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楓茶舍

    這是個好問題。

    哲學家的理性探究思考,帶有終極性和普遍性,高出現實生活很遠。雖然對人類文明發展有推動作用,但這並不代表哲學家本人已經把理論和他的修養圓融到了一起,也不代表他的哲學理想和他的工作生活實踐一致。

    比如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查查他的個人發展歷史,會讓人瞠目。

    把哲學理念從一個人的身上活出來,即使對哲學家本人,也是一個難題,且更容易被世人挑剔

  • 2 # 農民都想

    可能也想記錄,但是技術沒辦法呈現?

    題主明白什麼是哲學嗎?在西方是哲學,在中國就是儒釋道,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哲學是追求真理,追問存在,可存在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它是甚!這就好比道家說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不能說,也說不清道不明,再比如佛家的,佛曰不可說,一說就錯,不可說,哲學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如果能講明白,說清楚,那便不是當時那個存在了,就回到科學的範疇了!

    這個世界上,能看到的是有限的,看不見的還有很多很多!

    不是不記錄,是記錄不下來,就像這個世界上是先有語言還是先有文字?是先有潛意識還是先有意識?是先有思想還是語言?

    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是先有思想再有語言再有文字,所以有位哲學家就說了,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可語言是有限的,思想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東西去表達無限的東西能表達完嗎,顯然只會黔驢技窮,窮途末路,江郎才盡!

    所以不是不記錄,是根本記錄不下來,能記下來的都是本意了!

  • 3 # 耀晴311

    這個看宗教實修的開悟者筆錄不就行了?比如《五燈會元》、《傳習錄》等,有純粹的哲學思想又知行合一,比哲學家高階且覆蓋他們的體系。

  • 4 # 同心來歸

    這個世界上能夠表裡如一,知行合一的人很少,敢於將自己的內心世界真實坦露的人很少。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個敢於坦露自我內心的人,他的弟子柏拉圖也是個表裡如一的哲人。其所留給後人的著作,就是其內心的真實的表現。至於一生的心路勵程,也未必需要完全記錄下來,這也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再者有些內心的變化過程,在有的人知道後,未必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真正的哲學家,他的一生必是上下求索真理的一生。他們的一生是在不斷的,完善自我修為的內心中,向世人展示他對這個世界真相的探索。象中國的老子、孔子、孟子,宋明理學、心學的開創者、整合者都是這樣的哲學家。

    其實,人內心的變化過程不重要,表現出來的行為才是會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以上所說的中外的大哲學家,他們留給後人的著作,直到現在,都對我們的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有著深度的影響。這就夠了。

  • 5 # 家傳紅

    這是個心理與實踐問題。

    每個人的人生須從戰術起步,概莫能外。

    生存環境決定了人生的戰略方向。

    好的戰略家也是哲學家,他們善於總結經驗,分折不足,提升自己。

    誰會糾纏於以前的“婆婆媽媽”戰術?

    舉個最簡單例子:

    俗語: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們形成了所謂的“嬰兒”哲學。

    ...... ...... ......

    以此類推,觸類旁通,一通百通矣。

  • 6 # 覺呈

    一,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一一“認知繭房”;二,人類語言表達能力的侷限性;三,人類生命的侷限性、矛盾性、變易性。

  • 7 # 吳振偉美麗生活

    分析自己的心路歷程,感悟自己的內心世界的人就不成為哲學家了,迴歸實踐自己真實存在的人就是覺者,覺者是一個自己的生命、人生和心路歷程的覺悟者,覺者向內求而沒有問題,覺者是實踐者、體驗者,只有分享與洞見而沒有問題之探索,而向外求者存在於問題之中。哲學是一堆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當哲學家從外在世界的問題之中,進入自己的內心,哲學家就超越了哲學成為了覺悟者,一個覺悟者看起來很像哲學家。

  • 8 # 一老沈一

    請恕冒昧,題主多少有些“少見多怪”了。

    法國有一個很著名的哲學家,叫讓-雅克.盧梭,他寫了一部同樣很著名的《懺悔錄》,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哲學家把自己的人生和心路歷程分析和記錄出來”的例項。

    盧梭在此書《作者的話》中說:“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照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地描繪成的。”

    他接著在《上卷.第一章》開篇寫道:“我正在做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揭露。這個人就是我。”

    他還說:“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什麼樣就什麼樣,是可惡可恥也決不隱瞞,是善良寬宏高尚也不羞羞答答:我把你看不到的我的內心世界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握的眾多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嘆息吧!”

    這部《懺悔錄》,盧梭從1766年開始寫作,用了4年時間,1770年完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他從1721年自己出生寫到1742年去巴黎之前的生活;第二部分,寫他1742年之後在巴黎的生活與經歷。

    說實話,作者極其“誠實、坦白”,毫不隱晦自己最下流最卑鄙的所有念頭和行為。初讀此書,可能會立馬有兩個感受——一是懷疑自己是否有“窺探癖”傾向;二是感嘆天下竟然有如此無恥之人——一句話,簡直令人不忍卒讀。

    可是,此書影響巨大。車爾尼雪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等,皆都曾推崇備至。

    具體盧梭多麼“可惡”“可恥”“醜惡”,就不在這裡複述了。題主如若不信,可自行去看此書。

    其實,盧梭有一句話說的不對,即所謂他如此懺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云云。

    早在盧梭一千多年之前,公元400年前後,古羅馬帝國的基督教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就寫了同樣名為《懺悔錄》的著作。全書13卷,亦分為兩部分,1-9卷記述他自出生至33歲的生活和經歷;10-13卷,記述他寫作此書時的思想和生活。

    奧古斯丁在書中痛苦省察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荒淫邪惡,又講述了皈依基督教精神戰勝肉體的歷程。

    這部書,在歐洲中世紀影響深遠。不用說,盧梭的寫作,包括書名,都抹不掉受奧古斯丁影響的痕跡。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原名是“Confessiones”。在古典拉丁文中,原來是“承認、認罪”之含義。他的書出版後,這個詞,成為教會文學的專用詞,即“confession”,轉為“承認神之偉大”“坦誠向神懺悔”之義,變成褒義詞了。

    德.昆西有一很著名作品,《一個英國鴉.片吸食者的自白》,作於1821年,講述了自己早期生活和逐漸染上吸食鴉.片的前前後後。

    另外,國外曾流行“懺悔雜誌”,專門刊登形形色色的“懺悔自白”或“懺悔故事”,文章一二三“人稱”皆有。不過,其中絕大多數屬於杜撰性質了。這種雜誌,上世紀中期曾在國外非常火爆。

    舉了以上幾個國外的例證,只是為了說明本題目的“設定”並不存在。

    如果再舉,還有《羅素自傳》。

    伯蘭特.阿瑟.羅素,是19-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這個人,才華橫溢、著作等身、真實坦誠、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羅素自傳》,詳細記述了他自己的大半生。

    對於盧梭,羅素說,他是法國極重要的啟蒙思想家,但他的理論有巨大的漏洞。比如同樣是“契約”思想,洛克學說的直接後果是羅斯福,而盧梭最終導致的是希特勒。

    羅素所言,極有見地。

  • 9 # 山裡的土豆蛋

    非有大智慧大悟性者不可為,冥冥之中註定的東西,是不可說的天機,說是天選也不過分了。天有天的語言,人不一定能表述準確,只可能無限接近。

  • 10 # 聰明的小羊6W

    所謂經歷,無非就是人生走過的路程,沒有智慧的人生就是走了一個過程,有智慧善於用心的人卻能從這個過程中領悟一些道理或者是經驗,好讓以後的路好走一些。如此而已,真沒有什麼玄妙。該做什麼做什麼,平平淡淡的過,簡簡單單的活,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終歸去。

  • 11 # 似水流年12

    因為哲學並不能從個人的人生和心路歷程中概括出來,哲學的理論是從人類整體的思想和行為中抽象出來的,這個理論需要與每個人的人生和思想都相似,而又與每個人的人生和思想都不同,否則就不能成為哲學理論。

  • 12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哲學家的著作本身就是自己人生的感悟,自己心路歷程的寫照。所以研究哲學家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他經歷了什麼。

    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就是對過往經歷不斷反思和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中產生的,不可能憑空捏造。所以哲學家大多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實踐不斷思考。

    看一看托爾斯泰的《懺悔錄》,盧梭的《懺悔錄》都是對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他們的思想就是自己經歷的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覺得工作很閒沒事做,覺得不配領10000的工資,這算不算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