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負債前行中的80後
-
2 # 酒上添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恢宏的文化離不開文字作為載體,象形文字作為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揮著文明傳承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識別功能,形象功能,會意功能,比如”卡”,意為東西被夾在中間,“田”字 古代叫做阡陌 橫豎規則,“泉“字 白色的水,都很有表達意義。
-
3 # 一老沈一
中國字,也就是漢字,不能簡單定義為“象形文字”。
東漢的許慎,把漢字稱為“文字”,是說漢字包括“文”和“字”兩個階段。
“文”,是象形階段。他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樣子畫圖,筆畫拐來拐去,日字和月字就是這樣。
古人總結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書”,“象形”是其中的一種,叫“依類象形”,這種字,大約佔漢字不到百分之二十。
“文”是字源,不但是形體根源,還是聲音根源、字義根源。許慎說:“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
所以,是在“文”的基礎上,才產生了“字”。但是,這類“字”,比如“形聲字”,就佔到了漢字總量的超過百分之八十。“形聲字”,是偏旁加音符,因此也叫“形聲相益”。
漢字,超過百分之八十是形聲字,就不能稱之為“象形文字”了。
那麼,漢字叫什麼文字呢?
從漢字本身來說,是形音義結合的表意文字。清注意,是“形音義結合”,一些字還有象形意味,而且大多數字可以表聲。
從漢字和漢語的關係來說,是語素文字,即基本上每一個漢字,對應漢語中的一個語素。“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
正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因此,同音字也必然會多。
據我所知,最多的,應該是發“yi”這個音的字,現在能打字打出來的,有將近六百個,還有很多已經打不出來的字。
現在知道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幾乎同時產生,後來甲骨文都被埋在地下了,而金文發展成了籀文,也就是大篆。再後來,六國文字各自發展,相差不小,秦始皇統一後“書同文”,就是小篆。
但到了漢代,漢隸成為主流,也因為秦皇焚書,人們對小篆以及更往前的文字,幾乎不認識了。
於是,產生了“小學”,就是訓詁學。
訓詁學,顧名思義,就是尋古——從形音義三個角度,探尋漢字的來龍去脈。
形音義三個角度,是訓詁學主要的三種方法,叫“以形說義”、“因聲求義”和“據文證義”。
本題目說的“同音字”問題,就是“因聲求義”中的重要線索,叫“推求語源”。
“推求語源”,一般會做兩種工作,一是一系列詞在意義上有相通之處,相同的根源來自聲音,就要根據聲音的線索把它們聯絡起來,找到它們共同的語根;二是根據聲音的線索,尋找某一事物的命名之源,這就是所謂“推源”。
請看本題目說到的幾個字——
“才”,《說文解字》說:“才,草木之初也”。
段玉裁注曰:才,“引申為凡始之稱。《釋詁》曰,初哉始也,哉,即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財裁才字以同音通用。”
這說得夠明白的了。才,是開始、起初之義。材、財、哉、裁、才,這幾個字發音相同,都是一個意思,可以通用。
古人相互換著用的例子不少,不再贅述。
“材”,《說文》曰:“木梃也”。“梃”,是房頂上的小梁,古時一般長“三尺五寸”。《論語》說“無所取材”,是講找不到合適的“小梁”。段玉裁說,這是把“材”的原義引申了——初生之木,與小梁是有聯絡的。
“財”,《說文》說:“人所寶也”,就是財寶。這也是引申義。《周禮》曰,財,泉縠也。就是泉水小的波紋。古籍還說,“小雨財落”。是說小雨剛剛開始落下。大約是因為“財能生財”——原來如初生草木般的“小財”,能夠成長為“大財”,所以才引申為財富、財寶之“財”。
“裁”,《說文》曰:“製衣也”。段玉裁說:“裁者,衣之始也。”
材、財、裁,後來都有了引申義。但是,其最初的聲音之根和命名之源,都來於“才”,初始之含義。
其實,與“才”有關係的字還有,如“栽”、“載”、“䴭”等。“栽”和“載”,原來的寫法,“戈”字上面是“才”,後來被簡化了,這兩個字都有初始的含義,後來引申了。“䴭”,是新麥之餅,也有“才”的初始之義。
當然,“因聲求義”,是有一套規則的,並非同音都屬於同根字。這就不多說了。
-
4 # 龍戲乾坤
才,是指才學,學識深淺,材,是指木料之材,棟樑之材,財,是指金錢之類的,裁,指裁衣,裁判,裁員,裁床,這裁範圍廣。
-
5 # 百寶箱裡看世界
劃重點:看顏色標註部分!看顏色標註部分,看顏色標註部分!重點問題說三遍哦!
仔細看標註部分就能比較直觀、清楚的瞭解為什麼這些字讀音相同了。
才:
材:
財:
裁:
怎麼樣,相信你看到這裡,就大致瞭解了四個字的讀音為什麼相同了!我想,答案已在心中,對嗎?
感謝!
-
6 # 清凝華雪
我們剛上學認字時,和現在好奇的小朋友一樣,總是想問一問:“這麼多有趣的漢字是誰發明的呢?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使用的漢字是從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
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語言的交流,但是說出的“話”轉瞬即逝,既不能傳播的很遠,也不能儲存下來。有很多是口口相傳,會出現許多差錯,直到有了文字才算解決了這個難題。文字既能代表說話的聲音,又能體現語言的意思,所以說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歷史上最了不起的事情。
文字是怎麼產生的?歷史學家根據考古文字,判斷最古老的文字起源於圖畫。就是像畫畫那樣造出來的。人類想說一些事情或想向他人傳遞資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畫幅圖來說明。關於人的事情畫人形和動作。關於打獵、收穫的事情,畫打獵的模樣。只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都是依照葫蘆畫瓢,把要表達的事物具體的外形、特徵勾畫出來。這種造字的方法叫做象形,也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比如“日”就畫成太陽的樣子,“山”就畫成大山的樣子,“木”就畫成樹的樣子,。許多動物像虎、鳥、魚等也屬於象形字。
這種用圖畫記事交流,以事物的形象代表事物的辦法,啟發誘導古人慢慢琢磨,造出真正的文字來。但是,從偶然畫畫到創造出一套完整的文字,象形文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七種漢字演變過程。總體發展趨勢由繁到簡,趨於定型化、規範化。也就是平直、方正和線條化,大部分文字都越來越不“象形”了。
中國文字中的同音字普通話共有1200個有效音節 (算上不同聲調的區別),但是現在漢語裡的漢字要按1萬個字計算,每個音節平均要附在8.3個漢字,這說明漢語中同音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正常現象。
漢語中的同音現象首先是指一音對多字的情況,也就是聲母、韻母和聲調完全相同的音節對應字形。
意義不同的多個漢字,例如“qí”這個音節包含有“祁、奇、齊、騎、霽、其、琪、琦、旗、岐、棋”等30多個同音字。
“huà”這個音節包含有“嫿、畫、話、化、樺、嬅”等多個同音字。
雖然漢字中的同音字比較多,但在多數情況下同音字的存在並不影響交流。
因為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是詞,而不是字。同音字中有一些詞(特別是實詞),可以單用。而有的不能單用,不能單用的詞出現的條件也不相同。
比如“mǎ”這個音節可以有“馬、碼、瑪、螞”等同音字 。但其中只有“馬”是可以單用的名詞,其他的都不能單用。
而“碼”有多種意思,表示數目符號,或是數目用具,不能單用。如“號碼、砝碼”等。
另外兩個“瑪、螞”不是詞,出現的語言環境也不同,如“瑪瑙、螞蟻”。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使用時要結合具體的結構、環境對同音字加以區分。
漢語的“同音”十分普便,有時可能會給我們製造不小的麻煩。、但如果巧妙運用,也能使語言表達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回覆列表
漢子又稱象形字,每個字要表達的內容不僅僅是這個字的本身那麼簡單,還有它豐富的外延,包括了它的音、形、義三個部分,音是指諧音,諧音相同的字之間含義是有相連部分的;形是指跟這個字相象事物都有聯絡;至於義,古人用漢字記事總是喜歡用類比的手法,看似再講一個事或者物,其實是再講和這有點類似的抽象事物。尤其是象《道德經》、《葬書》等等古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