、《歸藏》是什麼書?
《周易》、《連山》和《歸藏》統稱為三易,共同構成易經的三部分,目前只有周易流傳了下來,連山和歸藏有說失傳了,有說改名了,也有說被人發現了等等,成了千古之謎。
個人意見,周易,連山,歸藏都是模擬天道規律來類應萬物,不過三者方法不同。
如何模擬天道?
將太陽的迴歸年週期進行建模就行。
為何唯獨將太陽運動規律建模?
一來黃道帶易觀測。二來古人認為生死存亡影響最大。三來,各天體作用因素共同影響形成太陽活動規律。
如何將太陽迴歸年建模?
透過甲子歷。
六、《易經》、《連山》、《歸藏》的異同
相同之處:以易數建立八卦模型的卜筮書籍。
不同之處:我先舉個簡單的列子,我們要爬到一個高於平地十米的小土坡上去,會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從旁邊的斜坡上繞上去;方法二,在原地修個臺階,走上去;方法三,用繩子綁著固定物,爬上去。三易之間的區別就像這個例子,由於建模方法的不同,起始點制定不同,採用符號的不同,易象的使用不同等等,導致三易之間的不同,但它們的原理和目的相同。比如:易經以“乾”為首,連山易以“艮”為首,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坤,艮,坎,巽”來排列的,而歸藏卦畫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來排列……另有一說:易經,連山,歸藏的不同在於太陽迴歸年模擬之後歲差的解決方法不同,易經採用互換計數,連山採用連續計數,歸藏採用隱藏累積計數,差異在名字取用上也可見一斑,要認證非常複雜,此處不論。
傳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可見由於建模方法的不同,各種方法在表達和使用上有簡單,有繁瑣之分,而唯獨易經能流傳下來,也說明易經使用的便利性。
三易並沒有什麼神秘感,即使你會了,也是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各種胡亂吹噓要麼是不明事理的跟風,要麼是別有用心。
易經,沒有誰能讀得懂。易經只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思想水平。沒有必要在故紙堆裡找自信,也不可能在故紙堆裡找到真理。
大家說說,應該如何看待古代文明。
《易經》自古以來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上古三大奇書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闡述了天地萬物發展規律,變化規律,相傳易經“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包含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是華夏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其思想已經滲透到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華夏民族幾千年,可以說任何美好的修飾詞用來形容它的影響力都不為過。
關於《易經》的介紹和具體內容網上一搜有太多內容,太多的研究者,詳細介紹能寫十幾本書,本篇文章不再重複,我們來說點大部分人不太瞭解的。
一,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易學,或者說起源於易學,當代僅將《周易》的研究稱為易學,其實是不全面的,模糊了主次關係。
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都來自易學,傳統文化的發展,分門別類就是易學知識的應用和延伸。
二,易學是門什麼學問?
易學是門究天地萬物規律的學問,更進一步表述,易學旨在研究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而產生的法則,並將此法則應用於地球萬事萬物。此法則在道家中被稱為“道”,在儒家被稱為“中”,科學也是探索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法之一,只不過科學研究屬於物質法門,隸屬於易學方法之一,並非我有意將易學與科學掛鉤,關於易學發展中使用的方法,日後會詳細介紹。
易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發展也伴隨著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屬於一種對自然萬物樸素認識觀的規律總結。在古代社會,由於物質發展的落後,一代代的物候現象總結是易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也為現代科學詬病,認為經驗論缺乏足夠的實驗理論支援,不能否認這種質疑的正確性,使用易學方法對事物規律進行推導,若沒有天體運動的對應,沒有千百年來對類應現象的持續觀察,確實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傳統文化中存在很多糟粕的原因,但是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
易學的發展不僅中國有,從人類開始思考宇宙,在世界文明的各個地方都有。古印度有,古巴比倫也有,但是能將易學的發展推到如此高度的,只有古代中國具備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環境。
明白易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就能知道,在傳統文化中,所有沒有天體運動規律對應的結論,沒有易數支援的概念,我們都應該存疑。那麼有沒有超出易學範圍的事物?當然有,易學因動而生,只要在太陽系天體運動週期內,都是它的適用領域,如果不在這個圓的輪迴週期內,那就超出易學研究範圍了。
三,易經是本什麼書?
如果拋開後世對易經所作的易傳,單獨說易經的話,那麼易經的恰當定位是:使用易學方法的卜筮書籍。主要研究方法八數規律,在配上陰陽二數,六爻六數規律,四象四數等建立模型,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為研究主體,再結合易學中的類象方法,由此推導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只要事物在易學週期內,就可以利用易象相類的方法來研究其發展規律。
關於易數的產生,它們由當時所認知的太陽迴歸年週期所推導,能代入甲子歷的計算週期,能解決天象曆法中歲差問題,並且隨著天文學發展而發展。人類對天體運動規律的認識通過歷法來展示,易學根於天文曆法最終脫離天文學。易學能起作用的原因就是易經中的一句話:易與天地準。關於各種易數的推導過程我們以後再詳細講,因為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
古代人與現代人一樣,都想趨吉避凶,而且古代對世界自然的認知的侷限,他們比現代人更加迷信,對未知的事物更加惶恐和害怕,所以易經的用途我們就可想而知了,在易經誕生的年代,用於卜筮的方法不止易經一種,最早的巫師基本都是天文官或者懂天文的術士,或者通靈體質的神漢神婆,不是後來這些裝神弄鬼跳大神的,最早的天文學也是官方隱學。
並不是說易經的卜筮預測方法就比其他預測術高階準確,恰恰相反,它有侷限性,而易經被推向如此高度,在於它是完整流傳下來,並且被孔子等儒家人士作了易傳,正因為易傳的註釋,讓易學這種究天地人的學問大放光彩,易傳不僅重點闡述了易學中易理,而且言簡意賅的介紹了易數的形成,推動了易象的發展,並且是後世各種易佔模型由來,由此易經成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影了中國數千年,易經無疑是偉大的著作,而易學作為天地之道,順昌逆亡。
四,《易傳》更適合初學者研讀
之所以說《易傳》更適合初學者先研讀,並不是因為它簡單,相反,目前雖然各種易經文章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是從易理上作註解的,雖然不能說錯,因為每個人站在自己的層次得出的道理在其下層次看來都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明白易經中各種模型的原理,易數的由來,那可能就永遠沒法搞清楚易經這本書了。
易傳所作的年代離易經成書年代並不算太遠,而且有孔聖人及其下各個有悟性慧根的弟子共同研究,易傳不僅闡述出了易經中易理,而且說明了易數,說明了易學的使用和研究方法,並且概括性地揭示了易佔的模型建立方法。初學者如果先好好研究易傳中的易理,並且將其運用於生活,必能在對事物的認識上有較大的提高,隨著悟性的不斷提升和持續研究,假以時日一定能真正明白易經的原理。
大多數人看易經是因為覺得神秘,覺得蘊藏無盡的能力,或者想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我認為,你想預測自己的生活,命運,你還不如看四柱。易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不止占卜這麼簡單,當然,你也可以完全不懂易數,易象,易佔,能用易理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運用於實踐的話,那麼易經這本書的作用就達到了,孔子到了後來也是棄易佔而不用,大道至簡,返璞歸真,易學的最後目的就是讓世人好好生活!
五,《連山》、《歸藏》是什麼書?
《周易》、《連山》和《歸藏》統稱為三易,共同構成易經的三部分,目前只有周易流傳了下來,連山和歸藏有說失傳了,有說改名了,也有說被人發現了等等,成了千古之謎。
個人意見,周易,連山,歸藏都是模擬天道規律來類應萬物,不過三者方法不同。
如何模擬天道?
將太陽的迴歸年週期進行建模就行。
為何唯獨將太陽運動規律建模?
一來黃道帶易觀測。二來古人認為生死存亡影響最大。三來,各天體作用因素共同影響形成太陽活動規律。
如何將太陽迴歸年建模?
透過甲子歷。
六、《易經》、《連山》、《歸藏》的異同
相同之處:以易數建立八卦模型的卜筮書籍。
不同之處:我先舉個簡單的列子,我們要爬到一個高於平地十米的小土坡上去,會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從旁邊的斜坡上繞上去;方法二,在原地修個臺階,走上去;方法三,用繩子綁著固定物,爬上去。三易之間的區別就像這個例子,由於建模方法的不同,起始點制定不同,採用符號的不同,易象的使用不同等等,導致三易之間的不同,但它們的原理和目的相同。比如:易經以“乾”為首,連山易以“艮”為首,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坤,艮,坎,巽”來排列的,而歸藏卦畫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來排列……另有一說:易經,連山,歸藏的不同在於太陽迴歸年模擬之後歲差的解決方法不同,易經採用互換計數,連山採用連續計數,歸藏採用隱藏累積計數,差異在名字取用上也可見一斑,要認證非常複雜,此處不論。
傳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可見由於建模方法的不同,各種方法在表達和使用上有簡單,有繁瑣之分,而唯獨易經能流傳下來,也說明易經使用的便利性。
三易並沒有什麼神秘感,即使你會了,也是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各種胡亂吹噓要麼是不明事理的跟風,要麼是別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