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奉木
-
2 # 白貓梧桐
這一行為是在漢朝後才逐漸變得頻繁的。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太子登基後,外戚權力過大,混亂朝綱。尤其太子年幼,就更容易導致權力集中在太后手中。
為了對抗大臣,太后最穩妥的做法就是尋求孃家人的幫助。但是這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所以時常會殺死太子生母,特別是當她地位不高的時候。如果是皇后,通常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
3 # 盜帥夜留香YE
有兒即位當殺其母
這一點確實存在於歷代的王朝之中。
最典型的就是鉤弋夫人。
漢武帝晚年喪子,原本立好的太子沒有了,便想要立寵妃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
要知道,鉤弋夫人美貌絕倫,深得漢武帝寵愛。
但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老來得子,漢武帝要死的時候,劉弗陵還沒有滿十歲。
如果不除鉤弋夫人,勢必會造成鉤弋夫人垂簾聽政,劉弗陵大權旁落。
因此漢武帝狠心殺了鉤弋夫人。
不過我個人感覺,這只是個別現象,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政權,並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就好比朱厚照即位的時候,張皇后活得好好的。同治帝即位時,慈禧也沒死。
如果有兒當太子必殺母的話,那太后這個稱呼在中國歷史上也就不復存在了。
-
4 # 鳳城不肖生
百家講壇袁騰飛老師講過:古代封建王朝滅亡的幾個基本原因:外戚、女寵、閹宦、強番、悍夷!
像什麼王莽、楊堅都是外戚篡權奪位的典型!立太子殺母妃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患於未然,將外戚作亂的可能降到最低!雖然有些殘忍,但是未雨綢繆總是好的!
此舉首創於漢武帝,漢族王朝立太子殺母妃的例子:漢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的同時,誅殺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還將自己其它兒女的生母都統統殺掉了!
後來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族延用這一制度,當時北魏王朝的妃子都不願意生兒子,生怕母以子貴變成母以子死!!!
雖然立子殺母有些殘忍,但是為了不至於大權旁落,部分王朝部分皇帝不吝此舉!!!!
-
5 # 歷史微探索
這個也不是說有兒當太子就殺其母,一般來說都是太子年幼,其母正當中年這種情況,而太子已經有獨擋一面的能力時也不會做殺其母的事。
之所以有這個情況還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有的,而漢武帝是根據自己自己家族有過的這些歷史教訓才把自己太子的母親給殺了。不想自己的後代重演呂太后,竇太后的的歷史,漢武帝自己就是這麼經歷過來的,他深知外戚干政,後宮干政對一個皇帝威嚴權利的影響有多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樣有能力,如果一個不慎,那恐怕會葬送了自己整個江山,而後世其實也是有一些例子證明了他這種做法確實具有一定得前瞻性,比如說後來的東漢末年的何太后,遼國的蕭太后,唐朝的武則天,清朝的慈禧等等在不考慮個人功績的情況下,確實是對皇權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甚至於直接顛覆了皇權。
-
6 # 菜謄君
這是漢武帝定下的防止外戚干政的規矩,高帝后呂氏干政,文帝后竇氏干政,景帝后王氏干政,漢武帝雄才大略想要杜絕後患所以立漢昭帝殺鉤弋夫人。史書有記載匈奴也有這樣的規矩。
-
7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在中國歷史上殺母立子的情況除北魏王朝之外在其它的朝代極為少見。一般來說被公認的案例有兩個: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吳大帝殺潘後,之後嫁禍於人。但前者疑點重重,後者也僅僅是歷史學家的推理難以構成真憑實據。所以,真正把這種殘忍的行為公開化的,就只有北魏王朝。
子貴母死,或者說立子殺母是北魏王朝根據其前身——拓跋部落早期君位傳承引發的動亂以及相關的母系部落利益衝突等歷史“教訓”所做出的一種殘忍暴政。《魏書》曾論其源流時或曰漢典,或曰北魏舊制,不置可否。但是所謂的漢典只是攀附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傳說,並無實據。所以其根源還是要到在北魏的舊制度中去搜尋。
“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這首古老的歌謠似乎影射了早期的北魏帝室與外戚豪門之間的恩仇。
據史書記載,北魏始祖力微據說是其父詰汾與天女所生,自幼沒有見過母親。長大後的力微依附於沒鹿回部並娶了酋長的女兒,也就是神元后。當時的拓跋部既貧且弱,所以力微本人的安危與拓跋部的廢興,皆繫於沒鹿回部的支援。岳父去世後,力微趁亂奪取了沒鹿回部的領土、部曲、財富,並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為拓跋部完成了血腥的原始積累。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北魏王朝的基業就是靠著“藍鬍子”式的婚姻發展起來的。
神話的背後往往有一段虐心的歷史。神仙眷侶的美好傳說也許只是為了給這個冷酷人間做出一點點的慰籍。
但是由於北魏早期的繼承製度混亂,登上皇位的王子們必然要強大的外戚作為支撐加之北魏風俗 這種“子以母貴”的體制一直持續到道武帝一朝。 北魏道武帝的在十六歲時娶自己的姨媽賀蘭夫人為妻,目的就是為了讓姥姥家全力的支援自己。但道武帝與賀蘭夫人是一對怨偶。兩人結婚多年才生下了次子拓跋紹。而在此前一年,道武帝已經和劉貴人生下了長子拓跋嗣,也就是北魏明元帝。妒火中燒的賀蘭家族以舊典為名逼道武帝賜死劉貴人,這是“子貴母死”成為制度的開始。
此後,北魏王朝在權力的遊戲中發展出了一種古怪而扭曲的遊戲規則:
第一,儲君的聖母要被賜死,但新帝繼位後要追封為皇太后;
第二,儲君的養母會榮升保太后或皇太后;
第三,儲君的嫡母,也就是先帝的正宮,便理所當然要被尊為皇太后。
所以,北魏一朝“子貴母死”的暴政對制約外戚干政根本沒有的任何實際效果。 倒是因為生母沒能專權,於是嫡母和養母們接二連三的大顯身手。而此時的“子貴母死”也演變為成為後宮中剷除異己的最好藉口。在實行這一制度的百年間為此付出代價的女性有: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後生明元……後以舊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鬱久閭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
獻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興三年薨;
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後依舊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後生宣武……暴薨”。
曾經在洛陽龍門石窟賓陽洞之中的北魏《文昭皇后禮佛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兒子宣武帝為紀念其母文昭皇太后而做。這位不幸的女人是“子貴母死”制度中最後的犧牲者。
於是後宮中沒有強大外戚勢力支援的女性人人自危,生怕淪為宮鬥之中的犧牲品。《魏書》記載:
“而椒掖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
但即使是這樣文明太后等“女主”依然靠著“子貴母死”的舊制來上位,甚至是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因為“女國”也是北魏王朝的一貫作風。比如《北史·魏本紀·煬帝紀》就記載過,在北魏前身,代國時期就有這樣的記錄:
“帝未親政事,太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
文明太后馮氏,中國歷史上最放蕩,也是最強幹的女主。也是以“制度”整人殺人的頂級殺手。
-
8 # 靈石蘊
子貴母死,殺母立子
這是南北朝時北魏建國後為保障父子間的帝位傳承,形成的傳承法度,也在北魏結束
在漢朝和清朝,也有個別案例,比如慈禧,差一點就被咸豐處死
早期,北魏的前身為山西代國,代雖為國,但實質是遊牧民族的酋長聯盟。部落酋長間透過聯姻緊密聯絡一起,在部落內部,誰的母族勢力大,誰當繼承人,很現實
拓跋珪是代國王族,也是拓跋一族的繼承人,383年,前秦淝水之戰戰敗,前秦四分五裂,北地大亂,流亡在獨孤討生活的拓跋珪瞅準時機,逃到了母族賀蘭處,並在賀蘭部落支援下,386年復活了曾經被滅的代國,之後更國名為魏,史稱北魏。
老代國酋長聯盟時代,拓跋珪是母強子立的受益者,但在復國後,經過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拓跋珪建立的代國,由於吸收中原文化,逐漸由部落聯盟,演變成了封建帝王制,拓跋珪想家天下了。這時,如果母族強大,將極大影響兒子帝位,漢晉不過是外戚專政,但由部落聯盟進入封建時代初期,如部落強大,換個皇帝,也不是啥難事啊
就算拓跋珪自己,不也遭受過舅舅們的暗算麼!
作為魏國建立者,拓跋珪想出了一招,並定為祖宗法度,那就是切斷母族和帝王的聯絡紐帶,子貴母死,殺母立子!這一政策,雖殘忍,但卓有成效,北魏皇位,由拓跋家牢牢掌控!
當然,隨著北魏漢化展開,離散部落編戶齊民進一步執行,遊牧部落演變成了被拆散的農耕定居,母族已難以形成動搖帝位勢力。按道理講,殺母立子這一制度,可以廢除了。不過制度的受益者,太子養母們,嚐到了甜頭,把殺母立子當成了宮鬥奪位手段,此制度廢除一拖再拖。一直到百多年後,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元恪,由於沒人敢懷孕生子,差點造成絕後,才最終廢除
回覆列表
其實在中國古代,更多的時候是沒有兒當太子必殺母的這個說法的,畢竟這種事特別沒有人性,且非常殘忍,如果太子年幼還好,殺了母親他也沒有太大反應,畢竟年紀太小不懂人倫母愛,若是太子大了,你要殺他母親,這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幹的,所以中國古代更多的說法是母憑子貴的,在帝王家更是如此,你若是生了太子,那你的一生富貴基本板上釘釘了。
歷史上出現兒當太子必殺母的說法其實最有名的就是漢武帝了,漢武帝晚年經歷了巫蠱之亂後,下罪己詔,太子劉據身死,不得不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可是劉弗陵太小了,才堪堪八歲,而且因為漢武帝年間,距離呂后亂權之事還不是很久遠,當年呂后專權,劉氏江山岌岌可危之事還歷歷在目,為保不再出現後宮母后專權這類事情發生,漢武帝才忍痛賜死劉弗陵母親鉤戈夫人,這件典故也並不是說兒當太子必殺母,如果漢武帝活久一點,劉弗陵長大成人,鉤戈夫人是不用死的。
真正意義上的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兒當太子必殺母政策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開國帝王太祖拓跋珪實行了一種很殘忍的皇位繼承製度--子立母死制度。說白了,就是你要當太子,你母親就得死,就問你怕不怕?美其名曰是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其實這是當時少數民族政權依舊還是血腥暴力的一種體現。
在我看來,這種制度的建立是沒有道理的,是極度殘忍的,是一種特別不自信的表現,殺母立子,以後誰還敢生兒子,一個王朝的延續,不是靠這種血腥的制度,而是靠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你孩子教育的好比什麼都重要,你孩子教育的不好殺母親殺大臣都是沒有用的,而且外戚也有好的,皇太后也有英明的,從這就體現了,會識人用人才是王道,而不是以暴力解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