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城導航
-
2 # 飛哥說史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沒有哪座城市像哈爾科夫那樣,被交戰雙方搶了丟、丟了搶,在前後4次大的交戰過程中,圍繞爭奪哈爾科夫派生出的戰役一個接一個,不僅影響了整個蘇德戰爭的程序,還改變了德軍閃擊戰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那麼,在戰前並不被雙方重視的哈爾科夫城,為何會成為蘇德戰爭的焦點和中心戰場,蘇德兩軍又為何會在這裡展開4次大規模的戰役行動呢?
要想解答蘇德兩軍為何4戰哈爾科夫的問題,就要先解決以下3個方面的疑問:即哈爾科夫城對東線戰場的重大意義有哪些?哈爾科夫戰役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是什麼?曼施坦因取得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勝利後,蘇軍為何不在德軍推遲堡壘行動計劃時,趁機收復哈爾科夫?
第一個問題,哈爾科夫對整個蘇德戰爭的重要性及重大意義
關於哈爾科夫的地理座標和戰略位置資料很多,但就德軍閃擊蘇聯以後,並沒有急於拿下哈爾科夫,是許多二戰愛好者的疑問。實際上,德軍不是不想拿下這座重要據點,是當時德軍氣勢正盛,還沒把哈爾科夫當重點。但就戰爭打響後的軍事和經濟利益來看,哈爾科夫起碼有這樣幾個重要作用。
一方面,哈爾科夫是蘇軍的重要軍工基地和重要工業城市。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希特勒發現蘇軍的T34坦克很有戰鬥力,迅速命令德軍拿下此城,並要求確保哈爾科夫兵工廠的安全好歸德軍所用。他還命令說:“第二重要的就是南俄地區,特別是位於頓涅茨盆地,散佈在哈爾科夫州的工業區,那裡是整個俄國經濟的基礎,如果控制了這個地區,那麼整個俄國的經濟將會崩潰…”。從這點看出,哈爾科夫是蘇軍的坦克、飛機和火炮等主戰武器產地,有多座兵工廠,德軍是多麼看重哈爾科夫了。
另一方面,哈爾科夫是蘇聯第4大人口密集城市,又是蘇聯南線交通樞紐。蘇德戰爭爆發前,哈爾科夫就有90萬人,隨著蘇軍在西線和南線失利,大量平民撤退到哈爾科夫,到德軍進攻哈爾科夫時,人口猛增到了150萬人。而且哈爾科夫又是烏克蘭地區東西南北交通中心,對南線克里米亞、高加索、第聶伯河和頓巴斯都極具戰略地位。
還有更重要的一方面,斯大林在戰前錯判德軍進攻方向,將蘇軍的主力部隊都派到了烏克蘭的兩個方面軍。客觀上,德軍想開始就攻下哈爾科夫,還是有一些忌憚。況且,就烏克蘭與莫斯科的關係來說,當時還存在一些摩擦,德軍閃擊蘇聯以後,當地一些親歐分子也已經有所行動,德軍在隨後把戰場逐漸向南靠攏也需要一個過程。
從這個層面講,哈爾科夫雖然在戰前沒有成為巴巴羅薩計劃的首要進攻城市,但隨著戰爭走向,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到10月份中央集團軍群發動莫斯科戰役後,南方集團軍群也於10月24日佔領了該城。
第二個問題,哈爾科夫戰役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
也許有人疑問,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哈爾科夫能有一毛錢關係沒有?實際上,關係確實很大,而且沒有第二次哈爾科夫之戰,就不會有斯大林格勒戰役。
首先,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是蘇軍西南方面軍誤判形勢所致。1942年初,蘇軍取得莫斯科戰役勝利後,因德軍閃擊戰不敗的神話破滅,使蘇軍一些前線將領沾沾自喜,認為已經到了大反攻的時刻了。在莫斯科西邊,蘇軍向據守勒熱夫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發動了反攻,結果打成膠著狀態,一直到43年初才解除戰鬥。
而在哈爾科夫方向,蘇軍西南方面軍也認為時機成熟,在裝甲主力還沒到位的情況下,使用步兵與德軍裝甲作戰,步坦協同不力加上指揮協調不暢,致使蘇軍傷亡30多萬人,1249輛坦克被毀,損失2026門火炮和迫擊炮;而德軍僅僅傷亡2萬人。這場戰鬥的結果,使蘇軍在南線的處境越來越差,蘇軍喪失了較多的兵器和北頓涅茨地區登陸場,從而為德軍發起高加索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創造了條件。
其次,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德軍得意忘形。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公開承認了失敗,但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爭取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並爭取更多的外援。但對德軍來說,蘇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耗盡了南線預備隊,加上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牽制住了蘇軍大量作戰力量,此時發動高加索戰役是最好時機。
但德軍是在得意忘形的狀態下將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個集團的,而且還將B集團裝甲主力分為兩部分支援中央集團軍群和A集團,從而使蘇軍有時間展開了防禦作戰。應該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德軍自掘墳墓,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創造的有利條件被他們自己損耗殆盡。
從這個層面講,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為德軍在南線展開進攻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都遊刃有餘,只是德軍並沒利用好。希特勒高興過了頭,將裝甲集中打擊優勢的閃電戰,變成了朱可夫包圍與反包圍的消耗戰。
第三個問題,曼施坦因取得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勝利後,蘇軍為何不在德軍推遲堡壘行動計劃時,趁機收復哈爾科夫呢?
從戰術角度講,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也是蘇軍倉促主動發起的。與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差不多,這次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沃羅涅日方面軍也想趁機消滅德軍B集團軍群,順便收復哈爾科夫。
但這次蘇軍仍然沒長記性,犯了主觀上的錯誤。與前次不同,這次德軍的指揮官可是曼施坦因,雖然他在南線遭遇到諸多困難,但手上仍然有強大的裝甲集團和幾十萬精銳部隊。
這次戰役,曼施坦因不僅給了蘇軍一個教訓,讓蘇軍損失了52個師近10萬人傷亡,還順勢把戰線推平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前的狀況。更讓蘇軍沒想到的是,曼施坦因藉此穩定了南線戰局,還把蘇軍南線主力攆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
但是,德軍的進攻僅此而已,因為再往前進攻就沒有勝算了。此時,因堡壘計劃一再推遲,使蘇軍有了兩個多月的防禦準備時間。有些人就認為蘇軍可以趁這個機會殺曼施坦因一個回馬槍,不僅可以避免隨後庫爾斯克會戰蘇軍的裝甲重大損失,還可以把戰線直接向西推進。
事實上,蘇軍在庫爾斯克坦克會戰前,還沒有發起主動進攻的能力。一方面,雖然曼施坦因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暴露了德軍的戰鬥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朱可夫還不敢主動與之較量。另一方面,經過斯大林格勒和哈爾科夫兩場戰役的對決,蘇軍同樣需要補充兵力和裝備,缺乏主動進攻的條件。
綜上:哈爾科夫就像一顆棋子,牽一髮動全身,它的成敗直接關係著蘇德戰場南線的生死命運。由於蘇德戰爭打到最後,雙方都將決戰放在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主戰場,客觀上,誰佔據著哈爾科夫,誰就能取得戰場主動權。雖然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是由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形成,但其結果卻以曼施坦因在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中丟掉此城來結束的。不得不說,蘇德戰爭,成也哈爾科夫敗也哈爾科夫。就曼施坦因個人來說,哈爾科夫戰役是他軍事巔峰之作,也是他丟掉棋子滿盤皆輸之作。
-
3 # 諸葛亮的臭皮匠
1942年5月,蘇德之間爆發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在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後,蘇軍重整旗鼓,集結了六個集團軍和若干支援部隊成立了兩個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打算收復戰略要地哈爾科夫。
洶洶的蘇聯因為指揮上的失誤以及過於低估德軍實力,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慘敗而歸。20天內損失了接近26萬人。更令人哭笑不得是,因為冬天的寒冷蘇軍在莫斯科打敗了德軍,結果5月的哈爾科夫戰役,雪化了,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因此蘇聯人無法及時支援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導致其損失慘重。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在哈爾科夫戰役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都在試圖隱瞞戰役的失敗。戰爭中勝負乃兵家常事,況且蘇聯最終贏得了整場戰爭的勝利,為何唯獨不肯公開這一場戰役?
這和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有關。事實上,奪取哈爾科夫的想法是蘇聯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得到了斯大林的大力支援。在戰役發起前,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和朱可夫都堅決反對蘇軍主動出擊哈爾科夫的。原因是德軍在經歷莫斯科會戰的失敗後實力依舊存在,不可小視。但是斯大林沒能聽進去,還是讓鐵木辛哥打了這場仗。
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以前,蘇聯史學家對這場戰役實際上是避而不談的。1960年之前,蘇聯人的戰爭史提到過1942年5月的哈爾科夫慘敗,但細節寥寥,稱這場敗仗只是德軍大舉進攻斯大林格勒時一個小小的、令人不快的序曲。這一現象在赫魯曉夫當政時期得到了改變。
於反斯大林及其政治歷史的立場,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認為對斯大林的失策宜做更誠實的闡述。赫魯曉夫本人擔任過西南方面軍的政委,關於西南方面軍的哈爾科夫慘敗,最初的文獻闡述是將責任歸咎於赫魯曉夫;然而赫魯曉夫贏得了新的政治地位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披露斯大林在戰役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也可以為自己和軍中同僚開脫責任,於是,對哈爾科夫戰役的重新評定也成為20世紀60年代赫魯曉夫反斯大林運動的一個方面。
回覆列表
題主的提問有問題。什麼是慘敗?慘敗的標準是什麼?既然慘敗了還能走向勝利嗎?這是自相矛盾的。
致於哈爾科夫戰役,應當說是第三次戰役吧,蘇軍進攻有點太快,超出了後勤供應線的能力範圍,出現了師疲彈盡的情況,被曼斯泰因殺了個回馬槍,有些措手不及。一些部隊被衝散。
西南方面軍得知情況後,立即組織部隊後撤。德軍隨後跟進,佔了一些地方。沃羅涅日方面軍沒有後撒,在庫爾斯克地區停下來佈防,德軍也停下來,準備下一場戰役。這就是有些人津津樂道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說到哈爾科夫戰役,不能不提到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等蘇德兩軍在斯大林格勒激戰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就準備組織斯大林格勒反攻。為此集結了上百萬人,原來的戰役目標是圍殲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戰役開始後,蘇軍很快就包圍了第六集團軍,並形成對外正面,德軍很快被趕離斯大林格勒戰場,戰線向西移動。後來蘇軍全線發起反攻,力量分散,後勤也供應不上,出現破綻,被德華人鑽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