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 ,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徵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樓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係後增建。
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
豫園的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綺藻堂。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簷下有100個不同字型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位於得月樓北。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闢,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餘,但十分精緻,亭臺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佈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亦稱 "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兩塊貼金匾額。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九龍池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古戲臺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臺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積玉水廊、積玉峰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
會景樓、九獅軒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臺,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 ,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徵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樓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係後增建。
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
豫園的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綺藻堂。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簷下有100個不同字型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位於得月樓北。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闢,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餘,但十分精緻,亭臺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佈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亦稱 "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兩塊貼金匾額。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九龍池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古戲臺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臺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積玉水廊、積玉峰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
會景樓、九獅軒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臺,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