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生存守則

    葉國富雷軍膜拜的Costco,中國零售業該要如何做?題主應該是問了兩個層面的問題:1、Costco在中國會不會成功,將來會怎麼適應國情2、中國的零售業在Costco身上能有什麼啟發

    大家對上海的Costco開業還是一直保持著關注度。

    畢竟在零售業持續低迷的今天,Costco火爆的開業場景還是讓人們大呼意外。

    前兩天我也寫了一篇文章來剖析Costco開業閉店的一些個人看法。

    今天就簡單說一下對Costco未來發展的一些分析。

    這裡一方面是出於安全考慮,進場人數超出了賣場的安全限制。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人太多,違背了Costco的開業意願。

    有人可能不理解,人這麼多怎麼商場還不高興嗎?怎麼就沒有達到銷售目的了?

    這裡也體現出與國內賣場的經營理念不同的地方,

    國內的賣場開業當天肯定是希望人越多越好,擠爆了才叫符合預期,達到了開業目的。

    而Costco希望的客流是有限的”多“。

    大家都知道Costco是會員制,想消費必須先交錢,那顧客交錢又能得到什麼呢?

    一方面是可以買到價效比高的商品,

    另一方面就是良好的購物體驗,

    二者是對顧客最有吸引力的,也是刺激顧客辦理會員的原因所在。

    而開業當天的火爆導致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相當糟糕,

    想進到賣場得先拍2小時的隊,即便進去了也不好受,

    購物車在裡面別想掉頭,一條道只能走到底。

    超低價的商品想要的話得靠搶,當然大部分是搶不到的。

    更別說還有很多進不去在外邊一直曬太陽的;

    這樣的場景並不是Costco樂於見到的,

    他們是希望”有限多的客流“在享受超低價的同時,還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務,

    然後將這種購物的滿意體驗傳導給其他人,吸引更多的人來辦理會員,這才是Costco的目的。

    開業當天的情景顯然違背了Costco的初衷,所以提前閉店了。

    Costco的開門紅未必能持續

    開業的火爆未必就代表Costco的成功,雖然賺足了消費者的眼球,

    但真正的客戶群並沒有形成,還需要長期的觀察以及資料的分析。

    開業當天進場了的加上排隊的人肯定都是辦理了會員卡,

    這裡的”會員“也是要細分的,大致分三種

    一部分是知道Costco超市特點的,順理成章的辦理了會員卡。

    一部分是屬於”特價大軍“的,哪兒有便宜就衝向哪裡的,開業嘛,必定有超低價的米麵糧油。

    一部分是為了賺差價的,就是衝著茅臺、五糧液、奢侈品的。

    Costco需要的是長期復購率高的客戶,不是投機取巧的臨時會員。

    當沒有這些”紅利“的時候,這些人必定退出會員。(現在已經在排隊退費了)

    所以Costco到底有多少真實的粉絲還需要觀察,後期會不會有更多的人假如會員才是Costco成功的關鍵。因為Costco的利潤並不是賺取商品差價,也不是向供應商索取費用,而是”會員費“。這裡我們可以看一組資料:(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

    Costco2018年的財年總收入是1415.76億美元,淨利潤是31.34億美元,而收取的全部會費達到31.42億美元。所以Costco是一家靠收取會費運營的零售企業,如果要想提高利潤,那就必須要提高會員人數。而如何提高會員人數呢?這就又回到前面的話題,那就是要做到商品的高性價比來吸引顧客。國內的零售企業根據Costco的模式會作何打算

    相信除了上海的消費者在關注Costco之外,國內的零售企業的目光也都聚焦在了Costco。

    雖然會員制的零售模式在中國並不是第一家,

    沃爾瑪的子品牌”山姆會員店“早在1996年就開始落戶與深圳,至今在中國已經開設了24家店。

    那為什麼說Costco是一種新模式呢?

    是因為Costco盈利的模式不同於其他零售企業,也不同於山姆會員店,

    其他的賣場主要就是靠賺取商品差價,以及想供應商收取渠道費。

    沃爾瑪的商品平均毛利率達到20%以上。

    所以在中國靠收取會員費盈利的這種模式能不能成功,大家都在分析和觀望。

    另外,Costco的目標定位是中產階級人群,中產階級家庭的數量也取決於達到環境因素。

    Costco在中國能不能成功我們的零售企業都應該從中汲取一部分營養

    驚人的商品週轉率

    Costco的資金利用率是出了名的高,就是行業內說的:週轉率;

    它的週轉率達到了11.8。

    舉個例子:10萬元進了一批貨,當月都買完了,再進貨,再銷售......

    相當於10萬元在一年當中來回用了12次,當成了120萬在使用!

    這樣的資金利用率牛不牛?

    怎麼能在短時間內賣完呢?那就必須有價格優勢。

    因為單品少,採購量大,可以有價格上的更大優惠,甚至獨家買斷,形成商品優勢。

    這也是Costco價格低的原因。

    Costco的加價是有明確規定的,不能高於14%,遠低於其他賣場的加價規則。

    假如有個別商品要高於14%,那就必須報總公司CEO才能進行批准。

    就這一點國內的零售企業就做不到。

    減少SKU讓顧客不再有選擇恐懼症

    這一點好像大家都不明白,現在都是增加顧客的選擇,為什麼Costco在減少呢?

    本質是Costco的商品SKU只保持在4000左右,每個品類的單品並不多

    完全與國內的大賣場普遍的”大而全“做法不同。

    在商品SKU少的情況下,顧客在購物時的選擇自然就少了很多,

    但是並沒有降低顧客的購買慾望,反而是Costco替顧客進行選擇。

    這就是考驗採購人員實力的時候了,當然也是根據大資料和顧客的調查等措施來嚴格篩選。

    對供應商是選擇也是極為苛刻,假如有一個商品出現問題就會和供應商節約。

    減少SKU讓顧客更快的下決定,促進了成交。

    多元經營賺取更多利潤

    其實Costco和銀行也有合作,賺取刷卡的手續費。

    擁有自己的養雞場,節省了所有的中間環節,

    所以Costco的火雞能夠常年賣到4.99美元/只。

    Costco也是全美最大的紅酒廠商,所以他家的紅酒賣的特別火,因為價格低。

    總結

    2016年馬雲爸爸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國內的零售企業就開始搞起了線上+線下+物流的模式

    嗅覺敏銳的資本開始了收購大戰,大幅介入新零售。

    不斷優化出很多所謂的“新業態”

    但是線上流量的加持並沒有給賣場降低成本,從本質上來說沒有降低商品成本。

    而零售的本質是商品與金錢的交換,不管是新零售還是傳統商業,都脫不開這個根本性質。

    顧客能否持續在賣場進行消費就是零售人要始終面對的問題。

    少一些概念的東西,多關注零售的本質,

    真正的把顧客需求作為重中之重,從根源解決商品的價格和品質等環節。

    顧客不管你是不是新零售,只要你能找到顧客喜愛的商品,並把價格做到足夠低,讓顧客有舒適的購物體驗,你就能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隊長燕雙鷹和美國隊長單挑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