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攝天下UP
-
2 # 淡泊微言
可能更多的還是考慮到小孩的將來出路問題吧?因為城市越大,就業的路子多幾條,待遇相應比二、三線城市高一些。同時可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生活也更便利些。
-
3 # 坦蕩的鋼琴Ha
這就是人的虛榮心在作祟,寧做鳳尾不做雞頭,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城裡人,骨子裡瞧不起農村人。讓他們在城裡吃土去吧,農民的土得用來種莊稼。
-
4 # 永明鳳田63358314183
這恐怕是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或者子女(獨生子女)在一線城市,退休後沒有去處,只能打腫臉板充胖子,實在是沒有辦法啊!就我而言,就是能拿到一萬元(何況只有6000元),也不會到一線城市或其他大中城市常住,人多車多,車水馬龍,擁擠不堪,空氣質量也不佳,至少比我們這山青水秀的小縣城差遠了。總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必強求,自己喜歡就行。
-
5 # GanPanDeng
理所當然。
誰不向往好的城市?一線城市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去處。但在一線城市消費高,工資不多的又不想離去,過著清貧的日子享受著優厚的資源老有福了。
並不是說像富豪那樣揮金如土,吃山珍海味才能在一線生存?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吃土豆並不是窮,一方面消費低,另一方面保健,粗糧搭配吃,何樂而不為?窮人活的壽命有的比富豪長,什麼道理?自己體會去。
-
6 # 十梅庵人SH
一線城市的優勢,是沒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體會不到的。
一線城市,經濟繁榮,服務到位,只要有錢可得各種享受。
要說為什麼人人都想融入一線城市,首先是各方面的方便,無論是出行,採購,只要你想要的東西都可以買到。其次是工作、退休、養老待遇優厚,要高於其他地方。再次就是就業機會,掙錢門路多。
還有人因為生活在一線城市,有一種天然的自豪感,特別是對於新進人員,無論是在家鄉人面前或是在同學朋友面前總覺得有面子。
在一線城市,如果每月收入4、5千元,也屬中下水平,過普通生活也不至於吃土,不要忘了,人是有上進心的,一個人的收入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這個水平上。
外來人員住一線城市最大的願望恐怕是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這個有點難度。一線城市的房價,都是天價,要遠遠高於其他城市。月收入4、5千元想買房恐怕真得吃土了。
-
7 # 輝煌只在一瞬間
因為一線城市肯定有別的城市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既然選擇了在一線城市打拼,肯定也是站穩了腳跟,雖然日子清貧點,但是為了孩子們有個美好的前途,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堅持。自己這一代受苦,將來孩子就有可能飛黃騰達。
-
8 # 胡成劍1
一線城市視野開闊,各項公共設施,發展理念都比二三線城市好。生活在一線城市雖生活質量低點,但人的發展空間大。
-
9 # 等到葡萄熟了時
一線城市生活方便是最大的亮點,人生就是在生活中度過的,吃穿住行是首位,還有玩樂,這些都是小城市比不上的,這就是留在一線城市的理由。
-
10 # 沙洲駱駝
你說的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去北京旅遊期間,看到城中心地區離天安門,咫尺之近的大柵欄社群。保留的北京老舊衚衕四合院,居住的北京市民。居住質量和環境,還有生活水平都不高。卻仍然幸福快樂延續著生活,電視劇貧嘴張大民,就是真實的寫照。
他們的腳下是京城黃金地段,房屋如果拆遷徵用,就會一夜暴富身家百萬。但是國家和北京市,正在致力保留歷史文化傳統,保留原汁原味兒的北京老街區。就像南鑼鼓巷和大柵欄社群,和天安門地安門一樣重要。
這些身家百萬的居民們,都幸福滿足的生活著。從事著城市的基層的工作,有的是保潔保安,或是服務景點交通的志願者。但是都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為城市默默的奉獻和生活。
生活在現代大都市,兩千萬人口的上海,或新興的沿海特區深圳城市。也存在著老街弄石庫房,這裡的居民同樣愜意的生活著,這就是高尚的品德,和淳樸的家鄉情懷。
回覆列表
反正每年都會有這種嘲諷北上廣深漂乃至省會漂的,行文邏輯一般是:
一,“他們在一線城市賊苦”;
二,“他們還賊窮”;
三,“他們家裡可好了,歲月安穩滴”。
我每次看到這種文章就會想:這是...非一線城市宣傳部門的固定KPI考核?
城市化要是真這麼弱雞,各省份何苦拼了老命打造區域中心型城市?
首先,一線城市是區域內的資源集中點。
例如北京,整個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心中的耶路撒冷。
再有錢的山西煤老闆,要是北京沒有房,那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萎靡。
一,一線城市基本都是區域內的交通樞紐,物資集散成本低是物理上的先決條件;
二,持續湧入的青壯年勞動力可以一方面保證一線城市的勞動生產率,一方面維持人力資源價格的相對穩定,因為不稀缺;
三,持續湧入的投資可以為一線城市提供更多產業升級與擴充套件的啟動資金。一線城市的企業總體試錯機會更豐富,容錯率更大;
四,大量寬鬆的試行政策,可以給一線城市產業更自由的市場準入許可。
當年形容東北黑土地的一句話:插根筷子能發芽。
一線城市就是把區域內的資源集中起來,別的地方相對貧瘠,一線城市相對肥沃,進而成為各種產業的成本窪地。
深圳當年為什麼能起來?因為離香港就一條河,相同的人力成本下,產業轉移成本更低。
成都為什麼當年沒起來?因為三線建設的歷史定位,都是重工業,外向型輕加工極少;加上又在盆地裡,產業基礎和遷移成本都很差。
後來怎麼起來了?政府及全民支付了這個成本:遷移重工,搞大基建,搞招商引資。
這裡面的前置建設與聯合投資,實際上就是用一筆大錢把高門檻挖成低門檻,硬挖出一個成本窪地。。
和一汽配套的工廠為什麼要來?因為一汽被成都搞來了,你不來,你和一汽的對接成本就高;
一汽為什麼來?因為廠子建好了、路修好了、具有一定擔保性質的政府投資也到位了。
甚至工人都幫你組織好了,跟當年鄭州地方政府幫富士康招人一樣。
各種先天后天的資源集中,實際上就是為產業提前支付了大量成本,自然能形成一線城市的產業繁榮。
然後就開始形成豐富的就業。
不僅是老產業能招更多的人,還能形成新的就業崗位。
一種是老產業的擴張,例如萬惡的房地產,和樸實無華但吸納大量低技能勞動力的傳統服務業,開個小飯館之類的;
一種是現有產業的分化。因為基數變大,小眾需求的絕對數量也能支撐起單獨的業態。小城市裡雜貨店,到大城市裡就可能分化出釣具專門店、大學生小家電專門店、膠佬專門店;
最後一種是產業融合產生的新形態崗位,也就是所謂“高階服務業與高階製造業的融合”。
快遞的和敲程式碼的一合計,智慧化物流有了;賣保健品的和賣手環的一合計,新型養生詐騙有了。
不僅僅是就業總量變多,更重要的是“豐富”,形成多層次多類別的就業結構,區域交易總量可以有複合式的增長。
這裡回到問題本身。
漂在一線城市,苦麼?
廢話當然苦。
窮麼?
這就未必了。
起碼對於大量農村鄉鎮勞動力而言,進城仍然是收益最大的。他們的工資比老家更高,他們並不參與市民階層的消費,因此他們有更多的工資剩餘。
他們多數並不指望在一線城市裡紮根,成本太高;他們寧願在自己四五十歲的當口殺回老家,開個小店。
這就是階層上移,從單純的出賣勞動力上移到自僱及小規模僱傭他人。
至於二三線城市小學生、市民等小有產者家庭,進一線城市也依然是中高收益的(除進體制外)。
很多崗位只有一線城市有,錢也比老家給得多。他們現在的抱怨,其實還是因為:
一,他們不想回去,想留下,抱怨的是極高的“一線城市身份成本”,如買房和戶口;
二,他們不願像農村鄉鎮勞動力那樣壓縮自己的消費需求。雖然已經住得不咋地,但要他們住月租800元的平房棚屋,還是有些勉強。
因此儘管收益已經不能和二十年相提並論,但大家還是在湧向一線城市,湧向資源集中的膏腴之地,從邊緣的麵包屑開始撿起。
其實還有個隱藏的反問:
非一線城市就真的不累、不窮、不難受麼?
不累或許能理直氣壯點,產業少節奏自然慢。但不窮呢?沒有資源集中紅利,整體剩餘能有多少?
總不能一舉一線的例子就是苦逼外來打工人,一舉老家的例子就是體制內和搞工程的吧?月薪1500元,你在十八線有房有車也很難積累呀。
全華人均月工資性收入也就1600多元,基本可以視作非一線非省會的普遍水平。
還有不難受。
一線城市的社會治理能力相對是高的,有龐大的社會糾紛量和流動性來倒逼。
你老家的人情社會,中縣幹部式的家族結構。萬一你和體制打交道甚至起衝突,你有信心能像一線城市那樣基本靠流程解決麼?
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