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彭國放

    今天上班路上看見一狗在大街隨地大小便,也沒看到狗的主人,心裡莫名的憂傷起來,我並不討厭它隨地大小便,只是好好的一個生命,就這樣浪費了。“狗不教主之過”,我們不能去責怪一個生命的過錯,而更應該去反省創造或者養育這個生命的主體,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因為他們在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之前,就決定去創造或養育一個生命,這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所以在決定去創造或者養育一個生命之前,我們必須清楚五個條件,準確一點應該是生命五個基本要素,這五個要素決定著這個生命的完整度,通俗一點就是“生命的重量”。確定這五個要素之後,再做決定也不遲!這就要感謝“犬道文化”唐偉敏,他列出了《一條狗的使命》的五世,我也是在他的這個五世基礎上,才有了這篇文章的思路。那我們來簡單說說這部電影裡到底講了哪五世!一條狗的使命電影一開始,主角貝利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我們都沒看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品種,便匆匆忙忙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就是第一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在完全不具備養狗知識的情況下,就決定去養育一條夠,或只是自己想養一條狗,或看到別人養了,自己也跟著養,更或者只是因為自己感覺孤單,想找一個生命來陪伴自己,不管什麼原因,動機都是非常單純的。任何單純的動機都是對目標的不明確。通俗一點就是無知。這裡第一個要素就出來了:。引用“犬道文化” 的原文:“有人陪伴,有人餵養,有健康免疫,有正式登記管理,白天有大院子大草地自由奔跑,有人陪著互動,晚上有溫室安睡,能活到終老死去。對於狗來說,真正的幸福是一半為適應人而活著,一半為釋放它自己的天性而活著,最重要的是,能正常的活到老死。這才是真正人、狗、社會平衡共處的生活最佳狀態。”我們必須要根據狗狗的天性去培養,而不能只顧著自己的私念,忽略它的天性,強行用自己的意念去扭曲生命的成長,天性是要被釋放的,而不是它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就是第二世,所以第二要素是:“作者本人沒養狗,所以在養狗方面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擅長把一個道理用邏輯關係分析明白,所以不要在意我過多的引用”不管從什麼角度,我們都不能忽略“任何生命都是有價值的”這個基本的認識,“存在即合理”就是告訴我們萬物都是有價值的,而一個生命如果能意識到自身的價值,那麼在這個社會或者說大自然,就有他存在的意義,他才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也才會明白自己應該在這個位置上怎樣貢獻自身的價值。存在感就是這麼產生的。如果我們專門借用狗的社會職能的崇高價值,讓狗承受這些我們不想承受地磨難,就是自私的,為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那這樣,我們根本談不上對狗的愛和尊重。通俗一點就是不懂愛和尊重,所以也不配得到愛和尊重。這一世很重要,講的就是“生命的價值”,而生命的價值就是情感面的面積,這個面積大小決定了一個生命獲得愛和索取愛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觀。用物理學的語言就是磁場,也就是所謂的“能量獲取的能力”。《易經》通篇講這麼多,講的就是能量獲取的磁場。價值觀是所有“觀”的基礎,然後你把它放到不同的層面上,就產生不同的能量場。這裡不細說,以後我會抽空詳細的講講這個價值觀的取向。我只告訴你,當你把你的價值觀放在“人與宇宙”的層面,能量獲取能力最大。第三要素:“真正讓我對導演敬佩的就是這個橋段,貝利轉世為一隻威爾士柯基犬,一生看似被主人奉為愛物過得一生安平,但實質上,導演在最後的鏡頭中讓它孤獨地坐在鏡頭前瞬間跨越到老態,最後再幽幽閉眼死去,如果我沒有前面十五年的從業經歷,我永遠也看不到我今天看到的憂傷。”我也看到了唐偉敏說的憂傷,不過我的是今早那隻隨地大小便的狗帶給我的憂傷,開篇裡說的那種憂傷。憂傷:是人類七情六慾中的一種,是被動消極的情緒,憂傷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一種不快樂、不高興的表現。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缺愛及愛飽和後遺症”。同時,情緒是一種能量轉換的表現,而能量是可以透過任何介質進行傳播的。第三要素說了能量的獲取能力,有了能量,就應該有一套能量的管理系統,而這一世講的就是能量的管理。能量是有釋放和汲取的屬性,而我們都知道能量是有一個“守恆定律”的。不管是缺失還是飽和,都會打破這個“守恆定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會造成什麼後果呢?釋放和汲取的功能失常。過分得到愛,付出愛的能力就弱;過分缺失愛,索取愛的能力就差。(愛也是能量轉換的一種表現,說愛比較通俗)不管哪種情況,都會造成“愛”的能力缺失。再說下去就越燒腦了,反正知道這一世講的就是“能量的管理”,也就是我們說的自我管理,在情緒層面,就是“情商”;在智力層面就是“智商”,還有“財商”什麼的,歸根結底,就是“自我管理”。唐偉敏:“它的主人卻因它而找到了一生的陪伴和心理歸屬,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不公平。”這還能說明什麼,它的主人自私唄,只顧著自己心理的平衡,不要覺得自己付出愛有多偉大,說不定你付出的愛已經一點一點把對方推向痛苦的邊緣。所以第四要素就是:“不得不佩服導演拐了一個如此大的彎,在批判了人類常常面對動物時,只顧自我情感表達,而不顧對方天性存在必要性的普遍謬愛倫理。最後在主人翁幾十年單身再次與所愛之人終成眷屬的劇情結尾,也折射了人類之間的愛就是一個相互獨立又相互為伴的陪伴過程。”當所在的衝突和矛盾平和下來之後,就是平靜,平靜不是靜止,是有頻率的波動,不快也不慢,這也是最好的一種狀態。把視角提升到“生命與生命”的層面,任何一種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互補,你缺的正是我有的,而我缺的也是你有的,互相交換,獲得平衡,生命乃至到宇宙的律動,都是這種相互交替,上下疊生,一正一反,一陰一陽,陽中有陰,陰中又有陽。愛不是一方的佔有,也不是純粹的放手,是佔有也要放手。養狗亦如此,狗不是用來寵的玩物,也不是純粹用來工作的工具,更不是你可以隨意拋棄的舊物,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一個社會共存成員,是一個生活伴侶,是一個心靈相互獨立又相惜的事實存在。最後一世,倒是真的很符合我的預期,只能說導演功力足夠啊。就故事劇情而言,用一種演繹推理的方式,給觀眾傳達了一個“生命的意義”的主題,頗有教育意義。最後一個要素:那這裡就不用太多篇幅去說明了,理智的人,估計也都知道我會怎麼寫。就是把這五個要素連線起來,連起來之後呢?那這就是創造和養育一個生命的基本歷程,有了這個基礎,你再去決定才是最理智。我就不總結了,留給親們慢慢思考。那假如把這狗換成人呢?“你喜歡養狗嗎?”“像單身狗這種!”“像作者這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誠品書店給你帶來了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