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汪汪隊大H

    沒有詳細答案,還是自己來回答吧……

    關於老子《道德經》文中的避諱

    此文章的緣起:看老子《道德經》王弼本,即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道德經注》),有人提到“恆”改“常”,“邦”改“國”,未必是避諱所改,至少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原字。

    因為劉盈是漢朝第二代皇帝,漢惠帝,呂后所生劉邦嫡長子繼位,根正苗紅,但都沒避諱。比如:谷得一以盈…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緣此,只能自己查詢答案了……

    其實,《道德經》也不是完全沒避諱“盈”,如:

    帛書《老子》

    《道德經》王本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相傾,只改了這一處。為何對惠帝劉盈只是象徵性表示了一下就算了呢?

    有些人說可能是《禮記·曲禮上》記載的:“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已祧不諱,二名不偏諱,皇太子不諱。”

    啥意思呢?摘抄一些解釋如下:

    “詩書不諱”:詩書往往微言大義,一字千金,其中一些字詞稍加改動,就偏離原意遠矣。還有一些上古先賢的人名如堯、舜、禹、湯等等,這也是改不的的。

    “臨文不諱”:教學作文時,為了不曲解文意,可以不避諱。

    “廟中不諱”:祭祀時不諱,比如祝告致詞祖上名諱等無需避諱。

    “已祧不諱”:已祧就是過了七代,親情太久遠,就不用再避諱了。

    “二名不偏諱”:二字名連用避諱,單字不諱。

    “皇太子不諱”:太子當不成皇帝的多了去了,等你丫啥時候轉正了再惦記這事吧。

    這幾條原則雖然是《禮記》明文規定的,歷代帝皇雖然都宣稱獨尊儒術,但位列六經的《禮》中這一條卻沒得到貫徹落實。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按說只要“世民”不連起來用,單個使用就不算犯諱。結果觀世音菩薩,改名為觀音菩薩。

    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姮娥”這個神話古書中的固有人名改名“嫦娥”。

    漢明帝名字為“莊”,而為了避諱,《莊子》一書便不可被隨意提及。為了改變此類現狀,當時全國上下竟把《莊子》一書更改書名,改為《嚴子》

    東晉簡文帝皇后叫鄭阿春,《春秋》為此一度改名為《陽秋》,富春改為富陽。

    可見啊,各種特例不諱,都被統治者拋之腦後了,避諱這事只有越演越烈,古時老百姓作文寫書不得不遵守。

    那麼《老子》道德經中那些字是否是避諱所改呢?

    答案是肯定的,確實因為避諱“五帝名諱”改了很多處。

    至於“劉盈”為何不避諱。首先得了解漢朝避諱的規矩,其來源於《禮記·典禮》記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此為避諱之意。而詩書中主要是避君諱。當然也有《史記》作者司馬遷終身不寫“談”字,避親祖諱,因為他爹叫司馬談,所以〈史記〉中都用“同”字代替。其次,還得了解漢朝各位皇帝換代的歷史,才能知道為何劉盈的“盈”字不諱。

    注: 避諱,《辭源》解釋為:"古人該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尊父和君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或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畫。

    大致起於周代,但不嚴格,也不統一,秦朝時有所統一,漢代繼承,唐朝時開始往繁複發展,越往後越嚴苛,清朝文字獄眾所周知了。

    避君諱

    各個朝代在位的君主必須避諱;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內也須避諱,叫做避“廟諱”。七世以外就不用避諱了,即“已祧不諱”。

    其類別大致有:改姓氏、改名字、改地名、改官名、改物名、改書名、改干支名、改方藥名、改常語。

    《新五代史·職方考》:“鎮州 故曰 成德軍,梁 初以‘成’音犯廟諱,改曰 武順。”按,“成”與 梁太祖 父 朱誠 之名諧音。

    太廟的名額可是有限的,太廟是供奉先祖的地方,《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從周朝開始,設七廟供奉七位祖先,即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

    太廟正殿只供七位(唐以後供九位),必然會有進有出。中國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親盡則祧”,就是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中單獨供奉。另外,根據禮法,稱“祖”是不能被移出太廟的,即開國皇帝,或公認有開國之功的,可稱為“祖”。

    所以,廟諱也叫皇帝七廟諱。

    其次,我們來看看,王本《道德經》都有哪些避諱。學者發現因避劉邦、劉恆、劉啟、劉勶和劉弗五代漢家天子的名諱,使《道德經》有上百處改動,例如,大家熟知的句子中,將文中的“邦”改成“國”、“恆”改成“常”、“啟”改成“開”、“勶”改成“徹”、“弗”改成“不”等,完全是五代天子名諱造成的。

    西漢皇帝順序表

    漢高祖劉邦 -- 漢惠帝劉盈 -- 漢少帝劉恭 -- 漢少帝劉弘 -- 漢文帝劉恆 --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勶 -- 漢昭帝劉弗陵 -- 漢廢帝劉賀 -- 漢宣帝劉詢 -- 漢元帝劉奭 --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 字和)-- 漢平帝劉衎 -- 漢孺子劉嬰

    其中,劉盈的兒子劉恭、劉弘,是兩位年少登基,還未親政就被廢了,肯定不在太廟。劉恆同樣是劉邦親子,是惠帝劉盈的弟弟。

    《道德經》避君諱對照:(以帛書《老子》參照)

     

    注:漢哀帝劉欣——漢朝第十三位皇帝   劉欣,字和,生於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

    如此看來,首先王弼所看的《老子》古本應該所在時期大約“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期間,所以只避諱了西漢五帝名諱。如果是漢成帝劉驁時期,加上漢高祖劉邦,往前數正好到劉恆就是七個了,那麼當時,太廟正殿中肯定是已經沒有劉盈的牌位了。

    其次,王弼生活在三國時期,三國還未歸晉。公元220年,魏太祖-武帝曹操逝世,魏文帝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漢朝滅亡。

    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人。三國時期曹魏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

    王弼生活在魏明帝曹叡和少帝曹芳時代,在曹爽手下任職,司馬懿誅曹爽時受到牽連,同年秋病逝。

    注:操、丕、叡、芳,這幾個字,包括

    世祖曹丕追諡的高皇帝曹騰的騰,太皇帝曹嵩的嵩,這些字在《老子》、《道德經》中都未用到,所以王弼做《老子道德經注》時自然無需避諱改字。

    附註:

    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廢立少帝,垂簾聽政,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與RNG“春晚”首發名單,Ning和狼行雙雙缺席,粉絲熱議“年味淡了”,這飯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