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原牧雲

    無為不是消極的不為不幹活,而是遵循遵守其心性品性自然而為。是水就應當柔(流動),是狗就應當忠守,是牛就應當耕犁,是軍人就應當唯命是從勇敢無畏,是醫者就應當救死扶傷,公者無私是最苦最累的……而今什麼地方都變成了商場,什麼東西都變成了商品

  • 2 # 李航解說老子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動反應,自動行為的意思。

    如果我想學會某種技能(就用開車作為例子),首先要做的是學習關於汽車的知識,向教練學習駕駛的各種技能。這樣的學習會增加我們對汽車的認識,增加我們對如何駕駛汽車的理解。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習的深入,我們所獲得的知識和駕駛技能就會越來越多。這樣的過程就叫做:“為學日益”。

    學過開車的人都知道,僅僅做到了上面一步,距離會開車還相距甚遠。即便是拿到了駕照,無論是周圍的人還是他自己,恐怕都不會認可這個人就已經完全掌握了駕駛技術。大家給這樣的人起了很多外號,例如“新手”,例如“馬路殺手”。更有一些人,拿到駕照之後再也不開車了,當年駕校學到的技能也就一併歸還,大家都會笑稱其駕駛證是個裝在鏡框裡的裝飾品。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很簡單,僅僅透過“為學日益”這一個步驟是無法學會一項技能,也無法完整地做成一件事的。在“為學日益”之後,還需要不停地練習。就如同那個學車的例子,要想使自己最終掌握駕駛技能,就需要在拿到駕照之後不停地練習,頂著“馬路殺手”的名號上路練習。這樣練習的目的,是要將學習到腦子裡的知識下放的手腳、身體,讓身體的每個部位逐漸做到面對各種狀況可以不透過大腦,直接進行條件反射。這樣的將大腦裡的知識、技能下放到身體各個部位的過程叫做“損”。而只有透過這樣的“損”,才能將一項技能學會,才能將一件事做成。這樣的過程符合道的需求,道總是在推動事物發展的過程中透過完成許許多多工來體現它的存在的。因此,這種“損”是“為道”,我們將其稱作“為道日損”。“為道日損”中的“日”體現了每天都有進一步發展的漸進特性。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為即使是學會了,也不一定完美。例如開車這項技能,半年的實踐過後可以說已經學會了,但是我們學會的這項技能中或許存在著某些壞毛病。比如跟車太近;遇到情況總是先打輪,而不是先剎車。這些壞毛病影響著我們對這項技能的完全掌握,它有可能在日後的某個時刻給我們帶來大麻煩。為了提前預防有可能出現的大麻煩,我們需要在“學會了”之後著手改掉那些會導致問題的習慣。這種修改的最終目標是我們的身體可以自動完成一件事而不會有問題發生,這個句式在前面出現過很多次,我們將其稱之為“無為而無不為”。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將一項技能學會,或者做好一件事情的整個過程了,首先是大腦的學習,即“為學日益”;而後是將這些學到的知識由大腦下放到身體的相關部位,即“為道日損”;這樣的下放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需要不停地、反覆地進行,即“損之又損”;最後達到身體可以自動完成這項技能的程度,就是“以至於無為”。達到無為後還不能停止,還要修復我們自動行為中的那些會導致問題、會惹出麻煩的習慣,最後達到可以讓身體自動完成這項任務而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境界,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 3 # 無171129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亂做。無是道的性質,也就是抽象性。所以無為,就不要人為亂做,而要像道那樣符合自然規律做。所以無為是要求你要懂得事物內部變化法則,順應事物自然變化去做,就好像人沒有做事,而事情自然就做成了那樣。這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意思。

  • 4 # 1180八一廣場

    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是在行動時嚴格遵循自然規則,不要摻雜個人純主觀臆願。注意這句話有兩個重點:①嚴格遵循,②純主觀臆願。

    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就類似於今天常講的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要犯主觀主義。

  • 5 # 儒商之道三生萬悟

    老子的無為思想是一種哲學上的境界,也是形而上的大道!

    其核心是指:道無為!大道無為而日月自轉,萬物自生自滅!所以,無為的思想理念是告訴人們不要去幹涉道,不要去幹涉事物的自然成長及發展,否則就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與無為相反的就是有為,有為也不是讓人們亂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人們去做的,就認真的去做好,不應該做的,就順其自然令其發展。這才是老子所說的本意!

  • 6 # 真理-

    “無為”就是不用低階的理智指導自己主動去作為,而是聽憑高階的靈感主導自己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環境中作出恰到好處的應變。

    “無為”思想,就是要我們選擇和遵從生命中真正高階的、聖明的、正確的靈感“導師”。因為“靈感導師”通聯著神示,感召著神佑。

  • 7 # UU49298428

    無為,即不人為干擾事物的發展規律,但不是完全放任事物任意發展。

    種子不經篩選是長不好的,母雞吃得太肥是不下蛋的,庭院不經過打理最後一定會亂糟糟的……

    以最終結果的導向來選擇“為與不為”或許較為恰當吧。

  • 8 # 樂凡說瞎話

    無為。世界必然發展,世界自然發展,世界有我發展!

    為,是發展作為。無為,是順道而行,有所為中有所不為!

    世界歷史總會向前,必然發展到一個層度!

    世界歷史按規律前進,朝向一個方向!

    世界歷史發展到有人類階段,總有人類的特徵,這是世界歷史積澱成果和發展積澱!

    社會己然有您,就展現您的精彩!

    事件己然有您,就展現您的智慧!

    您,也能看到無您的世界同樣亦精彩!

  • 9 # 嘆蘇

    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有所指的。對統治者而言,就是不要過多地去幹預、干擾平民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要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的而去侵害百姓的正常生活狀況,要讓百姓安居。對百姓而言,就是循道而動,動中求道。不要依己之意而枉動。

  • 10 # 棲霞長春

    很多人會對無為有所誤解,覺得無為是什麼都不做,但如果真是什麼都不做為何還要為無為?

    所以,要解答這個問題,可以看看那些提到“無為”的句子,比如:

    第二章:“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十八章:“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無為也。”

    第五十一章:“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其中,最容易看懂的是第六十三章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先看“味無味”,這句很好理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味無味”的經歷——吃得清淡。

    清淡意味著只加少量的調料,這樣能更好地感受食物本身的味道;重口意味著加很多調料,吃得更多是調料而非食物本身的味道。

    而在廚藝方面,好的廚師往往能激發食材本身的味道,而不是用調料的味道喧賓奪主。

    一般來說,只有不夠新鮮的食材才需要放很多調料。

    而這一句前面的“為無為”,也從側面說明了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的狀態並不需要去“為”。

    和“味無味”是吃得清淡,以便感受食物本身味道一樣,為無為是為的“清淡”,為的不明顯,潤物細無聲地順應事物本身自有的狀態,並促進其發展。

    所以莊子說:“明白入素,無為復樸。”

    也因此,老子在後文寫道:“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上來就想做天下之難,天下之大,是一種“有為”。

    而不斷地從易處、小處著手進行改善,則是“無為”。

    比如,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登基後,不再遵從之前文景之治時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他為了能幹大事(為大),進行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措施,比如改革官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推恩令削弱諸侯,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

    這一系列改動中,最影響民生的無疑是經濟方面的變動,比如,鹽鐵官營的反對者就直接指出,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鐵器不好用——因為必須買官造鐵器,所以質量比私營時糟糕很多,結果就是種地效率下降。

    漢武帝的一系列措施導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漢書》中是這麼描述他統治的後果的——“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再比如,前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想推動農業產量的提高,但他在各方面都未進行足夠的調查、實驗、細緻的準備——這屬於細事,易事;便提出要大範圍種植玉米,下級為了討好他盲目推動此事——這屬於大事,難事;導致很多不適合種植玉米的地區都種上了玉米,結果是農業產量不增反減。

    這也是“有為”導致的“有敗。”相反,如果能事先調查不同地區的環境,瞭解該地區最適合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種植,是不是能更好地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呢?

    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做法,並不會讓農民覺得突兀,有什麼大變動,農民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會是“我無為而民自化”了。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普通人身上,拔苗助長的人之所以會拔苗(有為),很大程度上因為對禾苗之道所知甚少,無法做到澆完水施完肥後便讓禾苗自己生長的“無為”。

    瞭解事物的發展規律,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在做事時不濫用自己的能力,這難道不就是“無為”嗎?自然,這也就能“無為故無敗”,也就能“無為而無不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體制內如何快速成為筆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