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業網際網路研習社

    阿里自2015年起執行“資料中臺戰略”走在前面,除此之外,騰訊、華為、用友、京東等都結合自身優勢開啟資料中臺的探索,並提供對外服務。

    9月30日,騰訊釋出的戰略與架構升級中,提到了成立技術委員會和“技術中臺”的概念。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事件和業務邏輯來梳理的話,可以有幾句話值得講一下:

    1、外部:響應速度慢,服務能力跟不上客戶的節奏;2、內部:組織和部門的組織壁壘,垂直IT系統櫃形成的資料壁壘;

    多種IT系統之間的層層壁壘使得公司內外部的各種資訊無法有效流通,眾多高價值資料也只能在自身系統的小圈子裡轉,無法在更大的格局與鏈條上發揮價值。同時,內部創新力不足。

    這無論對於有著數十年閹割的傳統制造企業來說,還是對於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講,都面臨著冗餘、包袱,而缺乏效率和及時響應,這意味著使用者體驗極差,在網際網路公司和商界競爭力,這是不被允許的。

    阿里敏銳的發現了自己的困境,並尋求解決方案。這裡有一個故事,在《中臺》那本書裡有詳細的介紹。

    從2009年開始建設的“共享事業部”為阿里巴巴的架構轉型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轉折點。但由於組織架構、事業部之間的博弈,剛開始的“共享事業部”並沒有按照預期發展。

    這時,阿里集團要求三大電商平臺如果要與聚划算平臺進行業務對接,必須透過共享事業部!正是有了這“點睛之筆”,共享事業部便有了一個極強的抓手,將原本與三大電商平臺對話權不平等的情況拉平,這使得“共享事業部”成為了阿里巴巴集團的核心業務平臺。

    這個架構的形成和剛才發的2018年的架構在整體部署上沒有明顯差異。

    這個轉折之後的共享事業部和新架構從09年開始磨合執行,直到2015年底,當大多數企業忙著進行年度總結和規劃時,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全面啟動“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時代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

    阿里巴巴中介軟體首席架構師、《阿里巴巴中臺戰略思想與架構實踐》作者鍾華表示,在用阿里技術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建立數字中臺的過程中,第一大挑戰是業務、其次才是技術。所謂業務挑戰,就是從業務視角,把共性的業務模組沉澱到共享業務中臺,把個性化的業務剝離出去後形成前臺,形成“大中臺,小前臺”新格局。(這是業務部門(人員)與IT部門(人員)深度融合的典型)

    總結阿里發展數字中臺的核心經驗:

    原有的共享IT部門必須要找到極強的網際網路業務作為抓手,把自己變成核心業務部門,才能夠真正轉型成為企業的共享業務事業部,而不是某種變形的、換湯不換藥的共享IT部門,這也就是阿里共享業務事業部經常講的“業務滋養”的概念。

    在共享業務抽象與沉澱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個開放的技術平臺來承載不斷沉澱下來的共享業務單元,這就是阿里雲中間件Aliware平臺(“厚平臺、薄應用”)

    阿里發展數字中臺還有一個關鍵經驗,這就是共享中心的技術團隊組織構成,不再是之前與業務相匹配的流水線模式:之前是UED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對於前端互動介面、架構師和開發人員對應業務邏輯、運維工程師和DBA對應資料庫等;

    —近300位付費研習社社友遍佈上海、北京、深圳蘇州、杭州、武漢、蕪湖等工業重鎮,初步構建起覆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軟體、底層資料採集、工業資料分析、系統整合商、大學及產業資金在內的全國價值網路。

  • 2 # 會點程式碼的大叔

    有幸讀過《企業IT架構轉型知道:阿里巴巴中臺戰略思量與架構實戰》,從書中也吸取了阿里資料中臺建設的一些思想。(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閱讀以下)

    阿里最早的時候,是隻有淘寶的,後來有的天貓,我們就那這兩個舉例,如果沒有資料中臺的話,淘寶是一個系統,天貓是一個系統。這就是"煙囪式"的架構, 也就是每個業務線雖然類似但都各自搞一套。

    這樣"煙囪式"的架構,會有什麼弊端呢?

    重複建設和維護帶來的重複投資:這個好理解;如果除了淘寶、天貓之外,想再建一個類似的系統,裡面包括會員、商品、商家、物流、支付等等功能,一定很浪費資源。

    打通煙囪式系統間互動的整合和協作成本高昂:一個客戶在淘寶買了一件商品,又在天貓買了一件商品,那麼客戶應在在淘寶或者天貓任何一個客戶端上,看到這兩個商品;現在如果是兩個獨立的系統,那麼很多類似的功能,做起來會非常費時費力。

    不利於業務的沉澱和繼續發展:例如某個業務流程需要最佳化,那麼就要在每個系統裡面改一遍。

    “大中臺,小前臺”說白了可以看成:淘寶和天貓都有很多類似的功能,那麼把這些功能單獨的抽出來,作為一個一個獨立的系統,比如會員系統、商品系統、物流系統、支付系統等等。一個完整的系統,就是一個前段+各個流程所需系統組成。

    那“大中臺,小前臺”的共享服務體系到底有什麼優點呢?

    服務可重用:例如淘寶和天貓都要有支付,那麼就單獨做一個支付服務;不必為不同的前端業務,開發相同或者類似的服務。

    服務被滋養: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服務最不需要“穩定”。服務需要被不停的滋養,促使服務不斷的自我成長,這樣服務才能最終成為IT資源,而服務所需的滋養正是來自新的業務不斷的接入。

    服務助創新:共享服務平臺中的諸多服務是經過清晰的沉澱,可以透過重新編排、組合,快速的響應市場,達成創新,說白了就是一個字兒——快。

    服務敢試錯:共享服務平臺由於具備快速編排、組合服務的能力,可以以較小的成本投入來構建出一個新的前端業務,即使失敗了,公司損失也很小。

  • 3 # 數鑰分析雲

    首先了解一下為什麼會有資料中臺的出現呢?

    1、現在資訊化積累的資料情況:

    現如今資訊系統蓬勃發展,企業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業務資料產生,各大IT系統平臺產生很多千差萬別的碎片化資料。

    這些資料中,有部分是現在正在使用系統的資料,有部分是歷史系統的資料,有部分是Excel資料,有部分是外部競爭對手資料。

    而且業務人員對資料情況瞭解差別也很大(不同部門、新老員工)。例如,針對“收入”:

    銷售部門在進行人員銷售利潤分析中,收入使用的是發貨收入;

    財務在做銷售員預算分析時,其中收入使用的時開票與收款孰低原則。

    裡面使用的資料80%相同,但是一個是銷售部主導,一個是財務部主導,在很多方面又產生了分歧:歷史資料是否考慮、特殊銷售是否考慮、發貨計算還是開票計算還是收款計算?資料口徑存在不一致情況,容易形成“雞同鴨講”的畫面。

    而且,模型一旦確定,變化的頻率比較低(如一年一變),但是企業分析需求一直在變,比如年中有促銷,促銷時有政策,業務員反潤比平時高2%等等,這些情況的存在,導致了資料一直在發生變化,資料的變動導致模型的不穩定。

    2、自然態資料引發的問題:

    (2)工作效率:增加一張報表,開發需要十多天;資料實時性難以保證;資料錯誤查一天;業務人員逼得不提需求;組織機構調整IT系統是瓶頸。

    (3)業務協作:各部門目標、進度不一致;各部門基礎資訊不同;營銷與採購資訊不對稱;子部門完成任務,公司整體差。

    (4)人員成本:資料維護成本高;人員工作重複;人員要求高:技術、資料、業務理解、統計算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臺”應運而生。中臺的概念最早是由阿里巴巴提出的,是相對於前臺和後臺而生。2015年,阿里提出中臺戰略,建立“大中臺,小前臺”。

    所謂前臺,即前端系統平臺,面向使用者,實現與使用者的資訊互動。例如,網址、商城、APP等。所謂後臺,即各個業務管理系統組成的後端平臺,面向企業,為企業的業務執行與管理提供內部支撐,例如,CRM系統、ERP系統、物流系統等。

    那何為中颱呢?它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透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前臺主要面向的是使用者,所以企業的前端系統需要快速響應市場的變化,不斷更新與迭代從而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企業收入,但是企業的後臺系統主要是為企業的業務執行提供支撐,需要紮實穩定。所以,在前臺和後臺中間提供一個“中間層”,可以避免兩者的衝突。

    中臺是前臺和後臺的連線點,將業務上共同的資料、工具、模型等予以沉澱與支撐,能夠提升企業的複用性,減少系統重複建設,避免資源浪費。

  • 4 # 博睿資料

    資料中臺的概念最初就是由阿里巴巴提出的,它是一個承接技術,引領業務,構建規範定義的、全域可連線萃取的、智慧的資料處理平臺。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高效滿足前臺資料分析和應用的需求。涵蓋了資料資產、資料治理、資料模型、垂直資料中心、全域資料中心、萃取資料中心、資料服務等多個層次的體系化建設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老爸在同一個公司上班怎麼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