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李嘆人生
-
2 # 把題解的更好一點
本人是高三班主任,眼看離高考不遠了,看著自己班上的學生也真是著急。手機就是命,離開手機都活不成了,雖然想盡辦法管理手機可是效果還是不明顯。不過上週家長會後,與家長約定之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回到了備考的正軌上來了。具體是:
1.手機疏而不堵,每天上課,自習手機放在教室前面的手機袋,下課後允許利用手機娛樂一下,但手機不能帶手機卡,要帶手機卡只能是功能簡單的手機,如果違反規定則手機沒收。
2.要求每天自習之前先做好學習計劃,完成情況在自習之後由任課老師檢查簽字。
3.成績學習小組,組員間相互監督,每週評比,做到他律。
4.備考期間不準因為朋友生日,同學聚會等社會關係請假。
雖然這麼約定,但還是家長和老師要隨時監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影響,比什麼都來的好。
-
3 # 奇點微學堂
首先,脫離無意義社交!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把你那些干擾你的同學朋友遮蔽掉,高三不是讓你擴充套件人脈的,朋友越多麻煩越多。能在你明確說自己要學習不想被打擾時還關心你的才是摯友,一個就夠了,沒有也沒關係,你才幾歲,以後有得是交友機會。
然後,關掉手機,關掉電腦,拒絕八卦, 退出遊戲。很快你會發現自己與周圍的所有人脫節了,孤獨感和彷徨會讓你幾乎窒息!這時候千萬別放棄,堅持一兩個星期你會收穫到不可思議的東西。
接下來是學習。挑出你最輕鬆最想學的科目,放到一邊,沒錯,先別看。然後把最難最無聊的放在首位學習,學累了就想著再讀一頁我就可以看我喜歡的科目了。這樣迴圈往復,用學習代替休息,效率可以提高。
定下一個大目標但別去細分目標!因為枯燥機械的重複作業會讓人抑鬱並難以完成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倘若你一天有任務沒完成,之後就會存在“破罐破摔”心理,反而不去做,心血來潮的學習持久力和效果更好,不過這就需要你不停的給自己打雞血了,把“心血來潮”的時效儘可能延長。
已經到這時候了,如果成績差太多那就不要去學校了,該學的都學了,糟糕的氛圍會拉你墮落的,也別回家,請假去圖書館,抱著教材習題玩命啃。換句話說就是逃離舒適區,給自己營造一種決戰沙場的氛圍,無視周圍異樣目光,都這時候了誰顧得上誰?
找到自己不會的,玩命騷擾老師。就算晚上十二點你突然想著那個知識點我不會,也不要不好意思打擾老師。他們或許現在有怨言,但你只要將來出息了,他們會把你樹立成正面典型拿出來講給以後學生聽的,xx多熱愛學習,半夜還會打電話問題,你在瞧瞧你們之類的。
-
4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對高三孩子的“心理引導”是個教育難題,沒有固定並適用於所有孩子的方法。給您些建議,供參考。
1、“孩子必須聽話配合”是提高競爭能力的前提條件。在高三這個特殊階段,很多事情是“木已成舟”,孩子往往不是不知道保護狀態的重要性,而是“積習深重”,不能、不想回頭了;家長也不是不知道挽救孩子心態的重要性,而是“說的話、給的勸告”,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根本就不聽。孩子的“封閉固執”與家長“沒法把話說到孩子心上”的溝通矛盾,是造成“學習狀態停滯、長幼情緒對立”的主因。在這個特殊時期,能被挽救的必須是“老實聽話、虛心接受、敢於搏命、拼爭到底、信心十足”的孩子,若相反,孩子無動於衷,就算家長用鞭子抽,也無用。所以,當孩子自身調節能力不足時,改善高三孩子心態的首要任務是父母必須先找到“提振孩子信心”的方法,去激發孩子自身的“上進心”,喚醒他不再麻木下去。這就非常有講究了,取決於父母自身的能力。
2、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從小學延續至今”的積累所成,凡高三心理出現問題的,都是在為“過去心理教育存在的漏洞”付出代價。通常有三個遠因導致高三的心態失衡:一是因為幼兒班、小學階段沒有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初中又沒扭轉這個競爭弱點,到高中學習難度增加,到高三題海訓練時,孩子一定不堪重負,勉強學習,厭惡讀書,不能傾盡全力,投入其中。沒興趣長時間讀書學習,是制約高三學習心態的卡脖子因素。二是初中、高中以來,由於父母的教育疏漏,對孩子過於放縱,長期使他興趣太雜、注意力分散、學法不聚焦,造成“心浮躁、氣煩亂、神難安、意不遠”,在學習時的悟性難以深入知識體系,在執行學習計劃時難以堅決和長久,這些看不見的隱形缺陷,像個籠子,在高二下學期開始的“高中智力停滯期”裡,把孩子牢牢捆住,不能掙脫。壓力大,進步難,常失敗,有心無力,日久變成“自卑自棄”,自己先把自己打敗了。換言之,高三學習的心態差,是孩子長期以來自作自受的結果,啟發他“怎麼反省自我”,是自救的唯一方向。三是從小至今“沒有理想、缺責任心、無自制力”的孩子,在高三遇到心理陷阱,都不能擺脫困境。高考就是檢驗“在困難中的應變力”,孩子沒理想,就不會去拼爭;家庭若是個“富貴窩”,孩子衣食無憂,就不會產生“對自己未來負責”的勇氣;從小父母嬌慣、玩性十足的孩子,各種毛病已經沁入心脾,絕無可能在高三突然生出“自制力”。只有對孩子心理上的各種特點看的精準,家長才能找到切入點,幫孩子真改變。
3、弱化興趣、抑制邪心、知足生活、減少追求,積極主動的使心理總是處在“安閒、寧靜、沉穩”狀態,是最終改變高三孩子“注意力、氣質和悟性”的必須自救措施。主要是五個方面:一是要經常、反覆地告誡孩子,放下與學習無關的任何瑣事,把思緒收回來,只專注於學習,不怕苦,不懼難,非要“用汗水換成績”,沒這個能力,不能超越自己。二是經常警示孩子,一定要遠離異性,面對時不可起心,萬不可暗生“欣賞愛慕”之念,要懂“色心”害人最大最久的修身聖理,這是無數高考失敗孩子的血淚教訓。三是對在校在家的“吃穿住用行”要知足,不要挑挑揀揀,一般化就行。越講究就越傷害心態,增加嬌氣;就在平淡生活中磨鍊耐心,可以提高學習悟性。四是推掉一切瑣事,除了學習,追求越少越好,學習實在累了,哪怕臨時小睡或閉目養神都行,就是不做雜事,使心總在清閒中,牽掛越少越好。五是遠離身邊的閒人,與一身毛病的“盲人”保持距離,不熬夜早起,不議論是非,不參與閒雜活動,多鍛鍊身體,少玩遊戲,就算休息,也僅僅是看與學習有關的課外書,始終保持積蓄智力的狀態。只要有意識地改變學習習慣和處事方式,慢慢就能改變心態,增長自信和學力。
4、教育孩子在學習時必須全力以赴,是對“新心態”的落實環節。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做每科作業或考試的每道題,都拼全對,要有這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把平時當“高考”對待,絕不放過任何一道題,也絕不怠慢任何一道題。絕大多數孩子的最終失敗都是從做題沒有“拼全對”的思想缺陷開始的,以散漫心做題,對正誤都無所謂,而優秀孩子恰好相反,彼此距離就從做題的心態上越拉越大。二是做每科的每道題,養成做完立刻就地檢查的習慣,杜絕隨手做的“無謂失誤”。大量統計表明,絕大多數孩子“不能得高分”,不是對卷子的壓軸題不會做,而是中低難度的題錯太多,本該做對的卻都錯了。要堵這個“無謂失誤”的漏洞,必須從做每題開始磨鍊。三是每天、每週末、每次考試後,在學習計劃裡都要安排回看和總結“各科作業、試卷錯誤”的環節,徹底堵住邊學邊忘的學法漏洞。四是不要把奮鬥目標定為“超過別人”,而應定為“超過上次的自己”。比如今天每科作業或考試錯了多少道,則第二天的奮鬥目標就是比昨天少錯,天天如此去追求進步,持續用功,錯誤將越來越少,信心也就越來越增加,心態也就越來越好。保持下去,高考時必定是最佳狀態。不要去看別人怎樣,不理睬別人進步還是退步,管好自己就行,可以顯著減輕心理焦慮。
所以,在高三階段,真正干擾孩子的因素在“他的心裡”,所有問題都是“孩子自己干擾自己”的自害所致,不在外面。教孩子堅持去反省內心的“舊錯”,老老實實地向內下功夫“糾錯、改錯”,堵住心靈漏洞,排除心理上一切“懶散、怕難、僥倖”的自我麻木心,去“自救、自強、自立”,真做學習的主人,真對自己負責,才能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和高考成績,主宰自己的命運。
回覆列表
摒除干擾靠自己,
目標明確功無敵。
但得今朝能發奮,
何愁他日人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