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良鋼筆Fa

    古法釀酒酒精度最高不超過20度,一般就是米黃酒10度左右吧,宋朝才發明蒸溜技術,能得到40度以上的白酒,三國時張飛喝一、二壇酒才醉,現代高度酒70度的金門高梁一瓶就醉。水滸中武松應是比三國時酒精度數高,三碗不不過崗,出門倒。估計有30∽40度。比米黃酒力度大多了。現代醫學證明,酒精是一級致癌物質,最好不飲。

  • 2 # zz學無止境

    古代的人都能喝酒,酒壯英雄膽,酒後殺人越貨,征戰沙場!斗酒詩百篇等等!都是描寫古人喝酒的事情!那問題是,古代的酒是不是和現在一樣呢?為什麼古人那麼喜歡,而且那麼能喝酒呢?

    其實,白酒的生產始於元代,盛行於明清時期,而且,古代生產的白酒多為純正的糧食酒,沒有酒精勾兌一說!所以,古代的酒,度數一般都不會太高,喝個幾壇酒,問題不大!舉個例子:

    李白做為詩仙,可以說是無酒不成詩!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說:李白“一斗詩百篇”,說的是李白能喝酒,一斗酒喝完,能作一百篇詩!一斗是多少?如果用量糧食的鬥,是50斤不過,做為酒器,斗酒也就是現在常用的玻璃杯而已!一斗酒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瓶啤酒吧!

    武松打虎是因為喝了十八碗酒,試想一下,如果是現在的白酒,別說打虎了,只怕武松只有打呼嚕的份了!古代那個碗至少可以裝三兩吧?十八碗就是接近六斤白酒如果是十八碗啤酒,還是可以接受的!

    綜合來講,古代人之所以能喝酒,就是因為酒的度數低,相當於現在的啤酒而已

  • 3 # 夏雨風

    中國釀酒史,有數千年了,不說唐明皇和楊貴妃泡在酒池的浪漫故事,但聞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奢華極的花天酒地,大臣(叔父)比干犯顏怒諫,竟遭剜心割目慘無人道般摧殘的悲劇。

    酒在古代很早已成為人們佐餐之具。酒肆林立,品牌眾多。三國曹操,何以解憂,唯我杜康。民間可能家家都會釀酒,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家有個大伯,是個老酒迷,一日可以無三餐,但一定要喝三回酒。家裡就是用很多大玻璃缸裝滿自釀的酒:多少米加多少水丶酒精等揮發。據說是祖傳十八代的酒文化遺傳。

    老奶奶根據他的年齡增長,也與時俱進,在不斷加水滲透,讓他不知不覺地減少酒的濃度,還要讓他感覺越來越好喝了。在他年高已犯糊之時,酒的濃度已大跌過半,他還是喃喃自語:"今早有酒今朝醉"。老奶奶聽了都忍俊不禁:白開水還會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 4 # 土老冒他哥

    古代的酒最多不會超20度。大多是十度以下。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酒的記載,最早應是原始社會祭祀所用,具體年代就不知道了。古代釀酒多為糧食酒,假酒很少,這種糧食酒確實對身體比較好,不會象現在摻雜了很多有毒物質,喝多了十分傷害身體。

  • 5 # 拎壺兒衝

    古代酒的酒精度數並不高,大概在9 10度左右,千杯不醉只是古人略顯誇張的吹了一下牛逼而已,喝醉的永遠都說我沒事,還能喝。往往那些沒喝醉的清醒的說我不能喝了喝醉了。

    當然相比之下古代人的酒量飯量都比現在人要大的多,現在人勞動量小了大部分都是機器,古代不一樣,去哪幹活都是靠體力,身體壯實,解酒能力也肯定高於現在人。

    古代人喝的酒大部分都是黃酒和米酒,像經久不衰的女兒紅,狀元紅,都是屬於黃酒,黃酒本身酒精度就不高,再加上古代都是純糧釀造,不像現在大部分都是勾兌酒。所以喝多了也沒多大事兒。

    像你說的喝好幾壇都不會醉的這種人也大有人在,也不能一概而論。你瞭解的古代人喝好幾壇酒應該也是從書上或者是影視劇裡面看到的吧!裡面有很多因素都是不真實的。古代人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喝的上瓊漿玉液。普通人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呢!哪還有閒錢喝酒。

  • 6 # 公子品史

    古代的酒很早就已經有了,只不過古代的酒一般都是用糧食釀造的,所以某些時候官方會因為災害、饑荒等各種原因禁止民間釀酒,畢竟比起喝酒吃飽飯才是第一位的,而釀酒所消耗的糧食數量用來吃飯的話那麼會救更多的人了。並且古代的酒的製造工藝比較簡單大多是利用酒麴製造出來的低度酒。最早的古人在實際生活中發現酒麴其實就是發芽長黴的穀物。最初是天然形成,後來出現了人工制曲,把發芽的穀物搗爛,加入其他草藥製成培養基,長黴之後,就成了酒麴。利用酒麴和各種不同的糧食就可以製造出各種不同的酒,比如黃酒,白酒,紅酒等等。之所以古代的酒很難把人給喝醉就是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很多酒無法長期儲存,酒精度低,因而在地方現做現賣的比較多。直到元明清時期才出現了更高工藝的製造酒的辦法,酒精度才有所提高,酒的儲存期才逐步變長。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說說:

    古代酒的情況

    古代的酒最先都是利用酒麴這個酵母發酵而成的,根據糧食的不同,製造出來的酒也不同,有白酒、黃酒、紅酒等,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始工藝,所以製造出來的酒普遍讀書較低。當時的人們喝酒就會發現喝了很多都不醉,原因就是這樣的。但是具體也是因人而異的。

    在古代著名的醫書上面就有關於酒製造的說明。據明代的《本草綱目·谷部》內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醩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當時消費量最大的白酒還是依靠酒麴製作,但之後有一道蒸餾的程式,使得白酒的口感更好,純度更高。而這項技術在中國出現的的很晚,有說是宋元間由阿拉伯傳入。 所以之前的古人大部分還是喝黃酒等低度數的酒比較多,這些酒的度數大多在10°以下,不僅是男人能喝,女人也可以喝,當然一般的節日才會喝的。

    古代很早就有葡萄酒了,但是葡萄酒確實是外來品種,大約在漢魏期間已有傳入。不過本土大規模釀造則要到是隋唐年間了。果酒類除了葡萄酒之外尚有無花果酒、石榴酒等,但主要以葡萄酒為主。在三國以前,國內基本看不到果酒的,是因為當時本土水果並不適合釀酒。 葡萄原產地中海地區,漢時由張騫從大宛帶來中國。但時人沒有人知道葡萄酒的釀造技術,直到隋唐時才知道並掌握。宋代史書《冊府元龜》內載: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條載,太宗”及破高昌,取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指緹齊與盎齊,為《周禮》所載五齊三酒之二,分別為橘紅色和白色),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這時才真正知道葡萄酒的釀酒工藝,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人甚至將葡萄與穀物以酒麴合釀,製造出更多花樣的果酒,同時越來越偏向黃酒的口味。

    古代酒為何多碗不醉

    人們喝酒嫩是否容易醉,和人本身的解酒能力強弱,以及酒的酒精度數有著很大關係的。這個很好理解,酒的度數越高,那就意味著它的酒精含量越高,她自然就很容易人們醉了,酒具有麻痺人體神經的效用。

    不過具體情況,也是要看人的,有的人自身的肝功能比較好,身體內有解酒的相關基因存在,那麼他就不容易醉,反之就容易醉,並有有臉發紅,心跳加速的體現。據現在的相關調查顯示,東亞人普通解酒的能力不強,相較於其他地方的人而言。在古代喝酒比較多的還是北方人,這也是和當地的天氣以及家庭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

    古代的北方冬天是很冷的,很多人在外面幹活為了暖和身子,都喜歡帶點酒或者幹活以後喝兩杯,來消除自己的一天的疲憊和煩惱。主要就是酒精對大腦和身體的刺激帶來的舒適感,讓人放鬆。並且酒也是一種容易成癮的東西,喝上了就很難戒掉了,古代的很多名人都有酗酒的問題。

    最後就是古代的酒按照其品質,以及製作的工藝,價格是不一樣的。有是適合窮人喝的便宜的燒酒也有達官貴人才會買的名酒,各個階層都能夠消費的起,特別是某些特殊時期喝酒還能消愁,因而在古代酒的買賣是一樁很大的生意,有時連官府都要對其進行管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一看到就特別喜歡的影片或者是一聽到就喜歡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