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發布 " 國企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 ",市場相信短期內將一定程度影響國企對外投資的程序,企業對外投資進度或受影響
大公網8 月 3 日訊(記者倪巍晨)國家財政部關注國有企業境外投資業務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有些專案狀況不佳,盈利能力不強,投資回報率偏低等問題,因而釋出《國企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 ( 下稱,辦法 ) 》,要求國企境外投資事前決策須考慮財務可行性,規範境外投資事中運營財務管理、加強境外投資財務監督、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績效評價機制等。《辦法》還明確表示,對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較大,或當年發生嚴重虧損等重大風險事件的境外投資企業 ( 專案 ) ,進行實地監督檢查或委託中介機構進行審計,並根據審計監督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財政部指出,部分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事前決策隨意,可行性論證流於形式。二是事中管理薄弱,財務風險管控不力。三是事後監管缺位,對有關決策和執行主體約束不力。據此,《辦法》對境外投資的事前、事中、事後財務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實現了全程管理,有利於增強企業海外投資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境外投效益,提升國有資本服務於 " 走出去 " 戰略和 " 一帶一路 " 倡議能力。
杜絕粗放式投資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指出,過去幾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已超 FDI,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現象。他舉例說,如部分企業對外投資未遵循產業指引政策,對外投資因缺乏總體規劃而出現企業間不合理的競爭,從而引致投資效益不佳、金額過大等," 這些都有損中國對外投資的形象 "。他強調,國家希望國企能透過對外投資,降低成本、收穫新技術,亦希望更多企業參與 " 一帶一路 " 投資,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粗放式管理基礎上,對國企對外投資予以規範,促使企業遵守國家現有對外投資規章制度,在符合外匯管理政策背景下審慎投資。
交銀金研中心高階研究員劉學智表示,近年國企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速,企業資金流出意願較強,其中有部分企業透過 " 境內舉債 " 方式開展對外投資 ; 此外,部分國企資金在境外仍繼續粗放式投資的老路。從《辦法》內容看,很大程度是為了防範國企境外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
《辦法》所指的境外投資,是指國有企業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以及中國以外透過新設、併購、合營、參股及其他方式,取得企業法人和非法人專案所有權、控制權、經營管理權及其他權益的行為。透過 " 明晰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職責 "、" 構建境外投資事前決策合理機制 "、" 規範境外投資事中運營財務管理 "、" 加強境外投資財務監督 "、" 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績效評價機制 " 等五大方面規範國企對外投資。投資方要在境外法律允許的治理框架內,對境外投資企業 ( 專案 ) 重大財務事項實施管理。重大財務事項包括合併、分立、終止、清算、資本變更、重大融資,對外投資、對外擔保、重大資產處置、重大資產損失、利潤分配、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等高風險業務,重大稅務事項等。
符 " 一帶一路 " 倡議需要
《辦法》本月正式施行。李慧勇認為,隨著規範措施的出臺,國企對外投資將進入理性投資期。他相信,未來國家對能打通產業鏈,能服務當地市場,且符合 " 一帶一路 " 倡議需要的對外投資,仍將持支援態度,但對高風險,且超出企業管控及業務範圍的對外投資將慎之又慎。劉學智坦言,《辦法》出臺短期內將一定程度影響國企對外投資的程序,企業對外投資進度或受影響。中長期內,國企對外投資效率將不斷增強,企業在對外投資問題上也將更趨合理、謹慎,這對國有資產配置,及未來發展戰略將起到導向性作用。
決策不科學致投資失利
【記者李寅舟】就《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調研發現,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可行性論證和財務風險預判重視不足,事前決策不科學、不履行必要程式是造成投資失利的重要原因。《辦法》亦表示將對失利的境外投資追責,而回顧近來較典型的大型國企投資失利,決策者們往往可藉口 " 集體決策 " 而甩拖責任,最後埋單的還是納稅人的口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金傑此前表示,對於境外投資,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海外維權成功的先例,而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吳東華指出,中國企業在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海外投資,70% 是失敗的。
審計署日前釋出了抽查的 20 戶中央企業 2015 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公告,顯示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截至 2011 年至 2013 年三年間,經 " 集體決策 " 所作的 103.27 億元海外電力收購專案,至今經營仍虧損 ;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2007 年至 2011 年投資的四個境外專案,亦累計虧損 36.21 億元 ; 中國五礦集團的 93.04 億元境外收購同樣虧損。
然而,有國企負責海外併購的高管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些專案的投資可能不一定非得用經濟效益來衡量 ",專案所處位置和專案性質都是考慮因素,如響應國家走出去和 " 一帶一路 " 倡議," 可能當前經濟效益是虧損的,但是長遠來看是符合國家戰略需要的 "。
汽車業對外投資 " 民進國退 "
【記者李永青】德勤中國發布的《2017汽車行業對外投資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對外投資專案合計 69 宗,投資總額達 62 億美元。儘管投資宗數創近四年新高,但投資額則較 2015 年呈大幅度下滑,2015 年對外投資交易總額超過 120 億美元,約為 2016 年的兩倍。德勤分析指出,從 2016 年的投資趨勢看,汽車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境併購將以戰略驅動為主,尤其在 " 中國製造 2025" 的戰略指引下,技術創新和進步將成為行業的主要推動力。
報告指出,2016 年綜合考慮國企投資步伐放緩、境外投資專案審批手續更趨嚴謹、東道國審查力度加大,及資金外流管控增強等各種因素,中國汽車企業海外併購活動大幅放緩,全年交易數量僅 18 宗,涉及金額約 30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規模下滑至三年新低的原因為重量級併購交易銳減,實際上,平均交易規模較去年仍有所增長,半數交易的投資額超過一億美元,這很大程度源於多數標的的企業來自前瞻性技術領域,且企業營收和利潤增長強勁,溢價率較高。
研究顯示,汽車電子目前是汽車零部件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毛利率高於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車聯網、汽車安全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汽車電子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德勤預計,未來收購海外汽車電子領域企業的交易案例將大幅攀升。
報告又指出," 民進國退 " 也是中國汽車行業海外併購趨勢的另一亮點。自 2013 年以來,中國汽車與零部件企業海外併購的前十大交易中便有八宗由國企主導,但 2016 年全年由國企進行的併購交易則只有三宗,大型國有零部件企業的收購步伐更明顯放緩。
相較國有企業,民企海外併購的熱情反絲毫無減。2016 年,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的跨境併購交易有 15 宗,佔交易總額的八成以上。其中,均勝電子收購美國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 Key Safety Systems 的交易金額更高達 14.4 億美元,是自 2013 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中國車企海外併購專案,同時也是迄今為止民營零部件企業進行最大金額的併購專案。
歐美成併購目標市場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財務諮詢領導合夥人虞正表示,中國汽車行業在選擇併購標的時,更注重目標公司的先進技術、行業地位和發展潛力,而歐美國家的成熟市場則具備中國企業渴求的技術實力、管理經驗和渠道資源。
2016 年,西歐和北美依舊是中國汽車和零部件廠商進行海外併購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僅美國和德國兩地的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已佔總交易數量的六成,交易金額佔比更高達九成。美國和西歐地區逐漸成為整車廠海外研發中心的集中地,此外,研發重心亦從造型設計和底盤技術,逐漸轉向著眼於自動駕駛、車聯網、電動汽車等趨勢性技術。在過去一年,汽車企業海外併購出現了外延式發展趨勢,企業增加了橫向併購,並加大對新興戰略行業的投資力度。
外匯局支援合規內保外貸
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家外匯管理正在對安邦、海航、萬達、復星和浙江羅森內裡投資公司境外收購涉及的 " 內保外貸 " 情況進行檢查。檢查涉及有關公司境外併購的內保外貸業務是否存在虛假資訊、虛增資產價值等,但檢查並不意味 上述公司一定存在任何違規行為。外匯局在官方微博上澄清,外匯局積極支援包括銀行和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開展真實合規的內保外貸業務。
外匯局又表示,將會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加強金融市場監管,指導金融機構加強內保外貸業務的合規管理和風險管理。嚴厲打擊虛假擔保和惡意擔保等違規行為,促進內保外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財政部發布 " 國企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 ",市場相信短期內將一定程度影響國企對外投資的程序,企業對外投資進度或受影響
大公網8 月 3 日訊(記者倪巍晨)國家財政部關注國有企業境外投資業務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有些專案狀況不佳,盈利能力不強,投資回報率偏低等問題,因而釋出《國企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 ( 下稱,辦法 ) 》,要求國企境外投資事前決策須考慮財務可行性,規範境外投資事中運營財務管理、加強境外投資財務監督、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績效評價機制等。《辦法》還明確表示,對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較大,或當年發生嚴重虧損等重大風險事件的境外投資企業 ( 專案 ) ,進行實地監督檢查或委託中介機構進行審計,並根據審計監督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財政部指出,部分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事前決策隨意,可行性論證流於形式。二是事中管理薄弱,財務風險管控不力。三是事後監管缺位,對有關決策和執行主體約束不力。據此,《辦法》對境外投資的事前、事中、事後財務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實現了全程管理,有利於增強企業海外投資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境外投效益,提升國有資本服務於 " 走出去 " 戰略和 " 一帶一路 " 倡議能力。
杜絕粗放式投資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指出,過去幾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已超 FDI,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現象。他舉例說,如部分企業對外投資未遵循產業指引政策,對外投資因缺乏總體規劃而出現企業間不合理的競爭,從而引致投資效益不佳、金額過大等," 這些都有損中國對外投資的形象 "。他強調,國家希望國企能透過對外投資,降低成本、收穫新技術,亦希望更多企業參與 " 一帶一路 " 投資,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粗放式管理基礎上,對國企對外投資予以規範,促使企業遵守國家現有對外投資規章制度,在符合外匯管理政策背景下審慎投資。
交銀金研中心高階研究員劉學智表示,近年國企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速,企業資金流出意願較強,其中有部分企業透過 " 境內舉債 " 方式開展對外投資 ; 此外,部分國企資金在境外仍繼續粗放式投資的老路。從《辦法》內容看,很大程度是為了防範國企境外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
《辦法》所指的境外投資,是指國有企業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以及中國以外透過新設、併購、合營、參股及其他方式,取得企業法人和非法人專案所有權、控制權、經營管理權及其他權益的行為。透過 " 明晰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職責 "、" 構建境外投資事前決策合理機制 "、" 規範境外投資事中運營財務管理 "、" 加強境外投資財務監督 "、" 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績效評價機制 " 等五大方面規範國企對外投資。投資方要在境外法律允許的治理框架內,對境外投資企業 ( 專案 ) 重大財務事項實施管理。重大財務事項包括合併、分立、終止、清算、資本變更、重大融資,對外投資、對外擔保、重大資產處置、重大資產損失、利潤分配、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等高風險業務,重大稅務事項等。
符 " 一帶一路 " 倡議需要
《辦法》本月正式施行。李慧勇認為,隨著規範措施的出臺,國企對外投資將進入理性投資期。他相信,未來國家對能打通產業鏈,能服務當地市場,且符合 " 一帶一路 " 倡議需要的對外投資,仍將持支援態度,但對高風險,且超出企業管控及業務範圍的對外投資將慎之又慎。劉學智坦言,《辦法》出臺短期內將一定程度影響國企對外投資的程序,企業對外投資進度或受影響。中長期內,國企對外投資效率將不斷增強,企業在對外投資問題上也將更趨合理、謹慎,這對國有資產配置,及未來發展戰略將起到導向性作用。
決策不科學致投資失利
【記者李寅舟】就《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調研發現,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可行性論證和財務風險預判重視不足,事前決策不科學、不履行必要程式是造成投資失利的重要原因。《辦法》亦表示將對失利的境外投資追責,而回顧近來較典型的大型國企投資失利,決策者們往往可藉口 " 集體決策 " 而甩拖責任,最後埋單的還是納稅人的口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金傑此前表示,對於境外投資,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海外維權成功的先例,而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吳東華指出,中國企業在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海外投資,70% 是失敗的。
審計署日前釋出了抽查的 20 戶中央企業 2015 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公告,顯示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截至 2011 年至 2013 年三年間,經 " 集體決策 " 所作的 103.27 億元海外電力收購專案,至今經營仍虧損 ;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2007 年至 2011 年投資的四個境外專案,亦累計虧損 36.21 億元 ; 中國五礦集團的 93.04 億元境外收購同樣虧損。
然而,有國企負責海外併購的高管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些專案的投資可能不一定非得用經濟效益來衡量 ",專案所處位置和專案性質都是考慮因素,如響應國家走出去和 " 一帶一路 " 倡議," 可能當前經濟效益是虧損的,但是長遠來看是符合國家戰略需要的 "。
汽車業對外投資 " 民進國退 "
【記者李永青】德勤中國發布的《2017汽車行業對外投資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對外投資專案合計 69 宗,投資總額達 62 億美元。儘管投資宗數創近四年新高,但投資額則較 2015 年呈大幅度下滑,2015 年對外投資交易總額超過 120 億美元,約為 2016 年的兩倍。德勤分析指出,從 2016 年的投資趨勢看,汽車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境併購將以戰略驅動為主,尤其在 " 中國製造 2025" 的戰略指引下,技術創新和進步將成為行業的主要推動力。
報告指出,2016 年綜合考慮國企投資步伐放緩、境外投資專案審批手續更趨嚴謹、東道國審查力度加大,及資金外流管控增強等各種因素,中國汽車企業海外併購活動大幅放緩,全年交易數量僅 18 宗,涉及金額約 30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規模下滑至三年新低的原因為重量級併購交易銳減,實際上,平均交易規模較去年仍有所增長,半數交易的投資額超過一億美元,這很大程度源於多數標的的企業來自前瞻性技術領域,且企業營收和利潤增長強勁,溢價率較高。
研究顯示,汽車電子目前是汽車零部件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毛利率高於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車聯網、汽車安全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汽車電子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德勤預計,未來收購海外汽車電子領域企業的交易案例將大幅攀升。
報告又指出," 民進國退 " 也是中國汽車行業海外併購趨勢的另一亮點。自 2013 年以來,中國汽車與零部件企業海外併購的前十大交易中便有八宗由國企主導,但 2016 年全年由國企進行的併購交易則只有三宗,大型國有零部件企業的收購步伐更明顯放緩。
相較國有企業,民企海外併購的熱情反絲毫無減。2016 年,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的跨境併購交易有 15 宗,佔交易總額的八成以上。其中,均勝電子收購美國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 Key Safety Systems 的交易金額更高達 14.4 億美元,是自 2013 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中國車企海外併購專案,同時也是迄今為止民營零部件企業進行最大金額的併購專案。
歐美成併購目標市場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財務諮詢領導合夥人虞正表示,中國汽車行業在選擇併購標的時,更注重目標公司的先進技術、行業地位和發展潛力,而歐美國家的成熟市場則具備中國企業渴求的技術實力、管理經驗和渠道資源。
2016 年,西歐和北美依舊是中國汽車和零部件廠商進行海外併購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僅美國和德國兩地的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已佔總交易數量的六成,交易金額佔比更高達九成。美國和西歐地區逐漸成為整車廠海外研發中心的集中地,此外,研發重心亦從造型設計和底盤技術,逐漸轉向著眼於自動駕駛、車聯網、電動汽車等趨勢性技術。在過去一年,汽車企業海外併購出現了外延式發展趨勢,企業增加了橫向併購,並加大對新興戰略行業的投資力度。
外匯局支援合規內保外貸
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家外匯管理正在對安邦、海航、萬達、復星和浙江羅森內裡投資公司境外收購涉及的 " 內保外貸 " 情況進行檢查。檢查涉及有關公司境外併購的內保外貸業務是否存在虛假資訊、虛增資產價值等,但檢查並不意味 上述公司一定存在任何違規行為。外匯局在官方微博上澄清,外匯局積極支援包括銀行和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開展真實合規的內保外貸業務。
外匯局又表示,將會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加強金融市場監管,指導金融機構加強內保外貸業務的合規管理和風險管理。嚴厲打擊虛假擔保和惡意擔保等違規行為,促進內保外貸業務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