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客159931854
-
2 # 朱朱爸爸1
這是因為二戰把英國這個島國打回了原形,從此一蹶不振永失大國地位。
大家都知道,二戰中最大的贏家是美國,蘇聯與中國雖說是兩個最大的戰爭受害國,國土飽受戰火蹂躪,人民歷經苦難,但是在戰後都得以重建。蘇聯在三十年前一直都是兩超爭霸中的重要一極;而現時的中國影響力已遠超當年蘇聯,有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
法國在二戰中由於戰爭投降動作快,所以本國土地既未受戰火波及,也未曾欠下鉅額戰爭債,只是戰後殖民地丟了不少,但不妨礙法國依舊是歐洲大陸上的強國。
戰敗國中的德意日三國中,其中德、日兩國損失最為慘重,由於德國本身海外殖民地很少,所以無所謂失去;而日本則失去了明治維新以來大多數成果。不過戰後又爆發了“冷戰”“朝戰”,所以這兩國又得以重建,並且很快成為世界排行前5的工業大國,完成了戰爭都未達成的目標。
剩下個義大利就不用提了,沒誰比它“反正”的快,所以戰爭期間也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也就那樣不慍不火。
比較一圈下來,我們會發現在二戰期間欠債最多,戰後殖民地丟失最多的國家非英國莫屬。儘管英國是二戰戰勝國,可是因它失去了所有的霸權,所以被世人認定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英華人如何變成最大輸家的?
在近代,英國作為一個海權強國曾經稱霸近二百年,建立起世界第一殖民帝國。鼎盛時期的英國佔據了世界陸地面積和人口的1/4,掌握著世界貿易的22%,壟斷著世界的金融和海上航線。有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近3,00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意味著英國擁有遼闊且巨大的原料提供地以及工業產品傾銷地,這一切給它帶來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英國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在和平時期,英華人吃的、穿的大多是海外殖民地提供的。如印度次大陸的棉花和茶葉、澳洲和紐西蘭的鐵礦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糧食、加勒比的糖,美洲的咖啡豆、南非的稀有金屬等物質源源不斷運往英國本土。
運送到本土的原材料經過英國工廠加工後,面向全世界銷售或是反向傾銷給自己的殖民地,獲利豐厚堪稱自已贏兩遍,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早的“內外雙迴圈”。
不過本小利大的生意做久了,就會產生路徑依賴,於是不思進取的英華人錯過了第2次工業革命。而且英華人為了保證自身在金融、航運、貿易方面的全球影響力,不得不重點發展空軍、海軍,這又讓英國的執政者對未來的戰爭抱有一種“有限責任”的觀念,即英國在歐洲大陸的盟友將負起陸戰的重任,英國只需準備空戰和海戰。
19世紀末,隨著德國的崛起,英華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華人的挑戰,德國不僅擴軍備戰和英國叫板,而且在世界各地給英國搗亂。德國支援的波爾戰爭,幾乎掏空了英國的國庫,最後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把英國的家底打光。
二戰期間,擁有170萬陸軍的法國“光速”投降,讓一向不重視陸軍的英國大呼意外,只能狼狽逃回本土。1940年5~6月的敗退中,英國遺留在法國的武器和裝備可以用來配備8~10個師。損失的裝備計有野戰炮880門、大口徑炮310門、高射炮約500門、反坦克炮約850門、反坦克步槍約6400支、機槍11,000多挺,、坦克約700輛、機車約2萬輛、汽車和卡車共計45,000輛,除此之外,大批的彈藥也被拋棄了。
失去法國這個陸權強國的盟友後,英國作為一個海權強國劣勢盡顯,因為在一場如第2次世界大戰這樣的全球總體戰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在戰爭期間需要保持不斷的從海外輸入物資,即便只是生產從事一場大規模戰爭所需的武器和裝置,也必須依靠海外提供的原料。
最要命的是,德軍入侵威脅似乎迫在眉睫,用於戰時生產的人力有限,因此英國急需從海外一一主要是美國一一進口許多武器和軍需物資成品。
在英國對德宣戰之後的幾個月內,英國戰時內閣曾經在“現購自運”的基礎上,向美國訂購了大量戰爭物資。當時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洲、南非、紐西蘭等國)阿根廷和瑞典等國家在這種交易中都同意接受英鎊作為支付手段,而美國在這種交易中卻只接受黃金和美元,堅決不接受英鎊紙幣。
1939年英國參戰時,其手中有價值45億美元的黃金和外匯資產,其中包括美元現鈔、黃金和在美國可以折算的投資。英國參戰後曾努力增加美元現匯的數量,包括在南非拼命地開採黃金,以及千方百計地向美國輸出上等威士忌、高階羊毛製品和高階瓷器等奢侈品。在戰爭的頭16個月中,英國透過這種方式又獲得了20億美元,此外英國還從本國國民那裡用英鎊強制徵購了一些美國股票,其總價值為3.35億美元。
這些美元看著不算少,可在戰爭期間根本不經花,到了1940年秋天,英國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就頂不住了。因為到當時為止,凡是英國收到的美國商品貨款都已經付清,但英國還有大批訂單貨款需要支付,而且還要發出更多的訂單,英華人已經支付或必須支付的現金在45億美元以上,而英國手頭只剩下2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不能立刻售出的股票、債券等金融投資。
此外,即使英國賣掉剩餘的全部黃金和國外資產,也不能付清訂單的一半貨款,況且戰爭的拖延還使得英國需要的訂貨增加近10倍。窮瘋了的英國財政大臣金斯利.伍德甚至提出徵用全體華人的結婚戒指和金首飾的提議,不過在當年9月被丘吉爾否決了。丘吉爾認為這最多也只能為英國籌集2,000萬英鎊的外匯,而這種手段作為一種能讓英美兩國都感到丟臉的利器,不到最後時刻不能動用。
一方面英國國庫耗盡,另一方面戰時又不能削減對美國的軍火訂單,怎麼辦?那隻能用殖民地來換。
為了獲得50艘退役驅逐艦作為“現購自運”的護航艦隊,英國同意把西半球的一些基地租給美國99年。1940年9月2日,英國駐美大使洛西恩勳爵與美國國務卿赫爾互換照會,英國向美國提供位於紐芬蘭、百慕大、安提瓜、聖露西亞、牙買加、千里達託貝哥以及英屬圭亞納的17處土地租借權,用於修建海軍和陸軍航空兵基地用地。
這筆“驅逐艦換基地”的交易只是緩解英國的燃眉之急,後面的大訂單還得另想辦法。1940年10月25日,英國採購委員會向美國提出在已經商定的數量之外,再增加12,000架飛機的生產請求,並請求美國提供足夠裝備10個師的陸軍武器。
10月29日,羅斯福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答應了英國的請求,不過他們也不得不集中精力去思考一個令人感到不安的新危機:大不列顛正瀕臨破產。因為他們從丘吉爾那裡得知,英國財政中的現金流通已經不足以支付從美國獲得的軍火訂單和軍需給養開支,而英華人對這些物資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迫切。
不過好在,大多數美華人都相信繼續幫助英國的重要意義,並且支援向英國提供財政援助的想法,只要他們確實知道英國已經真正耗盡了儘可以變為現金的一切資產後。
當得知英華人已變成“窮光蛋”,美國的民意發生了令人驚歎的轉變,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著名的《租借法案》,該法案消滅了“愚蠢的美元金額符號”,允許英國在戰後用實物抵債。
從1941年3月到1946年9月,租借法案受惠國從美國得到的援助物資總額為486億美元,按照購買力換算相當於2010年的7,690億美元,其中英帝國獨佔314億美元。
一場二戰把英華人的家底兒打光了,還搞得英華人欠了一屁股債,從此勢力一落千丈。二戰後英國已無力維持其霸主地位,只好把霸主地位拱手讓給美國。
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英國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在戰後很長時間英華人一直不服美國,其心態可以理解,畢竟“祖上曾富過”,雖說已被戰爭掏空了國庫,可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第3強國,既便是印度、澳洲等國家紛紛獨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國手中。
可惜,二戰後時局已由不得英華人做主了,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一一美蘇一一變著法的排擠打壓英國。在美蘇的推動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統治的浪潮,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系到了60年代土崩瓦解,英華人的勢力範圍也因此大大萎縮。
當廉價的原料提供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雙雙消失後,患有“殖民地”依賴症的英國工業沉淪了,從此經濟增長緩慢,只剩下金融業強撐帝國的臉面。隨後國力逐漸被德國、日本和法國超越,並被擠出了第一梯隊。
總而言之,英國這個曾經的超級霸權現時地位很尷尬,莫要講和美、俄、中三巨頭平起平坐,即使是二戰中的戰敗國一一德日,論起實力和影響力來,似乎也勝英國一籌。目前的英國彷彿就剩一張嘴了,因此大多數人得出了一個結論,二戰中輸的不是戰敗國,最大的輸家是英國。
回覆列表
戰爭兩敗俱傷!二戰後的德國輸得一乾二淨!二戰中德國死亡的軍人和平民占人口總數之比世界第一。二戰以前德國的科技,工業,經濟實力穩穩的歐洲冠軍!二戰中橫掃英法!後期一國戰歐洲加上美國。二戰後的德國國家分裂,國土淪喪,民不聊生,絕對是最大的輸家!拿英國說事的是為英帝國沒落找理由,英國在二戰前綜合國力能排前五,進不了前三!比較一下二戰中美國,德國,蘇聯的飛機,坦克生產能力就知道了!德國很了不起!二戰後又完成了國家統一,綜合國力又成了歐洲一哥!這種強大的自愈能力德國在一戰至二戰期間演出過一次,二戰後又再盛大演出一場!英國在一戰後就輸了,一直沒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