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N次接觸

    社會男性"娘娘腔"有悖常理,但曾幾何時,大行其道,風糜一時。媒體大肆炒作,推波助浪,難逃幹糸。

    有些人曾經崇尚"娘娘腔",幾乎是男生女貌一開口便顯得陰陽怪氣,不但全無剛陽之氣,卻要裝腔作勢自以為是陰柔之美。一般人無足輕重,如果是明星影響就不可小覷。這時媒體為要趁勢擴大流量,必然竭盡全力,大加捧場。漸漸地男生"娘娘腔"國內走紅。陽剛之氣難敵陰柔之美。長此以往,將難以立足民族之林。

  • 2 # 老劉

    今天的中國社會可謂是一個激情四射的年代,也不知何故原因男性的女性化卻是隨處可見,而“娘娘腔”似乎方興未艾,大有成為新審美的趨勢。

    當然形成“男聲女調”有一部分是生理的因素,但是大部分是心理的原因,就是當前社會文化對性別的劃分越來越模糊,甚至可以說是顛倒黑白,特別是一些男明星出於標新立異或者假借藝術的名義,不僅在舞臺上角色反串、男扮女裝,而且在日常行為方式上也越來越女性化。這些行為不僅極大地顛覆了傳統文化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而且這種顛覆力還常常藉助 “明星效應”在社會上四處蔓延。

    曾記得,在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從戰後嬰兒潮中垮掉的一代中成長起來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這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這些人被稱為“嬉皮士”。尤其是當時的美國,許多年輕人以著奇裝異服,留長髮,蓄長鬚,穿超短裙,吸毒品,聽搖滾樂,跳搖擺舞,同性戀,群居村,其中少數男青年也以“娘娘腔”出現在公眾場合上,以種種極端或非主流行為反抗社會,抗拒傳統,給整個美國的社會形象造成了極為惡劣的不良影響!然而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當年美國男性“嬉皮士”的類似情景居然又在60年後的中國重演,這簡直就是難以置信!而如今中國男士“娘娘腔”實為有悖常理,但就是大有市場,大行其道,風糜一時。而眾多媒體卻還大肆炒作,推波助浪。可想中國現代的娛樂圈有多麼的混亂不堪。如不立即全力封殺和制止,大有興風作浪坑害青年一代之不良後果!難道全社會還能熟視無睹嗎?

  • 3 # 平凡之人啊哈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記憶猶新: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次都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看了這個節目後,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專家的解讀也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的教育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

    “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得不償失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對的。

    看看下面列舉的6類媽媽,你在其中嗎?

    1

    過分愧疚型

    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為了教會孩子嚴謹,讓孩子去體驗挫折的感覺,常常會說:

    “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中國的一些家長,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則充滿焦慮,容易愧疚自責。

    還記得一些幼兒園媽媽群裡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帶某樣東西,卻毫無擔當地埋怨媽媽:

    “都怪你,忘了給我帶上,害我被老師罵!”

    受到譴責時,你甚至連聲道歉:

    “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忘了,下不為例。”

    為的就是讓孩子少點愧疚感,不哭鬧,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

    因為母乳不夠,媽媽愧疚;因為忙於瑣事陪孩子時間少,媽媽愧疚;偶爾對孩子發脾氣,媽媽愧疚。

    你是否對孩子疼愛到極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這種付出,長此以往很難得到回報。

    當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只會養成怪別人、找客觀理由的品性,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更沒辦法進步。

    2

    控制慾極強型

    《虎媽貓爸》大家看過吧,這種型別的媽媽把“聽話”當作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

    很多媽媽眼裡,孩子沒有按你規劃的人生走,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這種案例在我身邊就有,現在孩子長大了甚至媽媽還會去管,成為了“媽寶”或者沒有思想的人。

    他們父母有一個很自私的行為,就是特別樂意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

    甚至一些事業工作不順利的家長,把後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龍的拼搏中。

    為了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發展,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都置若罔聞。

    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則通,堵則盈”,孩子若很難活出自我, 會覺得很迷茫。

    只有更加去依賴父母,求助怎麼做,長此以往是一個惡性的迴圈。

    3

    熱衷攀比型

    中國媽媽愛攀比在國際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學考分,小到雞毛蒜皮的瑣事。

    中國媽媽總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鄰右舍攀比一番。

    買什麼文具,上什麼私家補習班,甚至家裡有錢的還要曬曬車,房。

    當然除了物質,最重要就是成績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語補習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歡與否,都不甘落後;

    孩子考了班級前三名,就問第一、二名是誰,要求下次趕超他。

    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別人的參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碼!

    漸漸的透過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著分,只懂得吹噓,不知為何學,不懂學以致用。

    4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熱詞”,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

    試著問問自己:

    “有了孩子後,是否還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很多媽媽經常感慨當媽前後的巨大差別:

    當媽後沒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孩子轉的衛星。

    與丈夫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的聯絡少了,與社會的接觸少了,業餘的興趣少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單位組織的大多數聚餐和旅遊活動,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事業。

    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無奈,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媽媽。

    但真的是這樣嗎?

    也不盡然,這樣副作用很嚴重,因為會增加孩子的匱乏感和愧疚感。

    可以負責任地說,孩奴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

    5

    過分擔心型

    同為帶寶寶,近年來中國媽媽貌似精神要緊張得多。

    比如帶寶寶外出,中國媽媽常常不停地嘮叨:“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

    咱們小時候揹著書包自己上下學的場景,恐怕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見到。

    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都是校門前擁堵的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車流。

    對孩子的擔心,是媽媽腦子裡永遠無法擺脫的繃得最緊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當然,社會上種種的不安全因素,也給媽媽們的心理增加了負擔。

    其實,“處處擔心,即是詛咒”。

    你給孩子積極暗示,孩子就會更健康、更優秀。

    你總給孩子不好的擔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也會整天繃得很緊,變得很敏感。

    6

    操勞過度型

    在我們身邊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畫面:

    深更半夜洗衣服,父母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全程為孩子背書包,孩子在一旁輕鬆自得。

    帶孩子坐公交車時,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卻在邊上站著。

    買了好吃的東西,孩子自顧自地拿著吃,從未想過身邊的父母……

    勤勞樸實,這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賢妻良母的優秀品質,但結局總不盡人意。

    如此種種,操勞過度的父母不禁感嘆:我們對孩子是無私的,為什麼孩子卻越變越自私呢?

    而且,自私的孩子有著非常強烈的佔有慾望,想要的東西必須想盡辦法地據為己有。

    等他們長大之後,心中的自私慾還會不斷地膨脹,有可能會為了得到某些東西就不擇手段,可怕的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說,這樣操勞過度會間接助長孩子的匱乏感和自私慾,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

    而優秀的家長,尤其對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方面放手, 巧花心思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

    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捱餓。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自己解決。

    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註定難以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做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

    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月入1萬,怎麼玩轉自媒體,給家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