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70後鄉村老王

    王姓(Wáng Xìng),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第9世孫)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有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為三支。

    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便以王作為自己姓氏。

    其二源於太子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其三為周平王太孫姬赤之後。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後由太孫赤繼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2.出自媯姓,齊王田和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4.他族改姓或賜姓。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投奔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後唐建立,高季興表示歸順,劉去非因曾與李存勖作對,為保護自己改姓王,名保義。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兒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2]愛新覺羅家族也有一支改姓王。

    5.少數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營州地區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設立安東都護府,所轄回紇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帳下,被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在與漢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遼國,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遷移

    始祖:太子晉。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張獻忠餘部繼續抗清,1647年開始清軍屠川,滿清於1647年公開發佈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佔領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餘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佈。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佈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為第四大姓。

  • 2 # 千凡文化

    家丨誰是貴姓常青樹與姓氏專屬桌布

    中華每一個姓氏都源遠流長,有著一番意味深長的來歷,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超越時空,追根溯源,今天與您一起尋“王”之旅。

    華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 “王”字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

    造字本義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是最大的戰斧,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借代戰場上所向無敵的統帥。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

    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說起王姓的起源,非常的複雜。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說法。

    姓氏根祖—黃 帝

    得姓始祖—太子晉

    來自姬姓說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

    東周時期,周靈王雖然是個徒有外表的君主,但是他的兒子太子晉,聰明早慧,才識過人,能言善辯,未成年就已名聞諸候。在他15歲那年,晉平公派臣使叔譽入周朝貢,見到了他,相與談論後大為折服,稱讚有加,另一位大臣師曠聽後不以為然,請求入周見太子晉。兩人相見後反覆論辯,從天地萬物、聖賢君臣一直到立國之道,安民之策,最後才相信叔譽並非危言聳聽,並對太子晉說:“瞑臣無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

    公元前550年,京師洛陽洪水氾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則認為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這本是一個好主意,但靈王不聽,政見不合,以忤逆之罪奪去太子晉太子名位,廢為庶人,因為世人都知道他們是“王室後人”,就都稱他們為“王家人”。此後晉為了紀念曾是王族的身分,便以「王」為姓。如今,天下絕大多數王姓人,都尊奉他為祖先。

    出於子姓說

    源於子姓,比干,子姓,是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譽為“亙古第一忠臣”。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

    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封神演義》中比干為不世出的賢人,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因姜子牙的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剖出心髒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空心菜,比干須問“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菜販回答“無心還活”;則比干可保不死;若菜販回答“無心即死”,就會立即斃命。結果比干遁走途中,聽得一女菜販言“人無心即死”,登時一命鳴呼。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出自媯姓說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

    齊被滅以後,他的後人因為曾經是國王,所以就改姓王。這一支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王莽。王莽對中國姓氏文化的獨特影響,影響了一個時代。三國演義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知道你是否關注到裡面的姓氏文化,三國姓氏文化最重要的特點是都是單名,傳統中國單名並不多,出現單名很奇怪,那是因為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非常講出身,最好一眼看出你的出身。這時王莽頒佈了一條法律,當時叫“製作”,去二名,不許有兩個字的名字,當時正經人,沒有犯過錯誤的人都是單名,犯錯的人才是兩個字的惡名,王莽對自己的子孫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的, 王莽的長孫叫王宗,犯法了,王莽說:“宗本命會宗,因製作去名,今複名會宗。”後來改回王會宗了。

    賜姓改姓說

    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就太多了。

    一、秦統一後,六國滅亡,韓、趙、魏、齊、楚、燕,每一國都有改姓王的。一是都是國王之後,二是姓王的多,避禍容易。

    二、劉氏改姓王氏。西漢末,建興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國二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三、謝氏改姓王氏。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四、賜姓。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少數民族原有王姓或改姓說

    一、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二、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三、鮮卑族可頻氏、羌族鉗耳氏、羌族鉗耳氏高麗人、回紇人、匈奴族、契丹族、女真族、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頗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或許是王姓主要是得自於貴室王族的緣故,王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想相當迅猛,歷朝歷代都是顯貴姓氏,堪稱中國古代貴姓的常青樹。歷經千年的歲月流轉,時至今日,王姓已遍佈世界每一個地區。根據國務院第六次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王姓人口總數8890萬,佔中國總人口的7.41%,是中國第二大姓。世界李氏人口逾1億,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大姓。

    最後讓我們一起傾聽這首很給力的《王氏族歌》,敬仰跨越千年的姓氏血脈傳承!

    三才合一是我王 華夏首姓遍四方

    立姓開族太子晉 一脈相承子孫昌

    文臣武將建功業 忠毅誠勇人頌揚

    源遠流長多郡望 簪纓相繼耀宗堂

    王氏後人當自強 繼往開來譜新章

    孝善人和勤為本 書禮信義尚賢良

    民族復興擔大任 頂天立地創輝煌

    天下王姓一家親 永葆福祚萬年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聘船員是騙人的嗎,工資真有那麼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