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衣紀
-
2 # 旅行途中的樂趣
首先來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雞鴨魚肉的水平並不侷限於逢年過節生,所以說在吃的上面並沒有過多的奢求,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很多人並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參與到裡面
禮尚往來是人情世故中的一個重要禮節,許多名堂繁多的宴席,都是一個隨禮還禮的節奏,除了特別親近和十分重要的宴席,一般都是隨禮而人不去,這也是許多原因中的一個吧!
-
3 # 樓盤網
因為覺得關係並沒有那麼重要,再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以前農村裡辦酒席,基本上需要隨禮金的都會去酒席,因為那個時候的生活條件不好,而一般酒席上面都有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我記得我那時候就喜歡去吃酒席,有好多菜可以吃,也算是一種改善飲食質量的機會,而且也隨了禮金,不吃白不吃,在就是那時候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濃郁的,基本上有酒席都會去吃,除非自己在外地,只要是在當地的,即便是那時候交通不是很方便,都會來吃酒席,也是一種對主人的尊重。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都出來工作了,沒有在當地,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酒席上的飯菜已經沒有太多的吸引力了,平時自己在外面下館子就能吃到好吃的菜了,對於酒席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渴望,現在的人都很忙,或者說都很懶,除了平時聯絡比較多的親朋好友會在酒席的時候來以外,一些聯絡少的朋友,即便是你接他了,或者說他把禮金給你了,也會不來,畢竟現在很多人對於人情關係這些看的沒以前那麼重要了,除非是聯絡多關係親的人。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以前是遠房親戚都可以接來吃飯,現在這類親戚基本上很少了,以前的老表關係都顯得非常親,現在老表這種關係很少了,也沒以前看的那麼重要,基本上比較遠的親戚,擺酒的時候,都是隨禮金,但人不來。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現在擺酒來的親朋好友也少了很多,很多人都不在當地,而且大多擺酒集中在假期,有些人可能一天要跑幾個地方吃酒,有些關係沒那麼重要的,就直接隨了禮金就走了,飯也不會吃!
-
4 # 始末258369
這要分怎麼看,比如現在疫情期間,為了安全就儘量不參加聚會。再者,一般的交情接到通知了,隨份禮,意思意思就完了。但交情深的,關係不錯的還是有必要參加的。
回覆列表
中秋節當天,我女兒請滿月酒,在老家,計劃的15桌,當天準備12桌,到吃飯時候,只坐了10桌人。
現在吃酒席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隨了禮卻沒有出席,總結起來大概就這七個字:多、少、忙、遠、疏、富、尬。
多從19年初開始,兩年多時間,公婆家已經擺了五次酒席了,其中還不包括我和老公的婚禮。(因為疫情,婚禮取消了,不然就是六次酒席。)
為了收禮錢所以常擺酒席嗎?
非也!擺酒席開支大,勉強收支平衡,已經算不錯了。但這酒席呀,還不得不請。
18年底,老公的大哥生了小侄女,在19年初過年時候請了滿月酒。
20年,我和老公本來計劃過年時舉行婚禮,疫情來勢洶洶,就此取消,但所有的重親都提前隨禮送了祝福,那時管得嚴,連粗茶便飯都沒有請。
20年6月份,大寶滿月酒,周圍的鄉里鄉親,遠房親戚,幾乎全部到場。
20年11月,老公爺爺去世。所有親戚和一個村的人家,都過來悼念。有二十多桌。
今年6月份,這邊的風俗,老人去世一年後要對墓山再做處理,這次是請客但絕對不能收禮的,而且不用通知所有人。別人提到過的,就打個電話請他過來吃飯。總共有十幾桌。
這次女兒滿月酒,特意請在中秋,想著放假時間小孩子會多一些,於是計劃了15桌。到了前一天晚上,我媽打來電話,孃家的親戚都在我家過中秋,大家都不過來了。請客當天,準備了12桌的菜,結果只有稀疏的十桌人。
兩三年時間,擺酒席五次,我們自己都覺得挺多的,酒席次數多了,別人自然也不太想來了。
少酒席如果擺在農村,村裡的人其實是不多的,年輕人幾乎都出遠門了,只留下老人小孩。
因為人手不夠,隨禮而不吃酒席的就不在少數了,畢竟很多人家裡沒人照看,出門吃個飯還得牽掛著家裡的雞鴨,乾脆就不參加酒席了。
而如果在城裡請客,農村的親朋好友就更是懶於奔波,索性讓人帶個禮錢,禮到人不到。
忙現在大家都挺忙的,大人忙上班,小孩忙讀書,而老人,忙著照顧小孩和家裡的牲畜。
工作日大家都各就各位,除了必須出席的酒席,否則沒有人會為了別人家的事而請假;而如果趕上節假日,好不容易放假,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去玩或者就在家裡休息,也不太想出來應酬。
小孩子在節假日是繁忙不減的,除了上網課,有的還需要上興趣班,這就需要家長照看,大人就更走不開了。
遠結婚兩年多,我爸媽來我家裡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過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遠。
其實也不算太遠,開車一個半小時,但平時放假不多,奔波這麼幾個小時還不是得過夜就走,所以兩個寶寶滿月酒,我孃家的親戚包括我爸媽,一個沒來。
現在轉賬方便,隨禮在手機上發個紅包就行,不用特意到場,加上人們嫁娶、搬遷得越來越遠,距離稍遠一些的親戚大多就手機上隨個禮錢而不參加。
疏說實話,老公爺爺去世的時候,我孃家也來了不少親戚,大多是我爺爺那輩的子孫,因為我爺爺兄弟多,他們的子孫也多,而我上高中就開始住校,大學更是在外省很少回家,對於這些親戚,我自己都分不清誰是誰。
但別人都來了,人家辦事的時候我雖然沒去,也讓我爸媽給了禮錢。一是距離遠,二是我都不太熟,隨禮單純是因為不想欠人情。
有人說,90後正在成為“無根一代”。
我們90後這一輩,要麼上學,要麼打工,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不常呆家裡了,而往上兩輩又兄弟姐妹眾多,對於這些遠一些的親戚,能全部認識都不錯了,更別說有感情。既然沒感情,酒席這些自然不會當回事兒。
富早幾年農村擺酒席,還可以看到一些人自帶袋子打包剩菜,而現在,就是主人家裝好送人,別人也不一定要。
以前生活差,當然喜歡參加酒席,就當是打牙祭了。現在誰家又缺吃的呢?
有時酒席不合胃口,雞鴨魚肉吃膩了,還不如在家吃點粗茶淡飯呢!
尬我也不愛參加酒席,哪怕是鄰居的酒席,我也不太感興趣,主要就是因為尷尬。
一群似熟非熟的大爺大媽,熱情地與你嘮著家常,說著別人的閒話,還不忘打探你的現狀,“你現在在家帶孩子呀?”“打算什麼時候出去工作呀?”“條件這麼好,再生個二胎吧!”
全程假笑迎合,這樣的場合就一個字——尬,我只想快點開席,扒拉兩口趕緊走人!
所有活動,好像都離不開吃,而吃飯似乎才是活動的重頭戲。逢辦事必擺酒,而這樣的大吃大喝,必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希望這樣的風俗能有所改善。但要徹底根除這樣的陋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