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雲214402335
-
2 # 瑯琊浪子
只能說明朝到了後期只剩下漢人區域,其他民族地區也管顧不上了,國力衰退了,崇禎為了不受凌辱,上吊自殺,算不上有骨氣。
-
3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歷史上明朝的確是少有的強盛漢族政權王朝,特點如下:
一,明朝是為數極少,面對北方遊牧政權從南往北打,驅除遊牧民族統治的建立的漢族王朝。
從明太祖朱元璋建明之後派大將徐達,湯和,傅友德,沐英,藍玉,朱棣等七次北伐到成祖朱棣親帥大軍的五次親征,使得漢族政權一改五代十國、兩宋以來,漢族政權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畏懼,從北方遊牧政權手中收回了華北屏障燕雲十六州及河西地區,明初期建立奴兒干都司(東北極地),烏斯藏都司(西藏),朵幹都司(青藏),還統治了安南等地,一段時間內結束了北方遊牧騎兵隨意將漢地作為“狩獵場”的時代,漢唐之後成為向西向北再一次“拓地萬里”的大帝國。
二,明朝是皇帝自殺殉節的漢族王朝
雖然北京城破時,崇禎皇帝不想死而出逃,但是最後在出走無望的情況下返回禁城逼死皇后,殺死愛女,留下一份給李闖的絕命書後,帶著太監王承恩來到煤山,解下玉帶,披頭遮面(無臉面見列祖列宗)腳不覆履(無立錐之地),踩著王承恩的背自縊而亡,贏得了敵人的尊敬,對得起“天子不辱”之名,這就是後世評價的“天子死社稷”。(宋趙昺是陸秀夫揹著殉國的)
三,明朝是把國都遷到北方邊界並向北開疆拓土的漢族王朝
首先強調“天子守國門”不是什麼明祖訓,朱元璋定都南京也不是明王朝的國門。所謂守國門是指永樂遷都。朱棣把京師從南京遷到北京,一個原因是元都燕京(北平)作為燕王的“龍興之地”是朱棣穩固的大本營,再者北京可以依託為北征的前線強大的基地。最後就是在心裡告別“篡位”的種種是是非非,所謂“眼不見心不煩”,離他爹老朱越遠越好,省的睡不好覺。並且在永樂七年時就開始在昌平黃土山(改名天壽山)修建長陵,以證遷都之決心。
所以永樂皇帝還是很有魄力的,去過明十三陵的朋友可能知道,十三陵離京北最後一道長城防線重鎮居庸關算是近在咫尺。選擇京北建陵也是一種冒險,一旦敵軍突破居庸關,明朝歷代皇帝的祖墳就不保了(如李自成攻進居庸關就火燒明皇陵)。
永樂以北京為大後方,五次北征蒙古,最遠打到了烏蘭巴托的東南(忽蘭忽失溫),雖然打的沒有漢將霍去病擊匈奴左賢王后兵臨瀚海(貝加爾湖)和唐將高仙芝平大小勃律(克什米爾)那麼遠,但明成祖無疑是歷代漢族皇帝中親征打的最遠的,兵峰直指蒙古聖山狼居胥。
最後明成祖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逝榆木川(多倫北),雖然沒有完全蕩平漠北,但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解決了明朝前期的北方問題,強悍的瓦剌和韃靼被打的投降,叩拜大明為宗主之國。
四,明朝執行相對強硬的外交政策
漢唐和親,五代稱臣,兩宋納貢,割地者更不在少數。而明朝經洪武,永樂兩朝之後的宣德巡邊,正統親征(土木堡大敗),弘治收哈密,正德北狩,嘉靖平安南(越南),萬曆援朝,崇禎打紅毛(荷蘭)等等,基本上對外保持著“只許我不要不許你不服(十五不徵之國),你不服我就幹你”的宗主國思想。
明朝中後期為了維護邊疆的和平,開展了互市通商和貢賞的制度,雖說有點“薄來厚往”的情況,但基本上是變相的表面(面子上)對等的,沒簽過什麼“檀淵之盟”,既體現了天朝上國的地位,又減少軍費入不敷出的窘境,即使到了李自成兵臨城下,面對第二次北京保衛戰失敗,崇禎還是拒絕和闖軍媾和,所以有了“君王死社稷”一說。
結論是,明朝文治武功還是不錯的,武的上邊說了,文化上僅現在提到的四大名著三個是明朝人寫的(把金瓶梅剔除了),還有陽明心學等影響後世數代人,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制度壓垮了明朝,最終被歷史車輪所碾蓋。
本人不是明粉,僅談歷史。
-
4 # 小徐侃歷史
明朝自1368年建立,至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276年的時間裡,經歷大戰無數,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後世稱之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最有骨氣的漢人王朝。
-
5 # 滴水人生
得國正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論疆域、壽命、治國成績,都與秦漢隋唐差不多,從硬實力上說,明朝可以算作是一個揚眉吐氣的朝代。明朝奪取天下,不同於那些欺負孤兒寡母的朝代——比如隋朝和宋朝,是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對好面兒的華人來說,誰都樂意談論厲害的祖先。
開國皇帝的話題性
一個朝代的熱度,與開國皇帝的名氣息息相關。明太祖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中經歷最為傳奇的,因此也話題性最強。西漢高祖劉邦好歹還是個亭長出身,但朱元璋完全是赤貧、破產、流浪的農民,從最底層起家,完全靠個人奮鬥掙得皇位,這份履歷足夠勵志。
當然,朱元璋的話題性不止個人經歷,他多疑的性格、殘暴的作風以及過人的精力,特別是“火燒慶功樓”、剝皮實草、廢殺丞相等亦真亦假的史實,給後人留下了足夠多的八卦。其中真真假假也都是後人執筆,作為一個執政者殺貪治腐就是暴政,而一些朝代任由貪腐就是好皇帝。
統治者有骨氣
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是話題滿滿的爭議皇帝,他異常勤政卻亡了國,心繫萬民卻被萬民逼死,性格剛烈卻在國政上優柔寡斷。在崇禎身上,集中體現了明朝的國家性格:我就算再弱,對外也絕不認慫。
網上有人編段子為大明鼓吹吶喊:我大明三百年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不能說完全忠於史實,卻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明朝的國家特色:就算捱打也站著挨,就算死也不投降。
牛人輩出
當然明朝的偉大不全是皇帝的功勞,明朝的文臣武將們也貢獻了足夠多的力量。
開國功臣劉伯溫化身前看五百年、後看五百年的半仙之體,永樂名將張輔打越南專治各種不服;王守仁(王陽明)左右開工文武兼備,創立的心學到現在還被後人推崇;張居正發明一條鞭法,被譽為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之一;戚繼光東南抗倭,徹底斷了倭寇的根基;于謙(想聽相聲的請出門左轉去德去社,這位只會說《石灰吟》)、海瑞、袁崇煥的賢名就更不用說了。
就連太監同志鄭和也近朱者赤,率領大明水師七下西洋,揚大明國威於非洲,麥哲倫都得喊鄭和一聲老前輩。
集大成的文學名著
說到最後,大家千萬不能忘了大明王朝在文化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畢竟武力只可以讓人一時屈服,文化軟實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被《不列顛百科全書》認證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便成書於這個階段。它不僅在內容上包羅永珍,更是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除此之外,四大名著明朝出品了三部,如果加上另外一本奇書《金瓶梅》仍可以叫“四大”,這可是無數華人從小看到大的精神食糧,如果不是明朝,我們的精神世界必然會少一份絢爛的色彩。
當然,每一個朝代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留下的歷史財富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喜歡某一個王朝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厚此而薄彼,甚至因為個人好惡褒此而罵彼,這就不是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了。
畢竟歷史的價值在於緬懷、借鑑和傳承,而非吹水、吐槽、對罵。“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個正確和客觀的歷史觀。
回覆列表
就是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一句看似豪邁的一句話,其實明朝是歷史上存在感很差的一個朝代。朱元璋出身貧寒,在當了皇帝后妄想著自己和自己的子孫永遠富貴而實行的殉葬和分封制度是歷史的倒退。他建立的錦衣衛使官員和百姓生活的戰戰兢兢。明朝歷代皇帝哪一個給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明朝無論在國土上還是經濟發展上也都沒有實現漢唐雄風和隋宋時期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發生罕見的人吃人倒是發生在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