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篳路霞蹤
-
2 # 松壑聽濤
問題的題幹有問題:旗袍並非中國女性的代表,以古流傳到至今的提法也是錯誤的。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就要說到旗袍的產生。旗袍的前身旗裝是從滿族入主中原,透過“剃髮易服”令,要求其他各族人民穿旗裝直到清末。傳統的旗裝,直筒腰,不露手臂,開叉很低,寬“廠”字領。現代的旗袍產生於洋租界的夜總會,風塵女子為了迎合洋大人的“審美”要求,收腰突出女人的乳房和屁股,短袖和高開叉暴露手背和大腿、股根。所以旗袍是一種西方式審美、殖民和男權文化的混合產物(東方審美以含蓄為出發點,而西方和男權是讓女人穿上緊身旗袍從肉體迎合、取悅男性)。後來,因為中國落後,以西方文化為師,以自身的東方文化為卑,更兼國事動盪,而漢服文化斷代,服飾文化無所依歸,就接受了這種文化產品。所以旗袍的歷史也就百年,更兼其產生的背景,緊身也不適合勞作,根本不能代表中國女性,更談不上是從古代流傳至今。因為旗袍的以上特徵,從80年代起,旗袍更是“某產業服務人員”的工作裝代名詞,形像非常不堪。而現在民族自信心漸漲,80、90後甚至00後,重拾民族文化自信,重新審視旗袍,逐漸拋棄旗袍,轉而青睞更能代表中國的雅緻的漢服。
-
3 # 梓凌2018
華人看文化上的問題向來偏激,喜歡劍走偏鋒 ,非此即彼,從來不能中肯客觀。
漢服是好,旗袍也妙,都是華人千百年來創造的華美服飾。
旗袍雖有個旗字,但和清朝旗女的宮裝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服制,就像漢服不是漢朝的衣服,唐裝不是唐朝的服裝一樣,旗袍也不是旗人的服飾。
漢服與漢朝的服飾是兩碼事,旗袍也是如此,和滿清沒有必然的聯絡。
文化的事情,如果望文生義,不瞭解裡面的內涵,則會繆之千里。
旗袍是天津名媛朱家小姐和第一任駐法公使的女兒德齡鄉君在民國時期設計出來的。
當時正直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國內很多學者崇拜西方,主張全盤西化,旗袍則是為保留中國傳統服飾為新時代的女性所接受,故而結合西方審美,展現出東方女性身材而設計出來的新中式禮服。
旗袍誕生之後,百分九十九都是漢族婦女在穿,滿清三百年,旗人婦女從未穿過旗袍。
因此,旗袍可算是中華傳統服飾的一維。漢服,旗袍本就和諧共容於中華大地之間,兩顆明珠,互相輝映,豈可視同水火。
穿衣服不一定要講歷史,但講歷史就必須懂文化。
-
4 # 四方國學
旗袍從古代流傳至今。
我們可以在今天看到國家領導人的夫人在出席一些海外盛勢活動中,經常穿旗袍;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明星,比如金星,這些人也是十分喜歡穿旗袍;國家寶藏中也提到了旗袍這個寶藏,並介紹了相關的旗袍設計師。
我們旗袍流程到現在都是離不開這些人的宣傳、努力和發揚的。
我們旗袍體現著一股旗袍的美麗,穿上旗袍,也能體現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所以旗袍能從古代流傳至今,旗袍能被現代人們的審美接受。
-
5 # 莊主說搭配
首先要說明的是旗袍並不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女性服飾,旗袍的歷史其實在中國的服裝史的存在是非常短暫,當然在學術上旗袍的起源是有爭論的,不過大部分公認的觀點是旗袍在民國時期興起,最早可追溯的時期大概是在1920年前後。
我們在現有的影視螢幕上,尤其是記錄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影片,女性旗袍出鏡的機率很高。到了現代,旗袍更是女性的時尚選擇,只要在身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位女性都對旗袍幾乎沒有抵抗力。
第一點是旗袍借鑑來西方的立體裁剪,將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完美的展現出來。
中國傳統的服飾寬衣大袖,尤其是女性,基本上是從頭到腳,遮擋的嚴嚴實實,追求的是含蓄美。
但是到了近代,隨著東西文化的交流,雖然更多的是被動的交流,西方這種立體的裁剪方式傳入到中國,伴隨著思想的解放,這種更貼身,更能反映女性身材之美的服裝形式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青睞。
第二是名人效應。
我們所熟知的張愛玲和宋慶齡都是旗袍的忠實愛好者,他們身著旗袍樹立的優雅知性形象深入人心,而到了現代以來,旗袍更是各種正式場合女性的不二選擇。
第三是旗袍將中西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既能體現女性優雅曼妙的身姿,又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彰顯女性知性端莊。
旗袍既借鑑了西方人立體裁剪,也融入了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無論是一粒粒精美絕倫的盤扣,還是一朵朵鮮豔飽滿的繡花,無一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6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對題主的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說旗袍怎麼可能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呢?
不過,說這個話,只能說你是孤陋寡聞了。
關於旗袍的真正起源,現在都沒有定論。
普遍認為,旗袍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時代的“深衣”。
深衣深衣屬於漢服的一種,產生的時間很早,在春秋時期。
深衣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就是說,這是一種連體衣服。
這裡我拉開去講一段。
這先秦時期,稱衣裳,衣是指上半身的衣服,而裳,是指下半身的衣服。
那個時候也沒有褲子,男子穿的也是類似於裙子的一種袍子。
所以,上下縫合在一起的深衣就有點像連衣裙。
當然,那時候的衣服都是講究寬大的,不可能像現在我們看到的旗袍那樣貼合身體,緊緻修身。
旗袍可以肯定的是,旗袍真正興起,進入大家的視野,是在民國時期。
那時候的上海灘,燈紅酒綠,十里洋場,紙醉金迷。
上海灘的舞廳、夜總會,充斥著穿著各種剪裁的旗袍的女子。
而後,旗袍更是進一步進入社交層面,上流社會的女子也都身著旗袍,在那花枝招展。
剪裁考究的旗袍,是量體裁衣的。
因為旗袍從上到下,沒有一處不是和女性的身體曲線巧妙貼合的。
所以,量體裁衣的旗袍,最能體現女性的身材。
一般情況下,旗袍是束領,收腰,放臀。
有些旗袍開叉開的很高,特別適合那些有著大長腿的美麗女子。
直到今天,旗袍仍然是最適合展示東方女性身材的服飾,沒有之一,很多身材氣質俱佳的女性,仍然習慣穿著旗袍出席各種場合。
無月文化,專注分享,分享快樂!
-
7 # 小F追書
旗袍是袍子的一種,因旗人女子喜歡穿長袍,所以在袍子前加上旗,稱作“旗袍”。
最初的旗袍為寬身窄袖低領直筒式,為了便於旗女騎馬,旗袍一般是四面開叉且長度不過腳面,但是當貴族女子或宮廷女子穿花盆鞋時,為了掩蓋鞋子長度一般會採用過腳面的樣式。
清朝統治時期清軍入關後,旗袍文化被帶入了全國,穿旗袍成為了貴族的象徵。受生活環境的改變,旗袍不在四面開叉而是取用兩面開叉的設計風格,樣式上沒有大的改變,只是更為精緻和花哨些。
清朝末年長馬甲式旗袍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滿族旗女開始鍾情於繡花紅緞寬鬆樣式的旗袍。
20世紀20年代旗袍不再是貴族的象徵,開始走下神壇,更為平民化。受國民政府頒佈服制的條例規定,人們常見的典型旗袍樣式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
“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至肘與手脈中點,色藍,紐扣六”20世紀30年代旗袍成為了全國女性普遍的著裝,樣式上沒有大的突破,只是在細節處稍有變換,時而流行高領,時而流行低領,時而要求兩邊開衩很高,時而又迴歸保守狀態。
一直到現在近些年來,受中國風的影響,旗袍成了其中的代表之一,款式多種多樣,或端莊高貴,或性感風情。既有十足中國氣息的樣式,也有中西合璧的結晶。且不再拘泥於貼身剪裁,即便是身形豐裕之人也有適合她的款式。
從清初至今受時代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影響,旗袍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從單一走向多樣性。
回覆列表
現代旗袍是古代滿族旗袍的改進款,個人覺得旗袍確實很美,尤其是身材高挑的女子猶有魅力!過去宮廷裡的女子穿旗袍還蹬個高跟一樣的鞋子,走起來優雅異常,後面那型別的高跟鞋不適應時代需要所以就改進了,可見華人的傳承和適應改進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