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女辣圖桌布

    當然這是個文化問題;但是為啥形成這樣的文化,可能是因為漢字閱讀速度快。於是最開始一點點微小的區別隨著迭代最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

    漢字的特點是讀得快省紙張or螢幕空間,發微博,中文同樣字數表達的內容遠超西文,連帶惠及日文。中日文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寫漢字或者漢字假名混寫的時候不用分詞(日語稱之為「分かち書き」)。

    中國的影片節目做影片的時候就加上字幕的比例,遠高於歐美,也比日本高(可能和中國互相不通的方言眾多也有關)。中國的觀眾習慣在影片節目中看字幕,因而古風歌曲、鬼畜調教及vocaloid才可能流行,因為沒有字幕是很難光靠聽聽懂的這類作品的。

  • 2 # lhei龍

    主要原因是 亞洲宅男 實在是太多了 這裡不僅包括學生黨 還有工廠裡的打工仔 這數量大到驚人 這些人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宅著 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宅宅文化

  • 3 # 我是青鳥

    這個涉及到語言文字閱讀方面的差別了。

    國外不是說沒有彈幕網站,B站上市股價飆升,誰不眼紅呢?但是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系彈幕網站都沒火起來,像魔咒一樣。

    如果從語言學角度看,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等語言屬於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語言書寫符號直接表示發音,而不直接表示意義。

    中文屬於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語言書寫符號表達的是意義,而不直接表示語音。

    漢字傳入日本為日本先民所用,在最初用漢字表達漢語中沒有的事物或概念時,日本人想到了一個方法——取其字音和字形,拋去含義。從而發明了漢字的假借用法,從《古事記》到《萬葉集》文獻中出現了萬葉假名。後來出現了純粹的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混合使用。

    重點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閱讀理解過程是有區別的。

    我們在閱讀中文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逐個掃描的,而是成區域的掃視。人眼盯著一個漢字看的時候,餘光可以看到這個漢字左邊的1-2個漢字,右邊2-3個漢字,加起來,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個漢字。

    所以調換相鄰或隔了一個字的兩個漢字,實際並不會對讀取造成多大影響。但假如調換的漢字超出了這個距離,閱讀起來就有些困難了,即便一小段話只換一對漢字的位置。

    另一方面,表音文字的字母構成詞綴,詞綴構成單詞,單詞構成語句。西方人在閱讀表音文字的時候,熟練者同樣能夠一目十行。

    但如果對英文語句做單詞置換測試,再進行掃讀,就會發現掃讀難度更大。

    所以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在句式結構和複雜度差不多的條件下,英文語句中的關鍵部分比中文多,所以在文字互換掃讀測試中,掃讀英文語句的難度會高於中文語句。這能說明什麼呢?

    我們看彈幕網站的彈幕不是一條一條看,而是一片一片掃讀的,提取出關鍵字就能直覺反應出這一片彈幕是在說什麼。當我們掃讀一片一片的英文彈幕時,雖然也能提取出關鍵字,但是關鍵字關聯複雜,不能瞬間明白這一堆英文彈幕在說什麼。

    人對錶音文字的解析過程是從文字到發音,再從發音解讀含義的過程。因為這套語言體系最初就是按照音讀釋義方法發明出來的。

    但表意文字的解析是從文字直接解讀含義的過程。漢字最早是以影象作為釋義載體的。

    在相同文字長度,相同閱讀者視力、智力,相同熟練度的條件下,表意文字的視讀效率就比表音文字的視讀效率高出很多。

    所以對於西方人而言,聽影片裡的語言(發音→含義)比閱讀影片裡面的文字(文字→發音→含義)更容易更輕鬆,因為語言天生就是表音的。

    當然彈幕表意不一定需要透過語言,也可以透過符號、顏文字、emoji這些表意,但在彈幕網站上總用這些也不是辦法呀,打出語言字元交流溝通才是最有用的。

    所以西方表音語言的彈幕網站本質上是受到了語言本身的禁錮而一直不溫不火。

  • 4 # 西瓜境界

    因為道德問題。

    西方人比較尊重作品,尊重觀眾,所以不搞這些東西。

    國內平臺不尊重作品,更關注人氣收益,所以設計了彈幕,方便一群觀眾刷存在感。

    中日都是務實型文化哈。只要有錢掙,。。。。。

  • 5 # 活在明天的夢裡

    這個問題張維為教授已經回答過了,西方有“言論正確”原則限制,就是有些話是不能說的。詳情請觀看張維為教授的“西方有言論自由嗎?

  • 6 # 你的素紙呢

    有的彈幕很令人噁心。順便說一下我的手機輸入法問題:應該是彈幕(tanmu)音同檀木。遊戲裡面比如魔獸世界的獵人法術“彈幕”,應該讀danmu,槍彈炮彈的彈。這麼多人沒文化嗎?

  • 7 # 大話文娛宇宙

    因為東方文字解構和西方字母比較起來,我們的彈幕可以豐富多彩,很多人上b站看影片不是單單是為了影片內容,更多的是為了參與彈幕討論,有幽默點評,也有粉絲撕逼,鬼畜和二次元動畫影片的彈幕質量相對比較高,明星同臺競技類影片彈幕撕逼的多。而西方就算刷彈幕,也多是,一: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二:Nonononononono...就連髒話也基本都是f開頭為多(Oh, fuck)實在單一。類似的差異還有體育解說,我們的解說詞彙量特別多,出口成章,進球也是戰術分析,鼓勵球員。而西方解說簡單粗暴,就是一長串的Gooooool......................(長氣呼叫)然後贊一下球員和上帝繼續 Gooooool... ...放上武磊進球,國外解說的風格就是尾音拉長。

  • 8 # 使用者2299824985879035

    當然這是個文化問題;但是為啥形成這樣的文化,可能是因為漢字辨識度高、閱讀速度快[2]。於是最開始一點點微小的區別隨著迭代最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我有一次在nyaa上下載No Game No Life劇場版的時候,下載到了全程一男一女兩個毛子棒讀的民間配音版,可見人家老外多不待見看字幕。

    漢字的特點是讀得快省紙張or螢幕空間,但是寫得慢、學習耗時長。

    印刷機、機械打字機時代,漢字在ABC面前很吃虧。

    寫字的話「計算機」要寫24筆,「電腦」15筆,computer只用10筆(而且英文字母寫連筆能連寫的筆畫更多)。但是手寫可以寫行、草,總的來說劣勢不算太大。

    活字印刷的話,中文至少需要準備幾千活字,英文只需要少數字母。活字印刷和機械打字機的時代漢字非常吃虧,所以當年中日都有很多人提倡要搞拼音化。到了1980年代後期,隨著輸入法、鐳射照排等各種用計算機處理漢字的系統的成熟,廢除漢字論就漸漸地淡出了→_→

    網際網路時代就反過來了。輸入不吃虧,閱讀還有優勢。

    漢字還可以用合適的輸入法來加快打字速度。用雙拼,「計算機」6鍵,「電腦」4鍵,但是英語的computer要8鍵。發微博,中文同樣字數表達的內容遠超西文,連帶惠及日文。

    漢字辨識度更高。中日文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寫漢字或者漢字假名混寫的時候不用分詞(日語稱之為「分かち書き」)。以前日本統治時代,北韓文漢字諺文混寫同樣不用分詞,戰後基本不用漢字後,就得像其他表音文那樣也得分詞書寫。[3]看來,同樣是一個音節一個字,漢字的辨識度比韓字強。有些結構,例如半包圍結構,在韓字裡面是沒法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鷹作為天空中的霸主,為什麼說老鷹打不過貓頭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