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我家綠水青山

    74年7月中旬,正值生產隊夏收夏種的時候,也是我高中畢業回鄉的第3天(7月18日),全大隊為爭"雙搶"進度,比丶學丶趕`幫,我所在生產隊為加快早稻收割進度,決定加一個晚班,並通知參加加班的所有社員在加班中途吃一次大鍋飯,在生產隊的魚壙裡撈魚,讓大家大吃一歺,我也參加了,一直幹到天亮,人多力量大,超額完成了預期任務,爭到全大隊第三名,(全大隊11個生產隊)那時每個大隊每天都有《"雙搶"簡報》,通報各生產隊的進度排名和表揚好人好事,我曾擔任過大隊的《"雙搶"簡報》土編輯。

  • 2 # 中心兔

    我經歷過,69年至72年這期間我當知青,生產隊搞三治修大寨田,縣裡面調勞力修公路,都是集體伙食大鍋飯,在比較貧困的年代,大鍋飯還是比較好的,起碼可以吃飽,那時每人每天一斤半糧食。

  • 3 # 幸運糯米yd

    說大鍋飯,那是誣衊和攻擊!那時人民公社實行的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經過不斷的改革、調整,逐步趨於完善。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實行按勞分配,即糧食分配是人口十工分,實物分配按人口,現金分配按勞動工分。一個家庭的經濟收入,看生產隊的經營狀況,除糧食產量外,看經濟作物和牧業等收入,還有搞副業的收入,總收入減去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淨収入除以總工分(以10分1個工)為單位,得數為勞動工分。由於各地各縣各生產隊情況不同,工值也不一樣,大部分在0.4一0.8元之間,有的低於0.4元,有的高達1元左右,如果在0.3元以下,就不能平衡。有的說是0.2元以下,那是遭了災以後的情況,就需要國家救濟!當然,生活水平不能與今日相比,有的人總以那時的生活水平,進行詆譭和攻擊!前30年是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的年代。不能把創造的價值全部用於消費,哪怎麼創業?農民是對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也為國家和社會積累了鉅額的財富!一是為國家交公購糧,保障了軍隊和政府及各業人員和城鎮人口的基本吃飯;二是給國家交售農副、林業、牧業、漁業產品,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生活副食品,還為國家換取外匯;三是國家從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差價中利潤用於建工廠、開礦山、修鐵路、修公路、建學校、建醫院;四是抽調農民參加工業和城市建設;五是修河道、建水庫,修灌渠、平田地…。這就是農業作出的貢獻!有良知的人,看了這些成就和財富,就不會埋怨那時了!

  • 4 # 木易拙見

    這是一個偽命題。上世紀70年代,農業家大寨時,生產隊的勞動根本不是吃大鍋飯。那時,每個生產隊都有“記工員”。絕不是不管是挖溝渠,積了多少肥,鋤了多少畝地草,撿了多少棉花或割了多少畝麥子,都有詳細的記載,到年底“分紅”時(全部的純收入),絕對是“多勞多得,按勞分配”。不存在“幹勞幹壞一個樣!”

    我以為:“70年代生產隊的大鍋飯”不符合歷史事實,必須正本清源!

  • 5 # 太極1122

    大鍋飯應該是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的,由互助組改成初級生產合作社是在一九五六年左右,後來上升到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個村為一個核算單位,土地,牲口,農俱,分別作價記工分,入社以後,農民改名為“社員”參加勞動記工分,分整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整勞動力如果勞動一天記十分,半勞動力就記五分(婦女,和未成年孩子)年終按產值和工分分配報酬。如一分是一角錢一天掙十分就是一元錢,口糧是按人口分的,哪時糧食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每人每年的定量是360斤,當時有句口頭談叫作“夠不夠360”分口糧剩餘糧食除留種子和交公糧外,剩餘部分全部賣給國家。賣糧的錢按工分值分紅。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大躍進,颳了一陣共產主義風,各村都辦起了大食堂,哪才是真正的吃大鍋飯,深翻土地,虛誇產量,各級都在拋衛星。只維持到六九年的春天糧食就吃沒了,又趕上六O年開始的自然災害,社員生活進入困難時期,餓死人就是在哪個階段,一九六二年春天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進行糾偏,又把原來的以公社為核算單位迴歸到生產小隊,生產大隊,人民公社三級所有制。社員生活開始有了轉機,按人口分了自留地,社員又恢復工分制,一直延續到包產到戶。哪時候人們說的是吃大鍋飯,當時不是社員幹活不賣力,而是比現在費力。為什麼生活困難呢?其原因:一是種子不行,種植特別稀,有句農諺叫“稀谷密高粱,棒子三棵一鋤槓。穀穗也特別小。”二是沒有化肥,靠農家肥種莊稼。三是灌概落後,靠天吃飯。四是農藥不多,蟲害年年發生。五是機械化成程度差,靠牛耕地,牛是生產力,宰殺耕牛犯法。所以產量很低,小麥畝產一般在二三佰斤。

  • 6 # 亦木潔lsl

    生產隊裡的工分是按人的幹活能力定的,到年底工分少的要拿錢給工分多的人家,那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私人有自留地,家裡都養豬羊雞鴨長毛兔,喂家畜家禽所積攢的土糞交給隊裡隊裡給計工分。那時候沒有化肥,每年春秋兩季都要上一遍土糞,俗話說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並不像電視劇那樣不許喂家畜家禽。生產隊可以做生意,搞副業。

  • 7 # 農民憨哥

    一,至於吃大鍋飯,我們小隊,有菜園,魚塘,養豬等付業,出門挖河打堤大家是在一起吃大鍋飯,一切開銷都是生產隊的,基本上,歺歺都有魚,有肉,米飯儘管吃,下午打腰歇的時候,每人5個一兩的包子,就是幹活累一點,但是大家都很高興,幹勁也大,說實話,生活比自家的還好。

    二,吃大鍋飯,由於生產隊糧食年年豐收,付業也搞得好,從75年一82年,每年臘月二十八我們隊都會吃一次大鍋飯,整上十個菜,擺上二十桌,再請上大隊書記,各小隊隊長到一起吃個飯,算是提前過年,後來我們大隊搞得比較好的小隊也仿照我們小隊每年吃一次大鍋飯,這樣一直到分田單幹,(當時分單幹,都不願分,一直拖到83年底才分),這就是我所見到的吃大鍋飯。幾十年過去了,大半個身子也進土裡了,這樣熱鬧的場景再也見不到了。

  • 8 # 老朱正義之言

    答:說集體年代堅大鍋飯在當年根本沒這說法,是改革開放後一些媒體人士編造的新詞語,當年只是吃過一年左右的集體食堂,上世紀五八年春至五九夏天解散,當時人們說法是以為吃食堂鐵飯碗了,結果沒吃長遠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辦不下去了。現在看對吃大鍋飯一詞提法是對人民公社集體年代的貶低和汙衊。

  • 9 # 清香益遠5

    這是有人提過的老問題,什麼是大鍋飯?凡過來的勤快的老人,有良心的老人,都否認這種提法。

    人民公社生產隊時,雖然大多數是集體勞動,但並不是幹孬幹好一個樣,也不是幹多幹少一個樣,更不是不幹也一樣。

    一、集體勞動時,生產隊長都是生產老把式,他一邊幹活一邊檢查質量,乾的不合格的,立即讓你回頭重幹,想偷懶或偷工都做不到。如收割小麥,每人一下割二壟,割不乾淨,回頭自已重新翻工。

    二、有的容易包工的農活,安工日包給幾個勞力去幹,多勞多得。幹完後隊長驗收,若質量達不到要求,不但返工重幹,還要扣工分。

    三、全大隊組織社員集體勞動時,也是劃分地段、定額包工。如整修豐產田,劃地塊包給各生產隊去幹,還如興修水利工程,也是把土石方數分到各生產隊,生產隊再分工到每個人。看起來是大集體勞動,實際上都是任務定額到每個人。

    那種說大鍋飯養懶漢的,也可能有極個別人。如果這個隊都養懶漢,說明這個村生產搞的太糟糕了,懶漢只能外出逃飯。

  • 10 # 百里蕊

    我只能說:這個命題本身就是“項莊舞劍”,是一個偽命題。這個題的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試問:現在中國大地上尚存的一批從70年代保留下來的人民公社模式如:南街村、華西等,你認為他們比起現在中國農村絕大多數的單幹戶差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職稱,績效工資是影響一線教師積極性的關鍵嗎?大家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