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世界

    列支敦斯登是僅有83名警察保護的歐洲小國,但卻是歐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他之所以建國152年來從未發生戰爭也沒有被吞併有三層原因。

    其一、與瑞士關係密切,成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家。

    歐洲的“永久中立國”是列強林立地區特有的政治制度,拿破崙第一帝國戰敗之後反法聯盟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西歐與中歐的戰場禁錮在萊茵河流域,限制法國向東擴張的步伐。果然瑞士中立之後法國、德國再也沒有機會吞併這個國家,兩國交戰也都集中在萊茵河流域,即便是德國進攻西歐的兩次世界大戰也都沒有在取道瑞士。

    而列支敦斯登解除與奧匈帝國的關係之後也想獲得瑞士那樣永遠的安寧,於是在1919年與瑞士簽署協議將自己的對外關係全權交給瑞士代管,這實際上就是變成了瑞士一個省成為永久中立的一部分,後來又與瑞士簽訂關稅條約、貨幣條約在經濟上實現高度一體化,今天的列支敦斯登可以看做是瑞士的一部分。

    其二、周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列支敦斯登建立在奧地利貴族之上,奧地利大公“約翰-亞當”也想像“勃蘭登堡伯爵”一樣想成為一方諸侯,他透過購買勒貝格莊園與瓦杜茨郡兩個阿爾卑斯山的偏遠土地獲得了自己的封邑,如願以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只不過地位遠不如選帝侯之一的勃蘭登堡伯爵),因此這裡盛行德語完全有理由被奧地利、德意志吞併。

    事實上當身邊強國存在時列支敦斯登從未逃脫被兼併的命運,由於和德意志沒有相鄰邊界它在1871年德意志統一之後被奧匈帝國吞併,當奧匈帝國在1919年土崩瓦解之後新生的奧地利只能算是三流小國,強大的鄰居沒有了就自然而然的獲得獨立。二戰之後整個奧地利都被確立為“永久中立”國,夾在奧地利與瑞士之間的列支敦斯登基本也就等於是第三個永久周立國了。

    其三、戰略位置並不重要。

    其實就算是永久中立國只要戰爭需要同樣躲不開戰火,一站時期的比利時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於德軍“史蒂芬計劃”需要繞過法德兩軍對戰的萊茵河流域,德國不顧比利時中立國身份侵入其國境,比利時是史蒂芬計劃繞到法軍後方突襲巴黎的唯一捷徑。假如列支敦斯登也有這樣的戰略意義想要嚴守中立是不可能的。

    列支敦斯登既不是戰略要地也不是經濟重鎮,這裡雖然富裕但卻是長期和平的結果,這裡沒有挪威的重水、沒有瑞典的鐵礦砂、沒有烏克蘭的小麥、沒有高加索的石油,因此當年的希特勒元首對他也沒有興趣。同樣是內陸國的非洲馬裡不僅封閉而且貧窮,但是這裡有豐富的鈾礦,因此長期被法軍控制,正是列支敦斯登什麼都沒有才避免了被鄰居吞併的命運。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很有趣的歐洲袖珍小國,它連常備軍也沒有,卻能始終保持獨立和中立,其原因與它的歷史息息相關。

    該地區在中世紀屬於瓦杜茨伯爵領地,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毫不起眼的小貴族領地,在帝國曆史上從無波瀾,因此幾乎在史料中也罕有提及。

    至於近代列支敦斯登公國的出現,則與一個富可敵國的德意志貴族世家有關,那就是在下奧地利和摩拉維亞擁有大片的列支敦斯登家族。該家族雖然財力雄厚,也擁有大片領地,但由於這些領地並非帝國皇室的原始冊封,故他們並不擁有相應的帝國貴族議會的席位。為了獲得非分封的“直屬土地”,公元1699年,該家族斥資買下了靠近瑞士聯邦的這塊瓦杜茨伯爵領地,1712年,由於在財力上支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家族首領約翰•亞當得以被皇帝冊封為瓦杜茨伯爵,終於獲得了帝國議會的一席之地。後來為了自己謀立女兒繼承王位的計劃,獲得帝國蕃候們的支援,查理六世皇帝大肆分封了一些支援自己的貴族,列支敦斯登家族名下的瓦杜茨伯爵領地和許勒貝格莊園被正式合併為列支敦斯登公國。(有趣的是,在此之後長達120年的時間裡,列支敦斯登家族始終沒有親臨這塊以家族名稱命名的公國,繼續居住在下奧地利或摩拉維亞,直到1938年,上述領地分別被奧地利和捷克民族國家政府沒收後,他們才不得不遷居到列支敦斯登公國)。

    列支敦斯登公國誕生後,也曾遭到過強大法國的征服,被併入萊茵聯邦,但拿破崙帝國崩潰後,它重獲獨立。此後,列支敦斯登公國就堅決地依附奧地利皇室,在奧地利和普魯士爭奪德意志霸權的鬥爭中,站到了奧地利一邊。在奧匈帝國成立後,列支敦斯登與其建立了關稅同盟,將國防和外交權交給了奧匈帝國。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崩潰,列支敦斯登公國又轉投另一鄰國——瑞士,同樣將國防與外交權交付瑞士,直到今天。

    法統正義,巧妙周旋於列強之間,堅決依附自己看中的強大鄰國,保持政局的穩定和持續性,做到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結果,這就是列支敦斯登等歐洲袖珍小國得以長存的原因。

  • 3 # 澹奕

    列支敦斯登是全球最小的幾個袖珍國家之一,被夾在瑞士與奧地利之間,與烏茲別克同為是全球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可能很多人,壓根兒沒聽說過這個國家。

    到底有多小呢,列支當地的法律禁止玩滑板,理由傳說是因為怕越界跑到瑞士或奧地利去。

    雖然非常小,但列支極其富有,目前其年人均GDP早就超過了十萬美元,在世界範圍之內都是絕對的頂級富有,而且,列支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

    沒有軍隊的超級富裕之地,無異於丟在大街上的黃金,可列支周圍的國家,竟然還允許了列支的存在,並沒有將其抹掉,這倒是看起來非常奇特的事情。

    夾在瑞士跟奧地利之間的列支,面積才1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四萬,這在國內就是個村,稍大點的鎮,有很多都不止如此的規模。

    列支兩旁的瑞士與奧地利如今雖是永久中立國,可以前這倆都不是善茬,尤其是奧地利。

    列支敦斯登的王室家族,原本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分支,當初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貴族,算是個窮親戚,在龐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絲毫不起眼。

    好在這個家族的成員爭氣,有不少都在哈布斯堡宮廷擔任要職,因此受封土地與爵位。

    最初的列支家族的封地,並非是在今天的列支敦斯登,而是在奧地利,除此之外,他們還購買了很多其他土地,實際上頂峰時代擁有將近一百座城堡。

    中世紀後期的時候,東邊的神聖羅馬帝國到處征伐,而西邊阿爾卑斯山一帶的阿勒曼尼人興起了結盟運動,瑞士的雛形逐漸誕生,雙方互不對付。

    奧地利地區與瑞士之間,那時候一直打來打去,所以二者交界地方很亂很貧瘠。

    雖然瑞士跟奧地利之間的土地很便宜,可當時大部分貴族都很不待見這個地方,唯獨列支家族當時為了成為帝國議員,亟需購買土地,所以看中了這裡。

    1699年,列支家族買下了萊茵河谷上游的兩塊領地,也就是今天的列支敦斯登。

    雖然買下了這裡,但列支家族當時只不過是為了獲得議員資格,他們在之後一百多年根本就沒到訪過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硬是被列支家族給遺忘了上百年歲月。

    直到近代時期,德意志開始在普魯士的帶領之下逐漸走向統一,哈布斯堡家族在1806年正式廢除了原本的皇帝直屬領地,並且組建了奧地利帝國。

    那時的列支敦斯登,則屬於北方的萊茵同盟,拿破崙被反法同盟擊潰後,萊茵同盟才被歐洲列強給解散了,而列支在戰爭中為反法同盟做事,因此備受讚譽。

    憑藉向法國捅刀子的功勞,列支敦斯登升格為公國,列支家族開始經營這裡。

    只不過,列支家族那時候還是居住在奧地利的都城維也納,他們的主要財富大多分佈在波西米亞還有西里西亞等地區,列支依舊不是這個家族的重心所在。

    近代,列支家族效忠於奧地利帝國,因此列支敦斯登各方面都緊隨奧地利,並且還幫著奧地利對付普魯士,儘管這種幫沒什麼意義,但態度很重要。

    只可惜,後來的奧地利愈發衰落,尤其是為了挽留匈牙利,被迫與其組建了二元制的所謂奧匈帝國,列支見勢不妙,宣佈了公國脫離奧地利。

    兩年後,列支解散了軍隊,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只不過,列支並沒有自保的能力,其防務等事務都還是委託給奧地利,因此被視作附庸。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崩潰得支離破碎,列支家族在西里西亞與波西米亞的領地、財產都被捷克等國所沒收,眼看著靠山沒了,列支將目光投向了西邊的瑞士,與瑞士簽約同盟。

    瑞士也是個永久中立國,因此與列支結成的是中立同盟, 瑞士跟列支敦斯登人都同樣是阿勒曼尼人,列支也根本不怕瑞士人會對自己怎麼樣。

    一旦瑞士對列支下手,無異於抽自己耳光破壞中立,對瑞士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1938年的時候,新任列支大公正式從維也納搬家到列支敦斯登,依附著瑞士,在二戰期間列支就躲過了戰火,戰後,就更加沒誰會對列支產生不好的念頭了。

    後來列支加入了聯合國,但防務、經濟、外交等,依舊追隨瑞士或者由瑞士負責。

    列支敦斯登的存在,是歐洲千百年來的一種文化的體現,並且列支的自由與獨立,也是以不斷依附於強者作為代價的,自己沒有自保能力,找個靠譜的靠山也是可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媒體月入多少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