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年奔波
-
2 # 三農開拓者
國家對農機補貼主要是為了加快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改進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和條件,提高農業的產量和品質增加農產品供給,促進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現在國家對不單單隻對購買農機補貼,還對農業生產中實際使用大型農機具,無人機植保及現代農業機械在農業中的運用都有補貼.
我們縣花生種植面積大,但是花生成熟以後收穫成本比較高,我們這裡以前大多都是以人工收穫為主,政府推出了大型自走式花生聯合收穫機補貼措施,每臺機器市場18萬左右,經過補貼以後實際下來也就是6到8萬元,種糧大戶不僅自己花生收穫降低了成本,還能外出給其它農戶收費收穫花生,不但方便了自己還賺了錢.
所以農村農機補貼不但推廣了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的實際運用,並且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成本,啟到糧食穩產高產和農民增收效果!
-
3 # 鄉村達摩
補貼物件
補貼物件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
經營組織(以下簡稱“購機者”),其中農業生產
經營組織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
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和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
營的組織。
二、補貼標準
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實行定額補貼,補貼額
略省農機化主管部門負責確定,其中,通用
類機具補貼額不超過農業部發布的最高補貼
額。補貼額依據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測
算,原則上測算比例不超過30%。上年市場銷三.對農民的積極性,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從2014年起到現在已經實施三年了,國家及各省、市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如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大大激發了農 民的種糧積極性,
-
4 # 中國農機之家
@農機每日熱榜來回答這個問題。
筆者算是個老農機了,在國家開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之後第二年就進入農機行業,一直在農機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工作,見證了農機補貼政策的發展,也看到了補貼政策實施之後農業、農村和農機行業的巨大變化。
做為一個農機補貼政策的受益者,筆者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一、農機補貼政策介紹農機補貼政策有兩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作業補貼政策。
通常情況下大家最熟悉的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就是使用者在購買環節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
這個比例在農機購置政策的歷史上不同時期不一樣,在2009年之前有的地方達到50%,加上地方累加補貼會高達80%-90%。
但高比例補貼造成異地倒機現象嚴重,後來這一比例被嚴格限制在30%以內,目前國補比例沒有超過30%的。
農機補貼農民朋友最關心是補貼資金保障。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農機補貼資金根據農民購機的需求動態變化,最高時國家透過財政轉移支付了237億元,近幾年農戶對購置補貼資金需求量隨著需求的飽和而有所降低,最終保持在180億元左右浮動。
二、農機補貼政策對廣大農民的利好據行業專家介紹,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從2004年實施已經有16個年頭了,國補資金補出去了2500億元,地方資金1000億元,補貼農機具幾千萬臺套,真正意義上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的發展,具體到農戶和農民,有以下的好處。
1、激活了農機全產業鏈,讓農民能買到需要的好農機
這一點可能很少有人能意識到。
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之後,政策的槓桿作用非常明顯,幾十億,甚至幾個億的資金投入,激活了農機消費終端,並形成了連動效應,進而激活了整個農機產業鏈,行業內和行業外的資本紛紛進入農機行業投資。
從補貼系統看,2004年農機工業總產值低於700億元,農機品類少於7類,到了2015年農機工業總產值就突破了4500億元,2019年農機品類增加到了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類。
原來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農機現在農民都能購買的到,這極大的方便了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2、補貼資金減輕了農民購機的資金壓力,激發了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10萬元的機器,使用者只需自己掏7萬元就可以了,剩下的3萬元由國家對農民進行補貼,也就是國家補貼30%。
一些大型的機器,比如採棉機國家最高能補貼60萬元,甘蔗聯合收穫機最高補貼40萬元,大型拖拉機最高補貼12.9萬元。
大比例補貼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購買力不足的問題,促進農民提前購買農機以用於農業生產和發家致富,同時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促進了農機升級換代,讓農民使用到更先進的農機
補貼政策也激發了生產企業的創新的積極性,有補貼政策保駕護航,農機生產企業敢於和捨得投入資源到研發和生產上,不斷的推動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面世。
據統計,從2004年開始,拖拉機以每年10馬力的速度在升級,而大聯合收穫機則以每兩年增加一公斤喂入量的速度在換代,而農民則能使用到更先進的農機和農機具,效率更好的農機能讓農民在同樣的時間裡掙到更多的錢。
4、吸引大資本投資農業,間接給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水平。
農機快速增加和普及反過了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投資者收益的增加,這又吸引了更多的資本投資於農業、農村,農村經濟繁榮,農業生產發展給更多的農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三、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後期發展預測1、形成長效機制,短期不會退出
補貼政策執行了16年,從農業農村部官方的訊息看,到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會退出。
筆者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經形成了長效機制,並且政策的效果一直很有效,到了2023年之後補貼政策仍會最佳化和調整,但政策預計不會退出。
2、政策將不斷的最佳化和調整
這一政策之所以能長期實施,並且得到各方的認可,主要原因是政策根據農戶的需求和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不斷的最佳化和調整。
後期補貼資金規模將保持在180億左右,補貼比例預計將保持在30%的水平,但是補貼方式、補貼品類和重點推廣的品類每年都會有動態的變化和調整,但政策的主要方向是向著有利於農民的方向發展。
3、將由購買環節補貼轉向作業環節的補貼
農機保有量在逐漸飽和,傳統農機需求出現了大幅下滑,有一些地方資金已經補不出去了。
購買環節補貼的效果越來越差,後期補貼政策極有可能從購買環節轉向作業環節。
2020年農業農村部選擇四川省進行農機購置補貼轉向作業補貼試點,如果試點成功,後期補貼政策極有可能會分化成購置補貼和作業環節補貼兩大類,從發展趨勢看作業補貼將是今後的主要形式的補貼。
4、將由直接補貼變成間接補貼
從歐洲、美國和日本等農機化水平高的國家的發展歷程看,這些國家也曾有過對農機購置環節的補貼。
開始以直接補貼為主,也就是農民購買機器就補貼購機款,但發展到後期都讓向了間接補貼,比如作業環節的補貼和補貼貸款利息等,國內的農機補貼政策預計也會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總結: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能減輕農戶購買的資金壓力,激發購機使用者的積極性,直接或直接的促進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前已經實施了16年了,已經形成了長效機制,今後將不斷的最佳化和完善。
回覆列表
1.提升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棉花、甘蔗等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種採收水平。對開展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等按規定給予補助。對購買國內外農機產品一視同仁,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抵押貸款,鼓勵地方給予貼息支援。引導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劃重點:農業機械化毫無疑問是未來方向,建議大田種植的農戶早早適應。在使用成本上不用愁,農機補貼不僅在購置環節,生產服務環節的補貼也會更多。
2.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和技術。支援精量播種、高效施肥、精準施藥、節水灌溉和大馬力、高效能農機裝備示範推廣,研發推廣適應小農生產、丘陵山區的中小型農機裝備和機械化技術。
劃重點:丘陵山區等非大田耕作地區的農戶將用上更適合的農機。農機企業產品生產的方向則是精量播種、高效施肥、精準施藥、節水灌溉和大馬力、高效能農機。
3.聚焦弱項短板,加快農機裝備創新和產業轉型。鼓勵大型企業向成套裝置整合轉變。抓緊解決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提高農機裝備質量。探索“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研發生產新模式。
4.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推動農田地塊小並大、短並長、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支援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
劃重點:國家一方面在鼓勵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等地的農機,另一方面也建議這些地區進行農田改造,以適應農業機械化。
5.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培育農機專業戶、合作社等,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等建立機具共享的生產聯合體。推進“網際網路+農機作業”,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劃重點:農機共享、合作種植、網際網路+,是未來方向。大家要用好手機這個新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