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奈的覺悟
-
2 # 鄒小櫻
當然不是。
經過了“彩鈴”那一波之後,現在應該是中國流行音樂最好的時候。
當年彩鈴歌橫行,市場都是《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絕望。無數人湧進來做音樂,因為他們聽說一首彩鈴歌就可以躺著數錢。無數的粗製濫造。當時我們都在說,忍忍吧,很快就過去了,不會再低了。
而現在,確實印證了當時的話。
那時候,大家把彩鈴當做救命稻草,一首歌兩塊錢。現在看來這簡直就是智障+智商稅。但當時,CD已經完蛋,我們並沒有找到一個更好地音樂付費模式,唯有殺雞取卵。
十年後再看回那時候,真的是很感慨。
當然,現在的流行音樂市場也存在著虛火。真人秀很厲害,《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現在更名《中國新歌聲》)還算是傳統的了,但其他的音樂節目都在換著玩法,有好有壞。
但從音樂的創作環境來說,確實各種風格都在流行,你無法去找捷徑,你根本沒有辦法知道,現在怎麼樣的音樂才是會中的。
這很難。但也很棒。
這樣我們都很公平,不是嗎?
這樣,對於那些做傳統芭樂的,苦情歌的公司,和對於做獨立音樂,比如做民謠、做樂隊的,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樣會火啊?那大家的耳朵沒有壞,也必須要求作品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樣的東西才會有人聽。粗製濫造基本上已經行不通了,沒有快錢可以賺。
這不是很棒嗎?
這是最好的時候。絕對是。
-
3 # 成年彼得兔
我個人覺得還有這麼一個因素,沒有一種東西是經久不衰的,包括藝術形式。80,90年代,就是流行音樂盛行的時代,比如四大天王,周華健,伍佰,王傑等等實力歌星數不勝數;到了21世紀,就是電視劇、電影,很多經典的電視劇都誕生在那個時代,到了現在就是大製作電影和綜藝節目,很多演員沒有好的作品都是透過綜藝節目火的,而且還有很多奇葩的記錄。
也就是現在是綜藝節目火的時候,是演員轉行幹導演的時代
-
4 # 梁鵬飛
是的,沒有錯,現在就是中國流行音樂最低谷的時刻。而且這個低谷不是隻有今年,也不是這2、3年,而是已經持續了10年之久。
是的,沒有錯,中國流行音樂的低谷已經持續了10多年了。自從2008年左右,中國流行音樂就再也沒有之前那種百花齊放,新人輩出的繁榮景象了。
咱們回顧一下華語流行音樂歷史。
1、曾經輝煌的中國流行音樂巨星輩出
在70年代臺灣就有了鄧麗君,香港就有了許冠傑開創粵語歌曲;
80年代臺灣一代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崛起,香港則是譚詠麟和張國榮兩強爭霸,內地改革開放之後也有李谷一這樣的歌唱家,後來出現了崔健;
到90年代臺灣周華健、孟庭葦、張信哲和任賢齊等歌手那是百花齊放,香港則是四大天王和王菲彼此爭雄,內地歌手雖然不如港臺那麼出名,也還有黑豹樂隊和竇唯;
等到2000年代了,周杰倫和林俊杰更是獲得一塌糊塗。
總之,放眼中國流行音樂這40多年,從70年代一直到00年代,經典歌曲和著名歌手都是層出不窮,每個時代都會有新的巨星崛起。
可是2010年之後呢?再也沒有新的巨星出現了。當然也還是有一些新的歌手出現,比如鄧紫棋算是這些年最好的女歌手,還有一些民謠歌手,比如趙雷等人也有幾首經典歌曲,但是總的來說,最近10年中國流行音樂的星味比之前淡了很多。
而且2010年之後的歌手出名,再也不是像前輩那樣,是靠發新專輯,他們都是怎麼出名呢?都是靠各種音樂綜藝節目,或者靠網上傳播。
比如鄧紫棋就是靠《我是歌手》火了,《中國好聲音》也捧出了張碧晨、梁博等樂壇新勢力。這些是透過音樂類綜藝節目成名的新歌手。
至於那些成名已久的大牌音樂人,他們也不發新歌了,他們也都忙著參加參加《好聲音》和《歌手》這些綜藝節目。劉歡在《歌手2019》奪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其他的大牌音樂人呢?周杰倫也一樣,他從第二屆好聲音開始,已經連續6年成為這個節目的導師。
所有我們熟悉的,不熟悉的,老牌的,新晉的,歌手,統統都去參加這些綜藝節目了。
對他們來說,發行新歌反而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參加這些綜藝節目可以有錢拿,發新專輯卻不一定能賺錢,換了是你,怎麼選擇?
除了參加各種音樂類綜藝節目,歌手們還有哪些賺錢方式?就是開演唱會啦。
比如去年張學友開演唱會抓逃犯成為了一個梗。
可是,無論是參加綜藝節目,還是開演唱會,其實都是在唱著過去的老歌。所以說,咱們的中國流行樂壇,其實一直都還在消費過去的老歌啊。
為什麼一直在唱著過去的老歌?因為過去的老歌真的很經典啊。
2、網路盜版傳播摧毀了傳統唱片工業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瞭如今中國流行樂壇的凋零局面呢?
是網路時代的到來,各種網路盜版摧毀了曾經的傳統唱片工業體系。
相信對8、9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有所瞭解的朋友,肯定聽過臺灣的滾石唱片
或者你也聽過香港的寶麗金唱片
還有其它的如環球唱片,百代唱片等等,這些大的唱片公司,曾經壟斷了華語流行音樂歌壇。
大唱片公司有著一套完整的音樂創作流水線,一方面他們每年會給旗下歌手發新的唱片,尤其是大牌歌手,每年都要保證有1-2張有競爭力的新專輯;另一方面他們又在不斷髮現新人,無論是開展演唱選秀比賽還是從各種場合發掘,大唱片公司一直源源不斷尋找歌壇新勢力。
大唱片公司就和歐洲的那些大俱樂部一樣,他們的梯隊建設體系非常完備,能夠保證新人持續湧現,從而保持流行樂壇的活力和創造力。
這個傳統唱片產業鏈,一環扣一環,關鍵就是賣出的唱片。歌迷用購買專輯的方式支援自己喜愛的歌手,唱片公司能夠賺到錢,這個產業鏈就能一直持續下去。
可是2000年之後,網路社會到來改變了這一切。最初網路傳播還沒有完成摧毀傳統唱片工業體系的時候,周杰倫等歌手甚至還藉助網路傳播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可是後來,隨著網上傳播MP3音樂越來越方便,大家都不再買唱片了。
我們以周杰倫為例,看看他成名之後唱片的銷量情況。
2001.Sep 發行個人第二張專輯【范特西】 ,唱片亞洲銷售量170萬張,
2002.Jul 發行個人第三張專輯【八度空間】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220萬張
2003.Jul 發行個人第四張專輯【葉惠美】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300萬張
2004.Aug 發行個人第五張專輯【七里香】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350萬張
2005.Nov 發行個人第六張專輯【十一月的蕭邦】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270萬張
2006.Sep 發行個人第七張專輯【依然范特西】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360萬張
2007.Nov 發行個人第八張專輯【我很忙】 ,唱片亞洲銷售量達220萬張
2008.Oct 發行個人第九張專輯【魔傑座】,唱片亞洲銷售量達200萬張
2010.May發行個人第十張專輯【超時代】,亞洲唱片銷量達100萬張
2011年Nov發行個人第十一張專輯【驚歎號】,全亞洲約40萬張
可以看出,周杰倫的唱片銷量在2003年-2006年達到頂峰,在2006年以後唱片銷量急速下滑。
可是大家都公認2007年的專輯《我很忙》也是周杰倫非常經典的專輯,裡面的經典歌曲比如《青花瓷》號稱周杰倫中國風歌曲第一,還有《彩虹》等歌曲也非常經典,專輯整體質量比起曾經的《七里香》和《十一月的肖邦》都一點也不遜色,可是銷量就是少了100萬張啊。
大家說原因在哪裡呢?
就是網路盜版的傳播,讓很多歌迷再也不去買唱片了啊。
至於後面的專輯銷量更是越來越低,在2011年《驚歎號》已經只有40萬張了。
一般來說,大的唱片公司出一張專輯加上拍攝MV的費用,基本上要在300-500萬以上,這是基本價格。
要是像周杰倫這樣的頂級天王,出一張唱片可能要花800-1000萬。按照每張唱片售價30元來算,至少要賣出50萬張以上才能保證不虧,換句話說周杰倫的《驚歎號》就已經是虧本了。
周杰倫的新專輯都虧本,試問還有哪個歌手新專輯不虧損?唱片公司還敢出唱片嗎?
長此以往,唱片的產業鏈就被打碎了。
越是出唱片,越是虧錢,所以後來就形成了惡性迴圈。唱片公司就開不下去了。
3、華語樂壇失去的十年:2010-2019
和華語樂壇一樣,歐美唱片行業也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巨大沖擊。
我們看這是美國唱片銷量也是在一路下滑。除了2011年阿黛爾的2首神專輯震驚了世界,現在美國最當紅的歌手黴黴泰勒斯威夫特,唱片銷量也就300多萬。
黴黴算是目前國內觀眾最熟悉的歐美歌手之一,此前《唐人街探案2》的插曲使用了她的大熱單曲《Welcome To New York》。
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傳統唱片市場依然還保有一定規模。說起來,在過去的20年中國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劇變,我們已經習慣了新事物,但美華人在某些方面依然比較傳統,正如他們還在使用信用卡,而我們已經基本普及了移動支付一樣,美國觀眾對於唱片傳統還有一些留戀,所以美國最頂級歌手的唱片銷量依然保持在百萬級別。
國內的音樂市場沒有歐美的這種環境,所以華語樂壇傳統的音樂產業已經被毀掉了,但是新的音樂產業遲遲無法建立起來。
面對網際網路和數字音樂的現實,唱片公司和歌手們明白,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賣磁帶、唱片的時代了。網上數字音樂傳播成為當今音樂傳播的主要途徑。
傳統唱片行業被徹底摧毀,大概就是發生在2010年左右。
周杰倫在2012年發行了《十二新作》之後,再也沒有保持一年1張專輯的進度。
林俊杰在2010年《她說》之後的專輯嚴格來說,都是新歌加老歌的自選歌曲合集。
是的,現在的音樂人正在試圖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就是靠線上發行免費音樂,靠網際網路傳播建立知名度,然後利用知名度去賺錢。要麼是開演唱會,要麼是參加綜藝節目,但總之就是不靠賣唱片賺錢了。
所以,正如上文說的那樣,中國流行音樂的大環境開始改變了,2012年暑期開播的《中國好聲音》成為了一個標誌,然後次年年初《我是歌手》接踵而至。此後,國內各大衛視紛紛製作屬於自己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歌手最主要的舞臺變成了綜藝節目,他們不發專輯了。
4、網路時代對流行音樂也有一些利好
總而言之,網路時代盜版音樂的便利傳播,讓大唱片公司發行專輯變得無利可圖,所以大家都不發新專輯了。
當然,我們不能說網路時代對於流行音樂完全一無是處。網路社會和以前唱片工業時代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大唱片公司對流行音樂的壟斷,所以很多小眾音樂也有機會冒出來,也有機會流行,而在大唱片公司時代,那些公司高層看不上這些音樂,不會給它發唱片,它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最典型的就是這些年的民謠歌手,比如宋冬野的《斑馬斑馬》和《董小姐》最初就是靠網路火起來,還有趙雷也是如此,馬頔的《南山南》這些歌曲,無一例外都是透過網路流行開來。
這些獨立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品味,某種程度上來說,和傳統的大唱片公司比較追求商業化的流行音樂,在風格上有很大差異。
如果現在流行音樂還是靠各種大唱片公司的話,估計這些冷門小眾音樂,很難得到大唱片公司高層的注意。
是網路時代,給了這些音樂機會。
網路傳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盜版流行,越是成名越是火的歌手,越容易成為盜版受害者;但另一方面對於那些還不出名的歌手來說,網路有給了他一個出名的機會。
可是靠這些小眾音樂,無法創造真正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大眾流行音樂,所有也就無法再出現那些年大街小巷都在傳唱的歌曲了。
現實就是這麼複雜。總之,中國流行音樂就這樣從2010年左右開始了低谷時期,目前依然看不到結束這種低谷時期的希望。
-
5 # 新晴辛靜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流行音樂肯定會慢慢衰落……就象戲院、劇場一樣因為電影電視的出現:現在是活化石了!奢侈品、懷舊用的了……
流行音樂大行其道,源於生活水平提高、技術進步:庶民們的消費水平正好這個層級!更多更好的又不夠錢消費……
流行音樂慢慢失寵,照樣源於技術進步、消費水平提高:庶民們已經不滿足於聽聽音樂、唱唱KTV了……有了許多新選擇!以前聽歌唱歌別人做主……現在都可以自己創作了!
現在誰會為能唱幾首歌用來炫耀?那個年代是……
回覆列表
90年代香港那些歌星雖然只會翻唱(個別會創作,比如beyond),但是的確帶動流行音樂的發展,唱片市場還是很火爆的。
00年後,隨著網路的興起,電腦的普及以及mp3的盛行,唱片市場逐漸萎縮,此時,作為唱作歌手的周王陶林橫空出世,給瀕臨滅絕的樂壇注入新鮮的血液。唱片市場迎來第二春,這時候陳奕迅只有一首十年廣為傳唱,在內地地位相當於現在的李行亮(願得一人心)。
2010年後,陳奕迅營銷走紅把中國流行音樂帶入營銷時代,很多沒什麼水平,也不混樂壇的人氣明星佔據中國流行音樂的半壁江山。以前受人追捧的唱作歌手知名度還不如一個營銷走紅的小鮮肉,個個都跑去營銷了,誰還認真做音樂。
再加上國內沒有版權意識,歌手的勞動成果沒有回報,打擊了做音樂的積極性。另外,現在對歌手長相和唱功要求不高,很多會創作但由於長相或唱功原因,以前不能出道只能退居幕後的優秀音樂人,也搖身一變變成獨立音樂人,自己寫自己唱,而那些只會唱歌的優秀歌手面臨無歌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