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澀街燈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複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起源:

    七月十五悼亡節是怎樣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道教起源說、佛教起源說、傳統秋祭起源說。

    聲勢最強的是道教起源說。以前民間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解放後通常叫中元節。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夜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天官在正月十五為人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為人解厄。

    佛教起源說的故事性最強。佛教經文《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華人常叫他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銷骨立,於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餚、鮮果供養十方僧眾,透過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為什麼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職人員的安居月,大家關在寺廟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結束,等於放假了。七月十五叫“僧眾自恣日”,也叫“佛歡喜日”。目連在這天供養僧眾,解救了母親。他為此感謝佛祖,還說應該讓天下佛徒都可透過這種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是梵文,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動,迎接秋神的降臨。祭神之後就要祭祖。珍貴的時鮮食品奉獻給神明和祖先,叫做薦新或秋嘗。中國傳統認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穫之神,也是掌管刑殺之神,是中國的死神。古代中國處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後,叫秋後問斬。秋祭的日期過去是隨意的,立秋以後任何時間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為祭祖的日子。總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淵源是先秦時節的秋祭。

  • 2 # 昜安可

    小時候每到中元節前,家裡人就會準備紙錢焚燒祭祀。記得那會兒至少有一週左右的時間,大街上滿是大大小小被燒黑的地面,有時一陣風起還會把未燒盡的紙灰吹得到處都是,既不衛生也不安全。

    因為家人通常都是在中元節之前就完成這一儀式,所以對於當時年幼的我來說,也並不清晰中元節到底是哪天。後來每到這個時間段,街上就會出現一些可供焚燒之前用的鐵桶,可以減少一部分紙灰飛起的可能,再後來城區基本就逐步禁止焚燒祭祀了。

    雖然這種祭祀儀式被逐步簡化,但中元節一直都是民間的一種特殊節日。但中元節具體是農曆的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卻是有著不同的說法。

    中國版的萬聖節

    通常家裡有老人的,都會在農曆七月十四的這日叮囑家中的小輩,晚上要早回家並且天黑後就不要再出門。因為這一天被人們稱之為“鬼節”,是與除夕、清明、重陽並列祭祀祖先的大日子,但這一天的“靈異”色彩通常被渲染得更為嚴重。

    傳說農曆七月是中國習俗上的鬼月,而七月十四這一天是整個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所以不宜外出。但是如果我們搜尋關於“鬼節”的資訊就會發現,網路上/日曆上的“鬼節”卻是農曆七月十五,通常又叫做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一種節日名稱,在民間它通常被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祀祖先日”等。而在佛教中這一天被稱為“盂蘭盆節”,一些佛教在今天舉行的儀式被稱為“盂蘭盆會”。《西遊記》中佛祖就是在這一天,定下了取經大計。

    其實如果不是道教或佛教的相關儀式,只是民間的祭祖活動,不同地區確實存在著對中元節的不同理解。通常北方地區會認為七月十五是正日子,而在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則會被當做是中元節的正日,就類似於春節前的除夕夜一樣。

    不少朋友把中元節稱之為中國版的萬聖節,但是這一天通常我們都是各過各的,並不會真的像萬聖節一樣扎堆兒“狂歡”。

    中元節的起源與誤解

    既然被稱之為中元節,那會不會有上元節和下元節呢?答案是,有的。

    道教說,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這三位天官的的生辰就是我們對應的三個節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源自《易經》對“七”的理解。 《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

    人們覺得“七”是個非常神秘的數字,像是天上有“七星”、人有“七情”、詩歌有“七律”等。雖然現在人們把七月稱之為鬼月,但起初的七月還被稱為“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又是七的倍數。所以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祭祖,也是想與神秘數字“七”更好地結合。

    如今不少人認為“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這並不是對它的正確解釋。

    一般來說,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盂蘭盆節是佛教的說法,而一般我們的祭祖活動屬於民間行為,這三者是並列關係,而不是一個節日的三種不同名稱。

    中元節的不同習俗

    既然大家公認的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很默契地在節日前後實行祭祖活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除了焚燒祭祀,在這一天還有什麼習俗。或許您以為的燒紙,只是中元節祭祀的很小一部分。

    祭祖:很多地區七月半會在家中舉辦祭祖活動,除焚燒紙錢外還會擺上點心水果,這是一種固本思源的傳統理念的表現,也是感得祖先的一種傳統。

    祭祀土地:每到七月半的時間,一些農戶會將貢品撒進田地,並把五色的碎紙條系在農作物上,祈求來年豐收。定襄縣的民俗,就有把麻谷纏繞在門首上的習慣,也是祈求豐收的意思。

    吃鴨:全國很多地區都有在七月半吃鴨的習俗,取自“壓制”的諧音,多半是壓制不好的東西,以迎來美好的事物。像是東莞地區,就有七月半吃蓮藕煲鴨的習慣。

    放河燈:雖然現在我們去到一些水鄉旅遊,幾乎全年都可以看到放河燈祈福的場景,但真正放河燈的日子是中元節。一般被折成荷花型的紙燈上放著蠟燭,在中元夜放置在河流中隨風飄走,有指引方向的意思。

    結語:七月十五確實是“七月半”的正日子,但很多地區的朋友不會等到這一天才舉行祭祀活動,有些地區會在農曆七月十三~七月十五日舉行相關活動。

    通常北方地區會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子,而在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則會被當做是中元節的正日,只是習慣風俗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謙沒有德雲社的股份,為什麼還甘當郭德綱的綠葉賣力做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