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然而,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而且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於是禁軍領兵權拆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

    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階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此番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再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 [12]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勳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管榷之利,悉以與之,其貿易則免徵稅。故邊臣皆富於財,以養死士,以募諜者,敵人情狀,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餘年無西、北之憂也”。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

    軍事體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第四,立而不設制度。將殿前司的首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除授,以致侍衛司只餘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即是將侍衛司分裂為二。這種在制度上將最高的五個職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於王權。

  • 2 # 不倒翁

    鞏固封建集權的重要舉措一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通過政變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奪取後周的政權後,面臨著兩大任務:一要穩定朝局,二要消滅各地的割據政權統一中國。對於第一個問題,趙匡胤採取了所有官員留任而且給予了優厚的待遇,對於後周皇帝賜予丹書鐵券永葆富貴。這樣大局就穩定了。對於個別不服氣的節度使露頭就打堅決剿滅。有個節度使叫李筠的要進攻宋朝,趙匡胤得報後,決定出兵予以消滅,囑咐領兵將軍千萬不能讓李筠進入太行,隨後趙匡胤親征,消滅了李筠,還有一個節度使叫李重進,他是郭威的外甥,在消滅李筠時李重進也準備進攻宋朝,趙匡胤按插在李重進身邊的人趕緊來給趙匡胤彙報,為了避免兩面作戰,趙匡胤讓這個人勸說李重進修改出兵時間,等把李筠消滅了騰出手來又消滅了李重進。這樣趙匡胤就把周朝的殘餘勢力給消滅,穩定了朝局。

    宋朝建立以後,中國並沒有統一,所謂皇帝就統治中原一帶地方,周邊還有很多小國,?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國和盤據在太原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南平(荊南)等國。在湖南泉州等地方也還有人擁兵自立。面對這樣一種局面,趙匡胤考慮如何消滅這些割據勢力,實現統一。他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方。經過和趙普詳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如果先攻北漢,就要宋朝單獨承擔遼國帶來的邊境壓力,最後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總方針,所以一個正確的戰略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逐步形成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逐步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大部統一了中國。

    趙匡胤生於戰亂起於行武,親自經歷了朝代更替,殺人如麻,人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趙匡胤想結束這種局面,在大部統一之後,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消滅割據消滅擁兵自重,造成長治久安的局面。

    趙匡胤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幾十年中間,帝王換了好幾個姓,篡奪相連,變亂不停,不知原因在那裡。我想讓天下停止戰亂,為國家建立長久之計,該怎麼辦?趙普回答說:這是藩鎮權力太重,主弱臣強,如果奪他們的權力…。趙匡胤說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建隆二年(公元96|年),宋太祖下令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統領禁軍的兵權,外放當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統領禁軍殿前都檢點。這年的秋天晚上,趙匡胤相約宴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一批將領。幾杯下肚,趙匡胤乘著酒興說:要不是靠你們出力,我也不會有今天,不過做了天子也實在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自在。如今我簡直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石守信等人聽了,問陛下還有什憂慮呢?趙匡胤說: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呢?石守信聽出話中有話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其它想法?趙匡胤苦笑著說:你們雖然沒有其它想法,但是,如果有一日你們的部下貪圖畗貴,也把皇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大吃一驚哭著說:我們太笨想不到這一點,請陛下給指一條生路。

    趙匡胤意味課長地說:一個人的壽命非常短,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做官,多置良田美妾,我再和你們聯姻,上下無猜,快樂過一輩子難道不好嗎-?這番話既是勸告又是警告,第二天石守信等人推說有病主動辭去軍職,趙匡胤假意安慰了幾句,賞賜他們大批財帛。他們的兵權也被解除了。

    開寶二年{公元969年),王彥超幾個資格很老的節度使來朝見趙匡胤,趙匡胤設宴招待席間趙匡胤慢吞吞地說:你們都是元老舊臣長年在外,事情煩忙,不合我對老臣的本意。王彥超一聽就懂趕忙說:我們本來功勞不大受盡恩寵,如今老了,該回家養老了。有幾個節度使不識時務,搶著誇自己的功勞。叫趙匡胤冷冷的頂了回去,其結果可想而知。

    趙匡胤寬厚仁慈不喜濫殺戳,採取了一些辦法解除大將們的兵權,結束了混亂的局面,但是兵無常帥,帥無常兵,解決了割據勢力的根基,利於穩定,但是同吋也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有些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比如調兵權他設立樞密院,禁軍裡馬步軍左右侍衛使,轉來轉去,都向皇帝負責,封建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了。

  • 3 # 國學易學

    趙匡胤在歷代皇帝中都是數得上號的,他建立的宋朝在所有朝代中別具一格,深韻文化氣息,後來更是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之所以受到如此禮遇,自然與趙匡胤當初定下的種種規定分不開。

    傳說中的“杯酒釋兵權”是一場不流血的奪權,是趙匡胤長期恐懼下的產物。當時趙匡胤召來諸武將,對他們說:“雖然我當了皇帝,但是還不如節度使快樂,我沒有一天晚上睡得好覺。”底下的人都大驚,說:“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別人黃袍加身,事情還由得著你嗎?”於是群臣懇請趙匡胤指一條生路,趙匡胤這才說賜他們以榮華富貴,只不過兵權都要收回來,群臣都感恩戴德,不敢有異議。

    後來有一天雪夜,趙普以為趙匡胤不會再來了,正在家裡看書,後來聽到敲門聲,出去一看,皇帝正立在風雪裡,後來這就成了“雪夜訪趙普”的佳話。然而細細思考,趙匡胤在風雪之夜都不敢休息,跑到宰相家裡來,議論國事是假,探聽虛實是真,可見趙匡胤猜疑之心實在很重,整日處於這樣的憂慮恐懼之中當然不行,這才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正如他對內侍所說:“你以為當皇帝很容易嗎?”趙匡胤這個白來的皇帝當得的確是擔心受怕的啊。

  • 4 # 閱讀悅心

    杯酒釋兵權的事發生在北宋初期,當時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建立了北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怕手下的將領學自己也弄個“黃袍加身”,怕引起兵變,所以就把有兵權的將領們叫過來喝酒,表面上是喝酒,其實真實的目的是要削弱他們的權利,把兵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

    喝的正在興頭上時,趙匡胤說: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几十年,你們不如放棄兵權,當老家購置良田,過逍遙自在的生活,為子孫留下萬代家業。石守信等大臣聽了知道趙匡胤什麼意思,第二天紛紛交出兵權告老還鄉。

  • 5 # 閒雲野鶴伴祥雲

    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是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對朝中大將剝奪兵權的一個歷史事件。

    要想知道這個事情的原委還要從後周說起。在後周後期,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生兵變,其部下把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擁立他做皇帝,趙匡胤稱帝后,改國號為宋,這就是歷史上的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後,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防止黃袍加身在其它將軍身上重演,於是,就把朝中手握兵權的大將宴請到一起喝酒,在酒過三巡之後,對大將們威脅利誘,曉以利害,逼迫他們交出兵權,並給他們優厚待遇,讓他們各自回家頤享天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相較於歷史上有些皇帝,在建國後就屠戮開國功臣來說是相對溫和的,其目的就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加強中央集權。後來,趙匡胤開始大量起用新人和文人,治理國家和統治軍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軍隊畢竟是用來保家衛國的,將領必定要有領兵打仗的本領才行,這樣國家才能永固,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後來就導致了北宋在外敵入侵時,國無可用之人,以至於節節敗退。這也是歷史的教訓,國難思良將啊!

  • 6 # 煮豆青年

    杯酒釋兵權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也就是宋朝剛建立不久時發生的。在出徵路上被屬下“黃袍加身”而謀反成為宋太祖的趙匡胤,為避免其他人效仿他以兵權謀皇權,便通過酒宴,在觥籌交錯間,要求上層將領上交軍權的事件。其本質在於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與削弱兵權的作用。 謝謝觀看

  • 7 # 豫鄲漂泊人

    發生在宋朝趙匡胤年代,宋朝皇帝建國以擔心與自己一起起義的大將像當初自己一樣推翻唐朝一樣,所以就來的杯酒釋兵權,讓大將們自己選擇,所以很多將軍就解甲歸田了,當然朝庭也沒虧待他們,給了很多撫卹金

  • 8 # 神盾66329789909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鞏固政治,一統天下穩固而使用的方式。發生在宋朝初期。為了國計民生,擺了一道鴻門宴從而罷免了驕橫權臣的掌兵之權。

  • 9 # jack19680630

    五代十國,軍閥混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皆因武將手握強兵自重所致。行武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深知此害。宋初立國後便著手削藩,於君臣兄弟的歡宴時迫使諸將交出兵權,後者謂之為“杯酒釋兵權”。從此,也開啟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

  • 10 # 大力士掌櫃

    我有靠譜回答。

    事情起因

    事情經過

    國策已定

    此事之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均被解除職務,趙普幫著趙匡胤給大宋訂立了一個國策,這個國策也決定了之後岳飛等人的命運。這個國策就叫做“富國不強兵”,次國策也成了宋朝在軍事上積弱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抵押車被偷偷開走後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