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171129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是說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也是政治關係。或者說是講禮制。君主要像個君主樣子,臣子就會也像個臣子。父親做的是個父親樣子,那麼兒子也會做的像個兒子樣子。這對任何人都適用。在當時主要針對社會秩序混亂,君不像一個君,臣子也不像臣子。父子關係也亂了。所以孔子提出這個觀點,是想恢復社會秩序,穩定社會生活環境。

  • 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種秩序,他希望透過名分的確立來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從而真正得到和諧的生活環境,這樣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戰爭和爭鬥,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之所以戰亂不斷,便是因為彼此之間不能恪守自己的本分與職責,不按規定做事情,導致彼此之間不斷的產生私恨與怨憤,最終導致個人遭受滅頂之災,國家也因此而陷入了動亂。君主不能夠根據規範行使自己的權利,因此導致臣子產生怨恨,最終的結果便是弒君的事情不斷髮生,臣子的行為不符合規範,因此才導致自己的家臣不斷的叛亂,自己的家族無法得到保全,父親行為不當才導致孩子不得以做出弒父的惡行,孩子的行為不規範導致導致父子相互猜忌,最終彼此內鬥不斷,因此這句話是對個人行為的限制與規範,是為了建立明確的秩序。

  • 3 # 匯侃

    這段話是孔子回答齊景公諮詢如何治理國家時的答語,他的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各安本分,各思其職,可譯為君要盡君道,臣要盡臣道,父要盡父道,子要儘子道。指出不同崗位上的人,不同層次的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莫亂了規矩。這其中沒有講階級的意思。

  • 4 # 武舉後人的理想怡樂園

    講的是秩序。當君的沒個當君的樣,很難臣服。當臣的沒個當臣的樣,全國就沒有可以執行的統一號令。當爹的沒個當爹的樣,兒子會把爹不當回事。當兒子的沒個當兒子的樣,自己的兒子也會不尊重自己。

  • 5 # 紹興李珍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真的是講階級嗎?

    答: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是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之言。齊景公對孔子的回答很滿意,直接表揚了:“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什麼意思?因為是與國君講話,所以孔子在講社會秩序需要維護,各守各的職責。齊景公理解成:如果沒有社會秩序,齊景公憑什麼有食物可得?

    君臣父子都只是一種稱呼,一個崗位,沒有站好崗位之職,憑什麼得食?憑什麼得祿位?

    這句話是可以推而廣之的,齊景公僅看到小我自己的得食;沒有看到齊國天下人的得食。有良好的社會秩序,才能各安其分;沒有社會秩序,一個人的所得,不可能保障其可用。與階級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敬奉!2021年11月20日

  • 6 # 心燈密碼

    這是對孔子誤解最大之處,最頂級的階級帽子。

    首先要知道孔子說話“特別有針對性”。

    先看這個例子:聖人孔子對話例項一:公西赤的困惑

    《論語》-為政第二-問踐行

    故事大概:子路和冉求問同一個問題:“懂了的道理要馬上去做嗎?”,但老師孔子給的答案卻完全相反,

    對子路說:“你父親、兄長還在,怎麼能不商量就去做呢?”;

    對冉求說:“對的,懂了就馬上去實踐”。

    第三個在旁邊的公西赤糊塗了:“老師,這兩位師兄問同一問題,您卻如此回答,我懵了,請您為我解惑”。

    孔子說:“子路呢,性子急,易莽撞致禍,所以讓他先徵求父兄的意見;冉求呢,人太猶豫,所以讓他馬上付諸行動”。

    再看第二個例子:聖人孔子對話例項二:子貢的詫異

    《孔子家語》-辯政第十四-三政之治

    孔子怎樣帶學生呢,君王與賢者們請教、探討的時候弟子們跟在身邊聽著,不明白的,事後再請問老師。

    故事大概:子貢問孔子,為什麼齊國國君、魯國國君、楚人葉公三者都是問政,您卻回答了三種答案?您讓齊君“節財”,讓魯君“諭臣”,讓葉公“悅近來遠”。弟子我不明白,難道治國理政還有這麼大的差異嗎?

    孔子說:“各有各的實際情況嘛,齊君治國,宮殿奢華、獵場多處、樂舞不分晝夜、賞賜不限標準,所以我讓他節財”。

    “魯君則有三位大臣營私結黨、把持朝政、遮蔽外交,所以我講其治國的核心在曉諭臣下”。

    “葉公楚地,地廣而都城小,人民多有離楚之心、不能長久定居,所以其政要害在讓近的人民心安,讓遠方的人民嚮往”。

    然後孔子隆重地引用了《詩經》中的三句詩,來細講“三處為亂”及理政的根本,對子貢進行深度的教導。

    《詩》經,是孔子講學、解惑深入時,必會引用的。

    其次,要看齊景公是怎樣的人。

    《論語》顏淵第十二

    結合上面的例子,我們懂得,孔子說話非常且特別有針對性,這句話就是講給上面第二例中的奢靡的齊景公的。

    市面上通行版本的翻譯大體是對的,但少了孔子智慧的“特別針對性”,我認為這恰恰是最重要的。

    本句話語其實更有諫君之意:“齊君,你要明白,其實君臣關係就如同父子關係,你要放低姿態、你要做大臣們的表率”。就是讓齊景公為政不要老想著使喚臣子,自己卻揮霍無度。可惜齊景公沒有聽懂。

    所以,齊景公要賜一塊小封地(一個城邑)給孔子,孔子根本不接受,孔子說:他真是太不瞭解我孔丘了!就離開了齊國。(詳見《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請問這句對話,哪裡有階級?何處有維護階級、等級?

    縱觀孔子的學問,除了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的指導,幾乎全是對上層君王、名臣、賢者的“批判”,不是明著批,就是微言大義的隱晦地批,所以才有“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孔子是當今世界上,對君王及上層社會批判最多最徹底的人,幾時反而成了上層社會“階級”的“舔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大清亡了怪孔子!社會落後怪孔子!列強欺侮還怪孔子!反正2500年前的人黑鍋隨便往上蓋、往上堆,好以掩飾此時不努力、不奮進、不自強的、不仁與無能的自己唄!!!

    不懂裝懂、道聽途說就亂罵聖人的智障與無知者何其多也!!!

    責怪、黑鍋2500年以前的都公認的聖賢,真是好大的出息!

    朋友們,大清的康熙皇帝專門請人講儒學,鄭重地系統的學習,多重要的事也一天都不間斷,康熙的兒子乾隆更是承父遺志,先後八次到曲阜拜聖祭孔,並打破“滿漢不通婚的祖制”把一女兒嫁給了孔子72代孫孔憲培。

    人家一個滿族的人,都如此重視聖人孔子的學問,為什麼這多“漢族”的智障後代反來罵祖師呢?!

    你說,讓人生氣不生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認“孔子為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家族的家譜是這個星球上最久遠、最完整不間斷的家譜!比一切皇家都長久都金貴!

    孔子的學問是全人類的文化與智慧的瑰寶、閃鑽!怎麼就閃不亮你心中的臭狗屎呢!(心中有屎則見屎,出自蘇東坡與佛印的典故)

    我真的很憤慨!這幫不肖子孫、敗家玩意兒!數典忘祖!欺宗滅祖!

    什麼時候,你說“咱國家這塊不行,我頂上來!我去研究!我去奮發!”我服這樣的你!

    看著有些肚裡根本沒點墨水還瞎BB的人就來氣!!!

    第三,總結

    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是諫君的,就規勸君王自己要身正。

    確切的說是批評齊景公“搞階級”!想讓他像個明君的樣子。

    我想,這問題已經說明白了。

  • 7 # 使用者樂山

    明顯講的就是社會秩序和倫理,如果君臣父子相悖,社會且不亂套了。階級鬥爭奪取政權有,建設和諧社會有害,阻礙社會政治經濟發展。

  • 8 # 吳海平202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的不是階級,而是等級。

    等級觀念,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某一個階段(相當於教科書上所說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佔統治地位的觀念。這種觀念的基本要點是:這個社會上的人是不平等的,而且,這種不平等是先天就存在的,而不應該在後天用人為的方法去改變它。在中國古代,君被稱為天子,他天生就對臣處於支配和統治地位,而臣則天生居於被支配和被統治地位,並且,臣必須有效忠和奉養君的義務。

    在16世紀的歐洲,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一種新的觀念產生了,這種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因此,不應該存在一些人生來就支配和統治另一些人的情況。經過幾個世紀的鬥爭,秉持人生而平等觀念的人取得了鬥爭的勝利,平等、自由、人權等原則寫進了國家憲法。但是,一些知識分子學者很快發現了問題:在新建立起來的制度下,雖然每個人在形式上和法律意義上都是平等的,但卻充滿了實質上的不平等。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法律意義上和人格意義上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實質上是極不平等的。在新的社會制度,不同的人仍然具有極不相同的社會經濟地位。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中,社會成員被按先天的血統,劃分為法律意義和人格意義上不平等的群體,人們把這樣的不同群體稱為"等級"。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取消了舊制度的等級制,每個人都在法律意義上和人格意義上生而平等,但卻由於對財富佔有的不同,劃分為社會經濟地位極不相同的群體,當時的學者們將這樣的不同群體稱為"階級",以區別於舊制度下的"等級"。

  • 9 # 陳年老酒50963541

    站好自己位置,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講規矩,這就是社會軼序和倫理。

    不服管,不認理,老子天下第一是禍害國家、禍害公權力的惡根。

  • 10 # 黎翰

    孔夫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廣義指的是社會次序中主要角色的社會擔當。翻譯為現代漢語,大概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換句話說,君臣父子,要各守本分,各盡其則。孔夫子作為一個思想家,還還強調了君臣父子各自本分的底線,他說,君止於仁,臣止於敬,父止於慈,子止於孝。換句話說,君王不能不懂得仁慈,大臣不能不懂得恭敬,父親不能不懂得慈善,子女不能不懂得孝順。所以,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一種規矩,並不是階級構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取消中國男足,對社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