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暢行無界

    清朝有八旗、綠營、湘軍、淮軍、新軍,為什麼從內部爆發,一夜間江山變色?為什麼老蔣軍隊多、裝備好,越打人越少地越小?因為根子爛了。怎麼爛法,讓別人說吧。我只提下其中一個問題,是宋朝時期的問題,也是封建王朝的老問題“冗官、冗兵、冗費”,官員和將領再加上貴胄,這些團體越來越大,只圖享樂;士兵越來越多,只圖當兵吃餉;各種稅費負擔越來越重。

  • 2 # 風歌LF

    一看提問就是歷史盲。

    明朝是被李闖掀翻的。

    清軍是吳三桂放進來的。

    清軍入關後先打的李闖,之後打的南明。

  • 3 # 句町國主

    這問題是忽略了時間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鍵。

    每個朝代都有優秀的文臣武將,

    但是提問中的這些人物因為時間卻都沒有出現在明末的時候。

    而後金也是通過了數百年的韜光養晦,以及李自成張獻忠的內亂後,才有了機會後來入主中原。

    大明國運如此,氣數已盡,和諸多朝代一樣,哪怕真有人才也是難以力挽狂瀾的。

  • 4 # 豆爸說教育

    王陽明、戚繼光和張居正都有重鑄帝國輝煌的才華和能力,可惜生不逢時,晚期的大明帝國積重難返,任憑誰都已經無力迴天。

    王陽明:一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是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的思想震古爍今,時至今日,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他的哲學思想強調個體能動性,具有衝破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有人稱他為中國的啟蒙運動發起者)。被稱之為繼孔子、孟子之外儒家影響最大的人物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他的心學深刻影響了此後五百年中國的思想史。從明到清,及至民國,無數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並從中汲取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陽明心學傳到日本後,對日本的維新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有“日本軍神”之稱的東鄉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陽明,隨身帶““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腰牌以示尊重。

    陽明心學與明代流行的儒學正統--朱熹的思想有諸多牴牾之處。簡單說來,如果是教你致富,朱熹會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工作,日積月累,總有一天你也會富甲天下。”而王陽明則會說:“你本來就是一個‘富二代’,已經富有天下,只是你自己沒有發覺。你只要增強自信,主動作為,你就發現自己原來就是一座金山。”陽明心學和當時的正統相距甚遠,他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結構也是一種挑戰和衝擊。所以雖然已經在民間形成了很大影響,但對文官集團和政府影響力有限。他的思想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演變成為社會變革的力量,那已經是他過世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戚繼光:也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17歲即承襲父親官職(四品)。19歲寫下“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豪言壯語。戚繼光是一名軍事天才,一生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他在軍事著作中提出了“殺人三千,我不損一”的“稱比之術”。在實際戰爭中,“戚家軍”的戰損比接達100:1(即殺敵100,自損僅1人),是中國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神”。倭寇平定後,他被調至薊州防禦俺答軍隊的入侵。在戚繼光在任的15年乃至他離任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出於對戚繼光的敬畏,俺達汗約束橫亙兩千餘里的蒙古部落,“止戈互市”(也就是說我們不打仗了,做做生意得了),給邊疆人民帶來了長期的和平。戚繼光晚年被罷官回籍,在悲涼中離世。

    戚繼光不僅是天才的軍事家,還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將領,而是最能適應當時的政治環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戚繼光被指控的罪名是“有謀逆之心”,“罪證”是他和張居正的密切交往。這是一個他解不開的死節:就當時的政治形勢而言,如果他得不到權臣譚綸和張居正的支援,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就很難充分發揮出來;但如果他和權臣走得太近,就不可避免會受到猜忌和迫害。

    想象一下,戚繼光當時手握10萬重兵(其中包括數萬從南方調來的,絕對忠誠於他的原戚家軍),駐守離京城不遠的薊州,只要他願意,以戚家軍的戰鬥力和威望而言,京城基本可以說是唾手可得。這種情況對於帝國來說“很危險”,此時的戚繼光也就不再是帝國的守護者,而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戚繼光確定無疑是一個忠誠的愛國者,也絕對忠於明帝國,但這於事無補,因為在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看來,即使他無心,但他卻有能力讓這個帝國傾覆。於是,他之被罷官、棄用就不可避免,而明帝國也失去了重振武備的最後機會。

    張居正:萬曆皇帝的老師,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他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經過他的努力,在萬曆皇帝在位頭十五年,國家收入大增,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科學巨匠迭出、社會風尚呈現出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史稱“萬曆中興”。遺憾的是,他死後被清算,家產抄沒,後代充軍,所實施的新政也大都被廢止。

    前述三位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政治家都沒有能夠阻止帝國的覆亡,這其中有深層次的政治根源。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皇帝和文官集團施行管理的重點是以均衡的姿態,來保持各方的平衡,從而達到維持帝國安全的目的。基於這樣的理念,帝國的大多數文官都崇尚中庸之道,標榜穩健和平的治理方針,對於任何一方的特殊利益都傾向於抑制,以免其成為破壞平穩的因素。無論是王陽明的心學、戚繼光的武備、張居正的改革,都打破了這種平衡,故受到抑制或清算也就不可避免。

  • 5 # 手機用發青春煥

    上述三位名臣的時代有別,已故去的人了,和清軍入關沒一點關係。此乃驢頭不對馬嘴。如唐朝李靖也無法抵抗朱溫篡唐,漢武強權也無法制止外戚王莽篡漢的幽默。

  • 6 # 煙郭說歷史

    原因很簡單,此時的大明王朝需要一次乾淨徹底的自我革新,但以上三位仁兄都沒能實現這一點。

    明朝後期存在的問題

    但凡王朝末期,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一般都會出現嚴重的朝政混亂、吏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的問題。

    明朝到了後期,在朝政上,文官集團已經不是于謙保衛京城時的那個集團,也不是三楊時代的文官集團了,而是一個極致的利己主義集團。

    這幫人每天不思如何讓國家強盛,百姓安居,而是天天變著法的想著如何爭權奪利,如何撈錢。

    朝廷的大部分官員每天干工作的目標都是為了個人利益,從來不會想著國家利益,百姓利益,他們在工作中你爭我奪,鬥得很歡。

    對下則是壓榨百姓,能多撈一筆就多撈一筆,百姓的死活也跟他們無關。

    再加上士紳豪強階層土地兼併加重,壓榨底層農民嚴重,在官員和士紳階層的共同壓榨下,激化了階級矛盾,底層人民肯定會起來反抗。

    還有軍事制度上的落後,軍隊治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改善。經濟問題也沒有得到改善,最終明朝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全部爛透了。

    上面三個人做了什麼?

    王守仁

    他的人生目標是做聖賢,他建立了陽明心學和知行合一學說,影響了後世幾代人。

    但是,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強人,一個治世之能臣,去推動時代的變革。

    很顯然,王守仁不是,他從來沒有做過首輔,他不喜歡朝堂勾心鬥角,他也從未想過要去徹底改造這個時代,只是一心把陽明心學發揚光大。

    雖然王守仁的思想對明末知識階層影響深遠,但沒有達到要推動明朝進行徹底的自我革新的地步。

    戚繼光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練兵,強兵,但只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修補,而且他不是中央官員,只是鎮守一方的武將,沒有對全國軍隊進行徹底改造的權力。

    戚繼光的晚年還因受到張居正被清算的影響,被萬曆查辦。

    張居正

    他的確是明朝後期的一個強勢人物,也確實推行了一次大型的改革。

    從萬曆八年(1580)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進入了一種近乎癲狂的狀態。他日以繼夜地工作,貫徹一條鞭法,嚴查藉機欺壓百姓的人員,懲辦辦事不力的官員,對有劣跡者一律革職查辦,強化邊境防守。

    大明帝國再次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邊境除了李成梁時不時出去砍人外,已經消停了很多;國庫收入極為豐厚,存銀達到幾百萬兩,財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糧倉儲備充足,至少餓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完美。

    大明帝國有了中興之象,但張居正的身體也漸漸不行了,他由於做首輔期間,過於強勢,皇帝經常被他晾在一邊,犯了忌諱,加上他自己又貪汙受賄,還招搖過市,於是,張居正死後,在皇帝的支援下,對他進行反攻倒算。

    他的改革也被叫停,此後萬曆皇帝開始幾十年不上朝,萬曆年間,

    後面東林黨出現,魏忠賢又出現,你來我往,徹底啃爛明帝國。

  • 7 # 農村農事農家人

    三個人同朝為政沒?知道啥叫天災不?就好比現在新冠疫情如果不是中國政府牛,早就玩完了,去看下華人感染的治療效果,不要看國內要看國外,參照所謂最發達的米國!看感染後的治療,不要看感染率,因為華人在外也是注重安全防疫措施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板與新三板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和所謂的主機板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