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透江湖
-
2 # 伊馨憐
很簡單,因為在公元1635年的時候,蒙古帝國(內蒙古)被清太宗皇太極擊敗滅亡,蒙古已經和大清合併到一起了,
-
3 # 劍閣縣青氏牛的養殖場
針對蒙古,朱元璋研究了半輩子,大概是馬牛和中原互換,並分封七王在長城外各帶兵八萬以下,武裝監視,並默許伺機蠶食蒙古擠壓斿牧。朱棣壞了這好制度,搞老掉牙以夷制夷,問題是草原遼闊,常常鞭長莫及,隔十年二十年草原,遼東出個奸詐,肯幹的酋長,便哄騙兼併其他部落奔中原以搶做創收了
-
4 # 論史
這個提問存在著很大的瑕疵。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事實上,自從洪武年開始,蒙古一直在和明朝對抗,在明朝末年也同樣如此,根本就沒例外,什麼叫“反而不襲擾了”,蒙古人表示:我就從來沒缺席過。
至於明朝末年該從什麼時間算起,那也沒有固定標準,一般來說見仁見智,有一種說法是一個朝代滅亡前50年就算末年,這麼一算,明朝到末年的時間點應該就是1594年。但就我個人看法來說,我是把1618年努爾哈赤反明做為明末的起始點,可以說就是因為後金暴起於遼東,點燃了明朝的社會危機,“天下嗷嗷,皆以加賦之故;然賦加於何年?皆以東夷發難也”。
事實上,我估計的還算保守,大致在萬曆四十年前後,明朝的敗相已經很明顯了。而就在明朝末年,蒙古入犯明境的情況非常嚴重,沒有減退的極限,更沒有什麼“不襲擾”的情況。這些記錄史料一翻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是左翼蒙古的犯邊。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努爾哈赤攻陷撫順。蒙古就開始勾結努爾哈赤威脅明邊脅賞了,想趁明朝東西不能兼顧,勒索一把,“奴爾哈赤始據城,引西虜煖兔、宰賽等各屯遼河脅我賞,構虎墩兔憨入犯,構東虜炒花屯鎮靜堡外”,努爾哈赤一攻明邊,左翼蒙古察哈爾部和內喀爾喀五部那幫蒙古首領就開始不消停了。
眼瞅著形勢愈演愈烈,左翼蒙古各部乾脆在當年四月底駐紮在遼河西岸待機而動,“時宰賽、火煖兔諸虜集遼河西岸,虎墩兔憨亦屯鎮靜塞外,東西煽動”。果然,閏四月,“建虜同西虜二萬騎入瀋陽邊政堡”。
而在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努爾哈赤攻克明開原城。次日,“西虜三萬騎攻鎮西堡”,這次攻擊極有可能是內喀爾喀五部首領宰賽發起的。七月初三,“西虜自石門堡攻鮑家岡墩臺”。七月初八,內喀爾喀部炒花攻陷十方寺堡(《國榷》載攻克十方寺堡的是後金軍,但從明兵部尚書王在晉所寫的《三朝遼事實錄》上看就是炒花乾的,很可能是《國榷》誤記)。
而左翼蒙古勢力對明邊造成破壞最大的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明朝為了穩定邊境局勢,也為了增加對抗後金的砝碼,一再給林丹汗鉅額撫賞,但是這貨實在是個欺軟怕硬的主,對抗後金極其無力,打擊勒索盟友倒是樂此不疲,很顯然把明朝當成了提款機,一有機會就南下勒索搶劫。
這貨早在萬曆四十七年,趁明朝薩爾滸戰敗之機就遣使挾賞,“杜松、劉綎、馬林三路出建州,全軍覆沒。虎墩兔乘機從佛延寺小盤嶺至虎頭關正北臺,駐營距邊十五里,遣使挾賞”。在天啟七年,迫於後金的壓力西遷宣、大邊外,佔有了原來右翼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喀喇沁等部的領地後,對明朝的要挾更是有增無減。
在崇禎三年,已巳之變時趁火打劫,來到宣府脅賞,明廷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只得給銀18萬兩。崇禎五年七月,入犯張家口。崇禎六年五月,林丹汗率騎兵5萬進犯延綏、靈州,“連營數十里,殺戮甚慘”。當年七月,察哈爾一千餘騎兵進犯延綏、靖邊,被明軍擊退後,又犯寧夏。崇禎七年,儘管察哈爾部被皇太極的滿蒙聯軍打的七零八落,但還是在全時段進犯明邊,可以說在清朝吞併察哈爾部之前,察哈爾犯邊就沒停止過。
再來看右翼蒙古。根據很多人的說法,就是明朝透過俺答封貢之後,就沒有和蒙古發生衝突了,這就非常沒有常識,要注意“俺答封貢”只和右翼蒙古有關,只是爭取了西三邊相對和平的局面,而左翼蒙古一點好處都沒撈到,犯邊依舊。不然李成梁在隆慶和議之後,屢出搗巢,難不成殺的是外星人嗎?
就是右翼蒙古在俺答死後也開始不消停,第一代順義王俺答其在右翼蒙古諸部裡威望很高,正是靠他的威望才能統合右翼諸部。在明廷與其議和成功、實現封貢之後,確實獲得了長時間的和平。但是在其死後,草原分封制的弊端開始暴露,二代、三代順義王的實力和統治能力下降,因缺乏強有力的領袖,右翼蒙古部落內部開始各行其是,三代順義王卜失兔“所制止山、大十二鎮外十二部。其部長五路、素囊及兀慎臺吉等,兵力皆與順義埒”。這位順義王連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更不要說維持與明朝的和平協議,阻止右翼其他部落犯邊了。儘管明朝做了補救措施,“各予升賞如例”,但是想維持俺答封貢後初時局面那是不可能了,於是右翼蒙古在明末的時候也是犯邊不斷。
泰昌元年十一月,陝西延綏,“頃有虜六七萬奄抵郡城,攻圍五日夜,危險一間耳”。天啟二年,河套鄂爾多斯部,趁西北明軍大量調去東北對抗後金,入犯西北諸郡縣。
《全邊略記·卷四》:二年九月,套虜覘調遼之虛也,犯合水、環縣、慶陽、固原,而圍延安城者凡三日。杜文煥堵之,解去。先是八月,夜馳施膚、甘泉、延安諸縣,焚掠多矣。
還有天啟年間右翼蒙古進犯河套的記錄,大家可以自己看。
所以明朝末年蒙古不襲擾,完全是偽命題,人家仍是濤聲依舊。只是在萬曆四十六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反明後,這雷爆的太猛,把明朝軍事重點吸引了過去,反而蒙古擾邊變成了小打小鬧。
畢竟後金給明朝造成的軍事損失完全是大出血性質的,僅僅撫清之戰、薩爾滸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僅這四場戰役,明朝就折損了30萬左右的軍隊。尤其是薩爾滸戰役,被稱為“三路覆軍殺將,千古無此敗衄”。自土木堡之後,還沒有一個蒙古部落給明朝的軍力造成了這麼巨大的損失。而且和蒙古劫掠而不佔地的戰爭模式不同,對擴大地盤有著強烈的慾望。所以成為了明朝的重點關注物件。以往的蒙古之患,反而不值得一提了。包括現在的歷史愛好者讀明代歷史時,萬曆四十六年後,重點關注的是明金戰爭,蒙古一直犯邊的現象很容易被忽視。“伏見逆奴稔禍,建國僭號,攻陷開原,將士覆沒,遼陽、廣寧岌岌不保,關內人心惶惶靡措。此其勢非昔年之俺答,實宋朝之兀朮、完顏亮也”。
而清廷在1635年之後,基本完成了對漠南蒙古諸部的征服和統治,外藩蒙古各王公的部隊被編入清軍序列,參加對明戰爭,這就是後話了。事實上早在崇禎三年已巳之變的時候,柳州喀喇沁、扎魯特、科爾沁等部蒙古兵加入了攻明序列。
所以,蒙古從明初到明末一直在襲擾明境,而被清廷征服後,其原有的軍事力量為清軍所用,攻打明朝。
引用文獻:《明經世文編》、《全邊略記》、《皇朝藩部要略》、《國榷》、《明史》、《明史紀事本末》、《三朝遼事實錄》、《倖存錄》
回覆列表
長期襲擾明朝的蒙古軍隊。
給錢的時候蒙古不襲擾明朝的。甚至還能配合太監演戲。給錢少了就出事了。
《庚戌之變》跟《土木堡之變》,都是因為錢的問題。
庚戌之變,俺答汗圍住北京怎麼說的?予我幣,通我貢,既解圍,不者歲一虔尓郭!(給錢,上貢,解圍,不交歲幣一年圍你一回!)最後只能給錢。給了錢就安寧了。
可以參考1570年,俺答汗封貢。
土木堡之變。因為王振按2000人給的歲幣。結果也先不滿意。才有的土木堡之變。
明朝不光有歲幣。(明朝叫貢賞)還有市賞。跟贖金。(也先帶著英宗朱祁鎮叫門,最後楊善帶兩位皇后都傾家蕩產的重金,贖回的英宗。)
市賞。
簡單的來說過來一個小兵帶羊,高價收購。
明穆宗朱載重時期的兵部尚書方逢時曾明確說“和親辱也,賂遺恥也。今曰貢,則非和親矣;曰市,則非賂遺矣”。
也就是說,和親、賠款都是恥辱,但是我們改稱是進貢、互市就不覺得恥辱了。
為什麼明朝末年反而不襲擾了?
1628年五月開始,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不斷襲擾明朝邊境,在索賞不得的情況下,殺掠明朝軍民數萬,重鎮大同差點陷落。此時,崇禎帝已經被遼東戰局以及國內局勢搞得焦頭爛額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啟用了五朝元老,已經八十三歲的王象乾,“總督宣、大、山西軍務”。
在與崇禎帝進行了一番密談,王象乾又奉旨與袁崇煥商議。王象乾到任後,派官員到殺虎堡與林丹汗談判,最後達成協定,“定賞八萬一千而還“。可是到了第二年秋天,皇太極突入關內,直抵北京城下。新任兵部尚書梁廷棟擔心林丹汗趁機入侵,“合諸部馬價七十餘萬,象乾議益八萬,共八十萬”,“以終款事”。
正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林丹汗拿了明朝的八十八萬兩白銀後,仍不滿意,他得知皇太極入關的訊息後,就率領十萬騎兵來到宣府脅賞。明朝官方沒有辦法,蒐羅了十八萬兩,“賞賜”給了林丹汗。至此,林丹汗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從明朝那裡搞了一百多萬兩白銀。當然,按照明朝官方的說法,都是賞。
而蒙古收了錢,也不是不管的,最開始還是管的,我們看看文獻記載。但是努爾哈赤一次次跟科爾沁和親。可以說是一家人。
滿洲本就包括了,蒙古,漢,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