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召木隨談

    故宮在招募新員工時,規定報名者需要有名牌大學碩士以上的學歷,最終報名的4萬人只有1.7萬人參加了考試;華為招聘的8位2019屆博士生年薪最低89.6萬元,最高201萬元。

    近些年,“學歷更重要,還是能力更重要”的爭論經常出現。自高校擴招以來,嚴峻的就業形勢逐年加劇,一些名企偏好名校畢業生、看重學歷,導致名校和非名校之間的話語衝突徹底撕裂,也進一步促使公眾追問“學歷和能力哪一個更重要”。

    整體來看,現有的爭論大多都是將學歷和能力簡單對立,但實際上兩者的關係要複雜得多。

    從概念和內涵的角度出發,學歷和能力誰更重要是難以衡量的。學歷的含義在我們的思維意識中很清楚:是專科還是本科,是碩士還是博士,是名校還是非名校。然而,談到能力,往往都是空洞的、模糊的、概括性的話語,很難給它下一個具體、清晰的定義,它既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也包括工作需要的各種能力(領導、組織、溝通、交往的能力、技術和本領等),還可以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目前來看,學校教育和企業崗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並不一樣,學校教育在本科階段對學生的考核偏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研究生階段偏重理論思考、科研創新、論文寫作能力;而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又超出了學校教育的範圍,導致校企之間存在一定的斷裂,沒法無縫對接。

    學歷和能力之所以矛盾對立,根本原因在於招聘階段企業對非名校畢業生的“歧視”

    工作崗位的資源是稀缺的,真正適合的、優秀的人才並非遍地都是。因此,企業在選擇員工時是要付出代價的,包括時間和經濟成本。

    在高等教育入學率越來越高、畢業生越來越多、個人求職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很難依靠面試這一簡單的環節鎖定合適的人選,因此就需要設定一定的選擇標準。設定標準的目的本就是要區別對待,為了高效率地獲得人才,企業只能縮小範圍,從整個群體考慮,將物件聚焦在名校,畢竟,優秀群體出現優秀個人的機率更大。

    從一些名企招聘的具體崗位來看,對應屆生開出百萬元年薪的工作崗位,一般都是自然科學範圍內高精尖、科技前沿的工作,這類人才當然需要從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的層次考慮。不得不承認,非名校也會有科研能力強的學生,但是,重點高校的資源條件、科研實力是普通院校無法相比的,名企青睞名校,不過是為了達成崗位與個人的高效匹配,節約成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企業的這種“歧視”代表著一種經濟性、工具化的過濾程式。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既然法律沒有任何規定,僅從道德上去苛求企業別“只看學歷不看能力”,並無現實意義。

    一般而言,我們對現象的認識、歸納和總結都是不完整的,而是基於一定的規律,有選擇性地為自己的論點作出“證成性”辯護。比如,有些文章透過總結一些大企業的Quattroporte和經理人的畢業學校和學歷,以得出學歷的重要性,殊不知,這種小樣本統計的前提就已圈定在名企和高管階層;還有很多學歷不高也能透過個人努力和勤奮而發家致富的案例,在中小微企業、草根創業領域中出現得更多。

    換言之,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受到個人、企業、崗位、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現實是,不同人才所具有的學歷和能力,既可以結合,也可以彼此割裂,並不只是“學歷低能力高”“學歷高能力低”這兩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情況,還有“學歷低能力低”“學歷高能力高”“學歷一般能力一般”等,在大學畢業生“過盛”的時代,最後一種型別的人恐怕佔據人才市場更大的部分。

    弔詭的是,儘管有些話語的爭論最終會落到“能力更重要”上,但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的行為已經作出了相反的選擇。每年高考期間,我們對父母送考、全社會為高考開啟便利通道早已習以為常,還有“考研熱”逐年升溫,已經就業的人也會辭職加入考研大軍……凡此種種,恰似說明這是個“學歷更重要”的社會。

    歸根結底,學歷是顯性的,能力是隱性的。有些能力需要在工作中透過時間來自我發現和歷練;有些能力則是天生的,根本沒有辦法彌補。但是,透過主觀努力、刻苦學習來提高學歷則是可以實現的。必要時,學歷甚至可以掩蓋某些能力的欠缺。錢鍾書先生曾在《圍城》一書中打過的比方或許有些誇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

    如果拿現在人與過去的人相比,學歷是高了,學歷高對於能力的提升是好事,只不過現在人大多數人因為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家長的寵愛,導致他們不能好好利用自己的學歷。所以現在的人缺少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加上自己的學歷,學以致用就會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

  • 2 # 成然101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是211大學校長,他對年輕人的綜合能力評價是: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過去的本科生,現在的大專生相當於過去的中學生,現在,中專生相當於過去的初中生。不知道各位有何見解?

  • 3 # 夢幻君1314

    推論理論老一輩不能與之所謂概念辯論。但實際創造解決問題能力確實不行,因為環境位置地理人文按書本做科技創業也好,管理也好大部分人都會失敗。

  • 4 # 礦主佐恩

    能力高低,不是學歷決定的。

    學歷高,在學習技能時有優勢,這個優勢必須配合肯努力、肯鑽研和下苦工夫,才會有用。

  • 5 # 湘江評議

    實話實說,現在的大學生還比不上五六十年代老高生的水平(本人不是那個年代的學生),更別說那些野雞大學畢業生了。

    現在愛好詩詞對聯的作者很多,能不能出現李白杜甫等人物還很難說,書法也是在模仿古人自成體系的很少,中國建築歷來鬼斧神工能建造出古代風格的能工巧匠也很少,中國的原子彈也是六十年代爆炸的,所以說現在的大學生創歷史新高,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力強。

    現在高科技發展很快,也只是小部分高學歷的人做出的貢獻。

    學無止境,高學歷的人才要學的東西還多得很,特別是那些花錢買的留學生更加要努力喲!

  • 6 # 聚焦職教

    每個人的能力水平都不相同,老一輩的人可能經驗更豐富一些,年輕人可能學習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更強一些。

    學歷不能代表全部,但是能獲得高學歷,也必定是付出了努力。

  • 7 # 鄉村大娘

    年輕一代人和老一輩人做比較,這現在年輕人是比老一輩子的人變得聰明瞭,可是越變越缺少了老一輩的拼搏精神,缺少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見到困難不是迎難而上而是知難而退了。

    今天的年輕人在某些方面的確是超過老一輩人,比如在網際網路方面,老年人就不能相提並論,接受這新鮮東西,老一輩的能力不夠啊!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人,接受的知識點不一樣,是沒有辦法做比較的。在詩詞歌賦對聯答對方面,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不如老一輩人。

    推陳出新,一輩新人換舊人不管那個年代的人,只要是有拼搏精神,就會提高能力,再有能力的人,懶惰成性不去發揮,那能力也不會呈現光彩。

    能力是和毅力成正比的,有能力的有毅力,才能把能力展現出來,老一輩人有毅力有頑強拼搏精神,有不到黃河不死心決心,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今天的年輕人不是能力差,而是長在蜜罐裡了,只想享受不想拼搏了,有能力也發揮不出來了吧!

  • 8 # 河北金智鵬遠教育諮詢

    學歷高,不代表能力高。首先要知道學歷在生存中起到什麼作用,能力在生存中起到什麼作用,學歷和能力在成就中起到的先後作用。學歷是生存中職業知識,能力是學習職業知識的動力,是社會生存中基礎能力,所以能力在前。每個人進入社會之前,家庭與學校必須培養適應社會各種能力,並且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得到想要的學歷,這就是能力與學歷的區別。

  • 9 # 石丁

    現 現在的青年人 學歷比老一輩高 能力也比老一輩高 就拿掙錢來說吧 在解放以前 要想當資本家 和當地主 這幾代人的努力 現在就不同了 一代人就可以 當資本家 能掙很多的錢 能轉到過去 幾代人的努力 賺的錢還多 我就打這一個比方 來證明這一點

  • 10 # 殘月逐風

    不見得,現在的高學歷很大部分原因國家擴招的結果。實際上很多人遠沒有以前的老一輩人學歷水平高,如果不是國家大力發展教育,現在的很多二本院校、專科學校根本就辦不下去,早就被社會所淘汰了。

    以前的老一輩人,那都是一級一級往上考,考不過的就留級重讀,每一個能讀出來的大學生那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本領,社會認可度高,社會上眾多的就業崗位虛位以待。

    現在,大學大規模擴招,年年增加招生人數,每年幾百萬的畢業生,一年的大學畢業生就相當於老一輩幾年的畢業人數。現在的大學裡面,很多學生都是混日子,在學校裡面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每天就是打遊戲、睡大覺,期末考試就靠老師劃重點,畢業能混個文憑就算成功過關。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本事的人創造價值,靠混日子畢業的學生能有幾分真本事,所以每年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所以,現在的青年學歷從人口比例上是比老一輩人要多,但是真要論能力那就不見得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遠“不返場”的王者面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