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國年間那些事

    今天人們常用“桃李滿天下”來比喻弟子眾多,那麼為什麼將學生或者弟子成為桃李呢?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桃李”的典故出自春秋時期,當時魏國大臣子貢培養、推薦了了許多人,後來子貢得罪了國王,獨自跑到了北方,但他推薦和培養的人沒有一個為他說話。這時子貢遇到了一個名叫子簡的人,子貢向他吐露自己的煩惱,子簡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就會在樹下乘涼,秋天會收穫果實;如果春天種下蒺藜(帶刺植物),那麼不僅不會獲利,還會遭殃。培養人才也是如此,一定要選準物件。”

    後來,人們就將培養人叫作“樹人”,如百年樹人;將人才稱作“桃李”,如“桃李滿天下”。

  • 2 # ldlj1

    在中國文化中,稱學生為“桃李”是有來歷的。據漢代韓嬰《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遇見一個叫簡子的人,他向對方發牢騷說,自己過去得勢時提攜了不少人,可是他遇到危難時卻無人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 春天種下桃樹、李樹,不僅夏天可以在樹蔭下休息,而且秋天還可吃到鮮美的果實。可是,如果春天種的是蒺藜,夏天不僅不能採它的葉子,秋天還要防備它長出的利刺傷 人,看來,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 樹一樣,應先選好物件,然後再培植啊!子質聽後,頓時恍然大悟,知道簡子在用比喻批評自己培養人才不當,可是眼下為時已晚,只好留待今後改正了。後來人們就把培養 人才叫做“樹人”;而優秀人才就被稱作“桃李”了。還有另一種說法,不過意思差不多,就是說魏文侯跑到北方一個朋友家裡躲避後。他在朋友幫助下開館授徒,藉以餬口。學館 院內有幾棵桃樹、李樹,凡來求學的學生都要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 的兩棵樹對學生們說:“只要刻苦學習,也會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在子質的諄諄教導下,學生們刻苦學習,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他 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樹。子質周遊列國時, 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他看著這些枝繁葉茂的桃李,情不自禁的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老師的就用“桃李”來指代學生, 並以“桃李滿天下”為榮。

  • 3 # 王衛宏裝飾藝術

    桃李:本意是桃子和李子。桃李滿天下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是講老師德高望重,教書育人有方,所教學生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出類拔萃。因桃樹和李子樹在秋天到來,碩果累累壓彎枝頭,很形象很貼切。當然,還有古代的一些典故,都是透過類似的情況而引用了本成語,而廣為流傳。

  • 4 # 雲龍混剪

    1.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了我們永垂不朽的哲理。

    2.桃李一詞自唐代以來就有記載,以桃李比喻英才。

    3.後世以桃李喻為學生,又有桃李滿天下之說。

    4.因材施教桃李滿天下,因教施材量重質輕何以興國。

    5.為師者應當虛心教導,而非受於情志亂處罰。

    6.為學子自當奮發圖強,而非勤於學時貪玩。

    7.德高望重德高為師者,桃李自然遍滿天下。

    8.亦唯有德高望重之師,才能孕育國之棟樑。

  • 5 # 謝氏網

    個人的理解可以這樣理解,桃李都是果實,未畢業的學生還在栽培期,只能算是花蕾。只有畢業後才算是成熟的果實。也就是說畢業後的學生才叫桃李,桃李滿天下就是說這個老師教育出來的學生很多,成熟了畢業了的學生遍佈五湖四海。

  • 6 # 桃白白白不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於桃李一詞出處頗多,

    其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由此可見此桃李非彼桃李。

    其二,桃李滿天下:

    這句成語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裡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所以 “桃李滿天下”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到處都有學生。桃樹和李樹,比喻所培植的優秀人才。

  • 7 # 趣味疏談

    在中國文化中,從不乏有關“桃李”文章,其喻意也可謂是廣泛。

    宋朝辛棄疾在《武陵春》中曰:“桃李風前多嫵媚,楊柳更溫柔。喚取笙歌爛熳遊。且莫管閒愁。”

    意思是:桃花和李花在春風中搖曳著嫵媚的身姿,春風扶柳,柳條隨風舒展比桃花和李花還要柔美。在如此美好的春天裡吹著笙,唱著歌隨意交遊,不管人世間紛紛擾擾。

    此時的“桃李”一詞僅從字面上理解是桃樹、李樹,桃花、李花。

    唐朝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云:“桃李賣陽豔,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這首詩下的“桃李”喻指品格低下的庸人。

    為什麼“桃李”也喻作為學生呢?

    據漢代韓嬰所編著的傳記《韓詩外傳》卷七中記載:魏文候時期,有個叫子質的人犯了罪,後丟官隻身北遊,遇到一個叫簡的人,子質向簡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聽後笑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乘涼了,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會扎傷人。由此可以看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那些人都是不值得的。所以,君子培養提拔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擇好物件以後,再栽種培植才是啊!

    簡在這裡以“桃李”樹和蒺藜來比喻君子如何培養和提拔人才,選擇好了,培養提拔出來的就是能在夏天遮蔭乘涼、秋天還可吃到可口果子的“桃李”,選擇錯了,栽種出來的就是既不能納涼還可能會扎傷人的“蒺藜”。

    這也是在中國文化中以"桃李"喻指學生或人才之源。

    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中曰:“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令公的學生遍佈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此詩藉以“桃李”代指令公的學生。後以“桃李滿天下”來表現和讚美老師培養出的學生譽滿天下、芳名遠播。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久視元年》中記載有:“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代稱某人薦引或栽培的後輩或學生。

    “桃李門牆”出自明朝湯顯祖《牡丹亭》:“你待打、打這哇哇,桃李門牆,險把負荊人唬煞。”也是指栽培出來的學生。

  • 8 # 雨辰189945996

    據說與唐代劉禹錫的詩有關。劉禹錫的《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詩》,是劉禹錫在禮部(即春官)發榜後慶賀禮部得到門生的詩。詩中有“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秀才們中榜之後一天之內就可名揚天下了,而禮部也為國家得到了眾多的門生)”。由於桃李都是春天開花,考試的人又都歸春官領導,後來就稱學子們為“桃李”了。

             二是從《韓詩外傳·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中引申而來。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春天種上桃樹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乘涼,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實;春天種上蒺藜,夏天連葉子都採不著,秋天所得到的還是刺。原義是“種好因,得好果”。後來因培養學生是“種好因”,像種桃李一樣,就以桃李比喻學生、弟子了。

  • 9 # 吉林有色風

    學生為什麼稱桃李:

    魏國的大臣子貢得勢時,曾培養出很多很多人(學生)。後來子貢得罪了魏文侯便逃到了北方,在北方遇到了一個叫子簡的人,子貢就對子簡發牢騷說:自己培養的學生不為自己出力也不能幫自己,以自使自己流落在北方。子簡說:培養學生如種樹,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乘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種下的是蒺藜,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錐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向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物件,然後加以培養。至此以後人們就把種樹和培養人才連續了起來,把培養人才稱作“樹人” 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提拔培養起來的優秀學生稱為“桃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