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科普

    “數九寒天”中的最寒冷的日子要到了,小寒節氣不僅有“冷在三九”還是“臘八”都是寒冷的代名詞!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

    今年小寒交節時間是公曆2022年1月5日,農曆臘月初三17點13分54秒,太陽正好位於黃經285°。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的說法,意思是說小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半個月。

    在古代一年當中,民間是非常重視小寒節氣的,有“小寒勝大寒”、“小寒大冷人馬安”的說法。如果,出現小寒的天氣不如大寒冷,古人會認為有不好的預兆,老話說“三九開了河,農夫賣老婆”。在民間也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乾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熱”等農諺。總之,作為古代農耕社會來說,該冷就冷,還是能夠有好年景的。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雁北鄉好理解,北方氣候回暖,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等到了二候鵲始巢的時候,鵲開始銜草築巢了,準備孕育後代。到了接近“四九”時候野雞會感到陽氣的生長而鳴叫,也是雉鳥求偶的叫聲。在《逸周書·時訓解》也有“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寧;雉不始雊,國大水。”的說法。

    在古代民間有在節氣交節那天記錄天氣情況的習俗。透過長時間的記錄和經驗總結,古代農民發現了一些規律,通過當天的天氣變化來預測30天或者30倍數的天氣情況。比如,老話說,“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等。你看老輩人是透過“小寒”這天的天氣情況來預測立春和驚蟄節的天氣情況,我們算一下,是不是30天的倍數!用多年總結出來農耕經驗和天氣預測來指導後面的農事工作。

    在民間“小寒”也是有很多風俗和禁忌,比如小寒這天南京有吃“菜飯”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會熬膏方、吃羊肉湯、糯米飯、吃糖炒栗子、烤白薯等等,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這一天還有很多禁忌的,忌長期緊閉門窗睡覺、忌穿著太過嚴實、忌長期在室內等等。

    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出自於漢代,用來指導農事工作的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正式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西漢初年(前179-前121)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又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來指導農事工作。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不是立春,據傳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旦當時發明了“土圭測日影”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冬至日”作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被定為“歲首”,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是大吉之日。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老祖宗聰明才智最好的認可!

    我們來看看到了小寒節氣有哪些農事工作要做:

    這個時候東北的農民早已經開始貓冬了,城市裡打工的還要忙碌一段時間,多掙點錢回家過年。

    不過今年冬天有點不太尋常,根據近期氣候中心釋出的資料來看,2021年12月,全國平均氣溫為-1.9℃,這個溫度要比往年同期高出1.1℃,並且,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溫度都比往年同期偏高。同時預計2022年1月份,大部地區溫度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所以,有朋友感覺今年冬天不是那麼冷,但對於農民來說,這種偏暖的冬天不是什麼好事,是不尋常的,可能會導致2022年春季發生倒春寒的情況。所以,農民朋友要做好防凍措施,以免造成減產。

    一、南方地區要適當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在低溫來臨之前可以透過噴灑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酯或三十烷醇來提高作物的抗凍能力。

    二、農業農村部預測今年1-2月份會有寒潮天氣出現,所以我們當寒潮到來之時,透過潑澆稀糞水,撤施草木灰,來減輕溫度過低給油菜帶來凍害。像南方一些露地蔬菜地可用秸稈、稻草等撒在菜畦上既不影響光照,又可減小菜株間的風速,減少地面熱量散失,起到保溫防凍的作用。

    三、大棚作物我們可以透過增加二層膜,燃燒增溫塊,增加覆蓋物等方法來提高棚內溫度。但是,要注意棚外草簾等覆蓋物也不可連續多日不揭,以免影響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營養缺乏,天晴揭簾時導致植株萎蔫死亡。

    老話說,“小寒若在二三九,天寒地凍人亂吼”,今年小寒會很冷嗎?

    這句話的大意是,如果小寒節氣處在處在二九和三九中,天氣就會非常寒冷,凍的人亂叫。據近期的計算機資料顯示,2022年1月3日北極漩渦將會“連續發展”,將有3個北極漩渦中心存在,強度是越來越強的。等到了本月4號,國內西北地區沿北部方向將會出現一個“紫色的冷漩渦”,這個漩渦中心溫度將會非常低,但是,按照氣象部門釋出的氣象趨勢來看,這次低溫天氣維持不了幾天就會再次被暖氣團佔領。

    到了在本月的7號左右,國內大範圍地區再次被暖流環繞。所以,受這次冷空氣的影響,部分地區可能偏冷,但是大部分地區依然改變偏暖的跡象,這種偏暖的現象可能會持續到1月中旬左右。但是,這波冷空氣很難導致大範圍強降溫,東北,華北等地,將會有較弱的冷空氣影響,溫度要比前一段時間低一些,家人們要多增添一些衣物,注意保暖。

    這和有關部門釋出的2022年1月、2月,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發生階段性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的預測是一樣的,但依然改變不了國內大部分地區偏暖的現象。

    總之,今年冬天大部分地區溫度和往年接近並且偏高,華北、東北等中東部地區溫度和往年同期相比會偏低。

  • 2 # 湖南醫聊

    每年的1月份開始進入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小寒大寒時節。民諺雲:“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小寒、大寒時節的到來提示已經進入深冬季節,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

    從進入秋季開始,自然界陽氣逐漸內斂,陰氣逐漸積聚,到了冬季,特別是小寒大寒時節,自然界的陽氣最弱,陰氣最盛,萬物蟄伏,晝短夜長,天寒地凍。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其華教授介紹:此時人體的陽氣也會內斂收引,身體抵禦外邪能力下降,最易受寒邪侵襲,損傷人體陽氣。所以在小寒大寒時節,養生之要重在防寒保暖,溫固陽氣。

    作息宜早臥晚起

    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凍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在寒冷的冬季,太陽落得早,升得晚,陽氣閉藏,人們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儘量早睡晚起,建議大家儘量在晚上10點前上床睡覺,早上7點後等待太陽昇起,陽氣升發時起床,避免熬夜,因夜間氣溫低,陰寒之氣較甚,寒邪容易侵襲人體,損傷人體陽氣。

    飲食以溫補為主

    寒冬季節,人體陽氣內斂,衛外較弱,飲食宜溫補為主,溫可助陽,補可扶正。

    中醫認為,腎為水髒屬寒,冬季在髒屬腎,而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所以冬季以進食溫補腎陽的飲食為最佳,常見溫補食物有核桃仁、黑芝麻、牛肉、羊肉、生薑、韭菜、桂圓、胡椒、花椒等,避免寒涼冷飲。

    防寒保暖很重要

    嚴冬時期,溫度持續下降,寒邪極易侵犯人體,引發一系列疾病,如凍瘡、流感、支氣管炎、頸椎病、心腦血管意外等。

    另外由於陽氣內斂,難以充達四肢末端,西醫認為冬季氣溫偏低,外周血管收縮,供血供氧量下降,所以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特別是部分女性朋友,陽氣本虛,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四肢冰涼的症狀更加明顯。

    所以在小寒、大寒時節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四肢、頭部及腰部等容易受涼的部位。

    外出時最好佩戴帽子、圍巾,著長外套,避免感受寒邪。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易行的按摩,穴位艾灸,晚上入睡前還可以使用中藥泡腳方法進行泡腳以達到溫經散寒的目的。常見簡易防寒保暖方法:

    1.按摩風府穴

    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先把頭微微向前傾,找到穴位後,用拇指指腹在風府穴上進行按壓,每次按壓1~3分鐘,以感覺到輕微酸脹疼痛為宜,每日按摩2~3次風府穴,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

    2.中藥泡腳方:

    配方:生薑5~10片,花椒10~20粒。

    用法:將生薑、花椒放入桶內,加入100℃開水1000ml左右,待水溫降至42℃~45℃時,將雙腳浸入水中。每天一次,每次浸泡20~30分鐘。

    功效:溫經散寒,促進血液迴圈,預防感冒。

    注意事項: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人及老年人在泡腳時,一旦出現胸悶、頭暈等不適症狀,則應暫時停止泡腳。

    冬季艾灸常用穴位

    ①穴位:湧泉穴

    取穴方法:坐位,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處即是湧泉穴,約當足底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凹陷中。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湧泉穴,距2~3釐米進行燻灸,一般每側穴位10~15分鐘,至面板出現紅暈或區域性有溫熱感,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隔日灸一次。

    功效:湧泉為腎經起始穴位,日常艾灸湧泉有補腎陽,滋腎水,疏肝明目、健足的作用

    ②穴位:足三里穴

    取穴方法:站立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外上緣,四指自然伸直向下,中指指尖觸及是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湧泉穴,距2~3釐米進行燻灸,一般每側穴位10~15分鐘,至面板出現紅暈或區域性有溫熱感,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隔日灸一次。

    功效:艾灸足三里穴能夠調理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引起的病症,具有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預防衰老的作用。

  • 3 # 區俊文醫生

    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來了,別看小寒有個“小”字,它的“寒冷級”可比大寒高。

    1、小寒養生,首要是保暖!

    藥湯泡腳、食療驅寒、運動暖身

    2、小寒養生,還要養腎陽!

    冬季的寒冷又最易傷腎,《內經》就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一旦腎藏受損,會影響人體的整體健康狀況。腎陽虛的人群,一般會腰痛隱隱、腰膝痠軟、四肢乏力、畏寒、手腳冰冷浮腫、精神不振、白帶或小便異常、五更洩瀉,嚴重時還會出現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動不利等中風症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歲女孩在我餐館吃飯噎住身亡,她父母索賠80萬,我有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