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交易社會

    李嘉誠穩坐華人首富之位近20年,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商界中,李嘉誠具有的商業嗅覺,以及投資理財之道,又有幾人可以與之媲美的呢?當年,李嘉誠撤走在內地的資金,全面進軍英國之後,遭遇重創,導致資產縮水,被人取笑,如今,我們重新審視李嘉誠的撤離,也許是他嗅到了什麼吧!

    從2013年10月份開始,李嘉誠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將在內地的房子陸續的賣掉,東方匯經中心是他第一個脫手的物件,買家是交通銀行,李嘉誠這一單獲得了90億港幣,2014年4月份,兩個兒子聯手將北京地標建築物盈科中心賣掉了,售價57.5億人民幣,時隔一個月,李嘉誠將長園集團股權全部出售,同年8月份,李嘉誠賣掉上海的盛邦國際,獲利近3000萬,2016年10月,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以200億元人民幣價格被賣出。

    在那幾年中,李嘉誠賣掉了廣州、北京、上海的很多資產,獲利高達1600億,那麼李嘉誠為什麼要一直賣賣賣呢?到底嗅到了什麼?那時候很多人還會嘲笑李嘉誠,認為李嘉誠已經老了,這些資產日後肯定還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沒想到李嘉誠在2013年就將這些資產賣掉了,如果放到今天的話,最起碼漲價50%,李嘉誠畢竟是精明的商人,他會放著錢不賺嗎?

    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誠的商業思維並不是我等普通人可以達到的,在撤離大陸資金之後,李嘉誠進入英國投資,雖然遭遇重創,但是從長和集團2015年底的報告中可以看出,當時英鎊貶值了,但是並沒有影響到長和的資產,他將56%的資產投資在了歐洲,在外界看來,已經買下了大半個英國,英國脫離歐盟後,吸引了很多的投資者,而李嘉誠就是被吸引的一個投資者,他在內地賣房,然後跑去英國投資,可能是英國投資的收益,比內地還要豐厚吧!

    李嘉誠和巴菲特在投資方面還是很相似的,都是現金流的套路,李嘉誠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想要成功,就得找到一個始終賺錢的業務,在其他業務不賺錢的情況下,最起碼你還有一個業務能夠養活你,可見,現金流在李嘉誠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李嘉誠如今擁有豐厚的資產,也是因為玩現金流的技術很高,李嘉誠之所以會撤離內地,是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價格高,但是物業租售的收益過低,已經不具備短時間“錢生錢”的能力,所以就要拋售。

    這也是投資原則,李嘉誠是炒房高手,所以在當時,正好有很多“接盤俠”蜂擁而上,讓李嘉誠順便賣了個高價而已。李嘉誠懂得如何抄底,所以才會每一次都能夠賭贏,人性都是貪婪的,其實李嘉誠也是如此,所以為了再賭贏一把,李嘉誠高位套現離開中國,前往歐洲投資。

  • 2 # Valueinvesting

    李嘉誠對香港樓市的看法是:不要以投資的角度買入,除非你你是要住的。

    幾十年來,李嘉誠數次出入於股市房市熊牛週期,他是一個目光長遠,理性的人。

    他賣出只是因為確實房地產價格過高,並非不看好中國內地。中國內地有著很好的未來發展前景,但房子有點貴了。

    房價確實有被高估的現象,全國按租金與房產價格來看,年租金回報率在1%-4.5%不等。

    如果是把房產近似認為是股票的話

    1.房產市盈率在22到100之間

    當然回報率低的地方,未來前景很好,比如深圳,上海,廈門,福州。但個人認為目前不值得冒險,以炒房或者房產增值為理由再去買房。全國整體來看市盈率高於45,07年股市市盈率60。

    19年的樓市市盈率與15年牛市時的股市市盈率相當。

    2.居民資產負債率激增

    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從a股房地產企業來看也行)的公司屬於高槓杆,也可以說是高資本負債率,而現在居民的資產負債率可不比整體房地產負債率低。

    小心使得萬年船呀。

    3.現金流量表來說

    居民貸款買房的現象目前很是常見。

    樓市12年來上漲近5倍,人總是貪婪的,買房的人逐年增加,一套兩套三套,多出的房子並非剛需而是出於所謂的“投資”,投資的定義應該具有正現金流,目前買房,首付三十萬,月供5000,裝修花10萬,出租出去一個月只能拿2500,這種事情發生在眼前,卻只有少數人看到。

    可以說,好機會總是隻被少數人看見。(建議投資低市盈率,低資產負債率,體量大,較高ROE的房地產企業,也別買房了)

    歷史不會一模一樣重新來過,只會出現驚人的相似。

    04-07年上海股市(滬市),三年瘋漲6倍,無數人一夜暴富,08年最大跌幅85%,多少股民血本無歸。

    買股票吧,低市盈率,較高roe(比如12%),大 體量。有件事叫做估值修復哈哈哈。

    再提供一個數據,居民投資於房子的財富50倍於投資於股票與基金。

    2019年,樓市是全民的球場,大家覺得都覺得會漲,如同一群小綿羊前行。

    2019年,股市依舊被居民有所冷落哈哈哈。

    好開心,開了一個財經類的作者。

    以後想去談一談終生學習的重要性與理性投資。

    投資不是智商140的人比120的人更為適合,而是理性的人適合。

  • 3 # 泉聲洗心

    不要把李嘉誠想得那麼神。李嘉誠賣掉國內的房地產專案投資英國,是認為英國的投資回報會高於投資國內的房地產專案。但他失算了,他沒想到英華人會脫歐,而且現在脫歐協議始終無法達成,導致李嘉誠投資報酬未達預期,甚至出現虧損,而且風險很大。而國內只解讀李嘉誠賣了國內房地產專案,不說他在英國的專案投資收益究竟怎麼樣。

  • 4 # 財來不會晚

    十足的商人,看到風險就溜之大吉,最最出名的一句話: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話說李嘉誠拋售國內物業之後的兩年樓價確實經歷一個深蹲,從現在看來,稀缺地段的樓價只有越來越高,後悔沒後悔只有他自己心理清楚。

    曾經對我愛答不理,現在讓你高攀不起

    當年拋售大陸資產投資英國,成為英國的風雲人物,按當時售價還能買回相應的大樓嗎?如今不拿地也很正常了,樓面地價已經高過當年幾倍,而且稀缺的地段根本沒有空地了,退出容易,想在回來就要看別人願不願意出手了。

    接手李嘉誠拋售物業的都是國內實力強勁的集團,比如最早脫手的東方匯經中心,是直接以90億元港幣出售給交通銀行,後續的出售的專案中,大型專案多數為中資金融機構接收。總計套現1700億元,放在哪家大型銀行或保險機構,也只能佔總資產的一小部分,後續想再買回根本不可能了。

    如今李的歐洲投資怎樣呢?

    投資一個發展緩慢的經濟體能帶來多少收益,投資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投資英國卻遭遇政策不明朗的危機,資產縮水百億。投資盈虧同源,剛開始看著是一個好決策,往後發展可能就變成一個差決策了。15年之前大家都覺得李嘉誠真乃神人也,拋售資產幾乎在頂點,現在看來呢?將來國內經濟發展更好的時候呢?

  • 5 # 我要你要的

    房地產很吸金,也是走進工業社會的重要一環。可我們國家沒搞過。沒技術,也沒經驗。

    香港一衣帶水,有著成熟的制度,技術,和經驗。所以我們權衡了一下,還是學香港。

    李嘉誠是我們高層請來的師傅,有恩於國家。所以走的時候,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很順利。只是那段時間有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發酵了一段時間。不知是誰操的刀。最後不知是共青團還是哪個出來說些不痛不癢的話,輿論才得以平息。

    我還記得,李嘉誠剛走,市場就嗅到異樣。對有些人來說,這種情況很危險。房地產只搞了一半半,如果裡面的資本都跑光,就沒有人陪這些人玩。那麼房地產,以及附著在房地產上的政治,經濟,財政,……都無法完成。所以,發酵一段時間,苗頭有些不對,李嘉誠就適時出來,向公眾解釋離開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李在最好的時間離開了。如果看不懂,王健林就是最好的鏡子。

    2017年初,王出讓二十八家酒店。當時市場估值四百億左右,可實際只賣190多億,最後還被受讓方砍了十多億。為什麼?

    這與中央去槓桿政繫有關。加槓桿時,你可以搞資本擴張,王有很多資產,給人感覺富可敵國,實際大多數都是銀行的。加槓桿就是拼命借錢給你,去槓桿則是要你還錢。一七年後,突然降槓桿。這讓王手足無措,開始拆東牆補西牆。

    如果王也在2014前後賣的話,兩百億沒問題,既便加個二十億也有人搶著買。是不是這些買方都很有錢呢?不是!因為可以加槓桿,能買這包資產的人很多。2017年房價相對翻番,王的資產也跟著帳面翻番,但原來可以購買者財富沒有翻番,又不能加槓桿,能買得起的人就非常少了,這些人裡面對酒店業務有興趣的人就更少……。

    總之,有價無市,後面又逼得緊,不賣不行。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王出手得太遲了,屬於後知後覺。沒法與李嘉誠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負債50萬,收入為零,還帶著一個孩子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