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鳥大大

    葡萄架下!去到!江西省新餘市!聽說,那裡是史書中最早記載“七仙女傳說”的溯源地,是“中國七夕節”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民協命名的“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

    關於其他,等我聽到了再告訴你!

  • 2 # 家齊699

    以前小時候都是到七夕節就坐那看星星,看哪個是牛郎哪個是織女中間還有銀河,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那時候是相信有的

  • 3 # 自家別院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到此時,牛郎織女雀橋相會。

    而關於七夕,也就是農曆每年的七月七日,我們這邊的農村對這個節日有是有這樣相關的故事傳說,更多的是一種習俗。很少講傳頌這種故事,也沒那麼地浪漫。這樣的故事還是後來讀書時才知道全部的。

    我們這農曆七月七日時有一個習俗,就是去山中的山泉或者冒地下水的井中打‘’七月七水‘’,傳說在農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當天打的這種水可以儲存很長時間,打好之後密封起來幾年甚至五年十年都不會變壞,因此很多人用這天打來的水用來釀酒之類。而且打這種水必須要在早上,或者晚上,太陽沒出來之前打的水才功效最佳,因此,這樣的活動也成為一種風俗,每到此時,在夜晚或者清晨就有很多人聚集在山中清泉旁邊,排長隊打水,一時成為鬧的盛景。親愛的網友們,你們那有這樣的活動嗎,傳說喝了七月七水,健康長壽,百病全消哦!

  • 4 # 正徑的奶糖吖

    我們小時候聽家裡老人說,七夕這天在黃瓜架下拿著鏡子看,能看到牛郎和織女見面的場景,據說有見到過的,說是兩個人長的特別嚇人,很恐怖,所以一直沒敢嘗試過,怕萬一真看見了,有陰影

  • 5 # 使用者zao志傑

    以前聽老人們說,七夕這天是牛郎和織女每年見面的一天,一見面哭訴相思之苦,居說在葡萄架下能聽見哭聲,好神奇,大家不仿聽一聽吧。

  • 6 # 愛跳不跳的小蟲

    小時候,每每到了七夕,總聽奶奶講:“今天是王母娘娘准許牛郎、織女見面的時候。要趴在茄子顆下面才能看到。七夕這天你就見不到鳥雀了,它們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雀橋啦”。去村小學的路上,又聽小夥伴們說:“在茄子顆下就能看到牛郎織女”。真的好想看看啊!待好不容易熬到放學。剛回到村裡,就偷偷的鑽進不知是誰家的茄子顆下,去看牛郎織女了。被來摘茄子的大娘,認為調皮搗蛋禍禍她家的菜。!!

  • 7 # 愛在豫家

    七夕…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據說七夕這天天上的喜鵲會給牛郎織女搭一座橋讓兩個人見面,兩人一年就見一次面,可想而知兩人是有多少話要說,那個場景不想而知。

    老一輩都說著到晚上在葡萄樹下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情話。反正我們小時候還真幹過這事,幾個人一起去葡萄樹下聽牛郎織女說話,哈哈!

    而且那天還容易下雨,老人們都說這是牛郎織女在哭。相聚終有一別,不捨分別的淚水,也是長情啊!

    今天又是七夕情人節!祝天下所有情人,節日快樂。

  • 8 # 不歪阿正

    感謝,有機遇回覆這個問題:

    農曆7月初7這個特殊的日子,以前都是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現在傳說變成中國的情人節,也許這是華人的需要,或是古老文化的升級版吧。

    其實在農村7月初7就有科學不能解釋的事情,以前7月初7當天,在農村裡就有很多人,去到老水井打水上來收藏好,等到過後再喝,不用燒開都可以喝,並且整年都不會變質。

    直到現在都有這種習慣,今天7月初7了,相信仍舊有人在做這個打水的習慣,到老水井打水收藏的說法。由於不容易找到老水井,很多人就到有泉水的地方進行打水,打水回來後,用來泡茶等。不過要在當天中午12點前打的水才有這個效果。

  • 9 # 文閣小農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同時,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後,由於人們對星辰的崇拜,便加入了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因為這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所以被叫做魁首。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在唐宋之時,在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影響下,乞巧節變得開始隆重起來。宋朝的乞巧變的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我們這邊沒有關於七夕節的故事,也沒有特別的習俗,不過假如我們可以回到宋朝,那麼我們將會見到很多有意思的世俗。

    一、蛛網乞巧

    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唐朝時期民間盛行,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二、種生求子

    通常是在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三、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的小泥偶。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

    四、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形態各異。《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關於巧果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悽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彙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

    也正因為這個故事,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在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 10 # 膠東鄉村

    七仙女的故事,都已經家喻戶曉了吧。如果寫這個故事,大家還要讀下去的興趣嗎?本身的故事情節,三歲孩子都已經滾瓜爛熟了。無非是窮小子逆襲成功,仙女愛上了窮小子。兩人愛得死去活來,感天動地,今天我們不說故事的情節,來聊聊這個故事是怎樣被加工流傳下來吧。

    七夕所看到的牽牛和織女,屬於天庭裡的倆神仙。至於為什麼七月七才能見面,傳說牛郎織女本是一對情侶,但婚後開始不思進取,引起天怒。天帝就把他們隔開,只允許七月七見面,由此看,天庭也獎罰分明,比較正能量啊。

    民間就以此編撰人間的牛郎織女,即我們所說的天仙配。故事裡的織女可不是一般織布的丫鬟,而是天帝的孫女,身份極其尊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窮小子董永,歷史上還真有此人,他就是高昌侯董永。董永的祖輩做過大官,揭發別人起的家。由於幸福到來得突然,起家後竟沒管住自己,違法犯罪了。結果一失足釀成千古恨,一貶再貶。等到董永的父輩時,成了名副其實的窮光蛋。父親根本無生存的基本技能,餓死後家裡連安葬錢都沒有。從小就是窮二代的董永,賣己葬父,事蹟感動了漢武帝劉秀,劉秀就讓董永官復原職。

    所以,董永織女的故事純粹是民間編纂出來的,旨在弘揚人間的正氣和愛情的真諦,真正的幫助董永逆襲的是劉秀皇帝,他才是窮小子能夠成功逆襲的織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你最喜歡的句子可以分享和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