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衣大炮,一直有兩個關注點:殺傷力很大;對戰爭程序影響很大。
關於殺傷力問題,明朝末年,已經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古代兵法因為火器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史書上說:“今有西洋炮,又一大變也。”“天下後世鎮國之奇技。”不過,關於對戰爭程序的影響眾說紛紜,有說決定了戰爭程序,有說其實影響不大。到底如何?還需用史料說清楚。
震驚:遇見新武器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三十年戰爭中,磨練了一支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近戰能力強悍的部隊。更難得的是,這支軍隊時刻對戰爭充滿慾望,有著自下而上的戰鬥狂熱,畢竟在赫圖阿拉山區的日子總是太苦了,而手裡的利器和一身的本領能改善生活,為啥不用起來呢?
而對面的明軍,只是具備理論上裝備精良,習慣了邊疆治安戰鬥,近戰能力嚴重缺失。更要命的是,自下而上都缺乏對戰爭的慾望。對於士兵和低階軍官而言,划水領餉和做點小生意不香嗎?對於中高階軍官而言,富貴之外都是浮雲。
正是這種結構性的差距,在遼東戰爭開始後,無論來自關內各地的精銳明軍、還是遼東的本地軍隊,在對後金的戰鬥中,往往是一邊倒。明軍基本上是兩個扛不住:野戰扛不住、守城扛不住。結果丟了遼東又丟了遼西,一度退守到山海關。
1626年初,努爾哈赤率軍西征,開拓到錦州一帶的明軍紛紛南撤。只有來自廣東的袁崇煥決定死守城池,鑑於之前兵潰的教訓,袁崇煥選擇了嬰城死守,即在城外基本不設防,城牆是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這種戰術風險很大,但也沒有其他選擇。
正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努爾哈赤開始對寧遠進攻。明軍在寧遠城頭安放了十一門紅衣大炮,這種新式大炮射程非常之遠,可以射中距城五里的後金軍營;在火力上,可以擊碎後金掩護士兵進攻的厚實木楯車。當然,由於準頭和數量限制,紅衣大炮殺傷能力有限,但第一次出現,對後金計程車氣會有很大影響。到二十五日下午,後金軍攻勢已經疲軟。
戰後,一生作戰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精神深受傷害,鬱鬱而終。關於此戰,紅衣大炮對各方的印象是不一樣的。對於寧遠明軍而言,這幾年築城、用炮、革新裝備、組建難民兵(遼兵)都起到了作用,袁崇煥也總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
對於明朝而言,如獲至寶!明軍計程車氣得到了提高,精氣神不一樣了。對於後金而言,他們發現明軍發生了變化。後金軍認識到,這紅衣大炮是非常厲害的,軍事裝備上的巨大差距是需要彌補的。
第二年的寧錦戰役中,袁崇煥已不再死守城池,他指揮35000人開出城外,在城頭火力的支援下,依城作戰。雖然戰後各方均聲稱自身戰場取得勝利,但後金方面是一沒殲滅城外明軍,二沒突擊進城,顯然戰役目標沒有達成。在錦州方面,沒有紅衣大炮的明軍擋住了後金軍的幾次攻擊,並進行了有效地反擊。戰後,皇太極更加強烈需要紅衣大炮;袁崇煥進一步思考新的戰術,關寧軍守城有餘,且具備近戰能力,是不是可以組建騎兵集團?
1629年,皇太極開始他一生最大的戰略豪賭——大迂迴入關。明朝稱之為己巳之變。在這持續大半年的戰鬥中,最有能力的袁崇煥被下獄殺死、滿桂在崇禎的“梭哈”中陣亡,但明軍的亮點也可圈可點,遼東明軍與後金遭遇戰不再潰退,幾千遼東明軍守城,讓後金軍無可奈何。
1630年五月,明軍開始反擊,最典型的是灤州攻堅戰。五月初十日,明軍用紅衣大炮轟擊城垛,垛口紛紛墜落,清軍失去掩護,只能用門板遮堵。十二日晨,明軍開始第一次總攻,方式和後金攻城攀雲梯上城一樣,只是這是明軍遼東戰爭以來的第一次攻堅。
作戰中,明軍攻擊十分兇猛,史書上說:“上者墜,下者更,上前者死,後者仍前”,戰況慘烈。很快,明軍改變戰術,用紅衣炮轟擊,使後金軍不能站起來進行投擲和發射。隨後突擊隊在城下掘牆,並放火藥於其中,再用紅衣大炮轟擊城牆中部,城牆倒塌。後金軍戰鬥意志十分頑強,在城牆倒塌後,部分部隊出城反擊,雖然失敗,但後方及時堵住缺口。到中午,明軍後方火藥到達,後金方面則火藥用盡,明軍繼續“炮兵轟、步兵衝”的戰術,戰況極為慘烈。至下午,明軍攻破灤州城多處,後金軍漸漸有瓦解跡象。隨著天降大雨,後金軍被擊潰“或四五十人為隊,或二三十人為隊,奔走永平清軍突圍而去”。永平、遵化的後金軍在聞知灤州戰況後,迅速撤出城池,回到關外。
可見,明軍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下,有能力攻堅克難、擊潰後金軍。此時,即使袁崇煥已經被殺,關寧軍的戰鬥力已經與後金軍不相上下。但是,己巳之變,皇太極擄掠到懂火器的技術人才,他需要時間學習這種新式武器。
學習:使用新武器
寧遠之戰前,遼東明軍的工程、裝備、訓練、補給已發生很大變化;在寧遠之戰後,遼東明軍計程車氣、戰術、指揮也逐步發生變化。對於皇太極而言,除了紅衣大炮之外,明軍的總體戰鬥力還不足為懼。所以,他對紅衣大炮的研發非常重視。
1631年,後金方面鑄造成了一批紅衣大將軍炮,並在上面刻天佑助威大將軍。這對後金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清實錄》專門記下了紅衣大炮研發團隊的成員,還包括“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想一想重要史料什麼時候記載過普通人的名字。並高度評價這件事的意義“先是中國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
很快,就有了驗證的機會。
明末第一梭哈大拿崇禎要求遼東積極進取,並修建大淩河城。皇太極無法容忍明軍進入錦州地面修地堡,更難容忍他們進入大淩河城。八月初,在明軍築城即將完成時,皇太極率後金軍突然圍城,忌憚於關寧軍的戰鬥力,皇太極沒有要求部隊攻城,只是修築長圍,死死圍住城池,讓明軍突圍不成功。錦州的明軍開始部署救援。
救援大淩河城是明軍為數不多的展現戰力的一面。此戰,明軍四更起營,直趨大淩河,距城十五里。皇太極再不殲敵就要解圍,後金軍被迫發起攻擊。明軍車兵沒有跟上,只是做到了“馬步兵合營,四面列大小炮,及鳥槍”。後金騎兵趁機展開衝擊,戰況異常激烈,清方記載“火器齊發,聲震天地”,第二次衝鋒衝開明營,明軍騎兵奔潰,步兵繼續作戰再被擊破,隨後明軍收集殘兵,並一度縱火反擊清兵。雖然最終戰敗,但明軍能“陣破而複合”,已經是當時野戰的巔峰水平。
此戰中,雙方都有火炮,展現出的近戰能力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後金軍的紅衣大炮部隊在明軍東面攻擊,雖然戰果有限,但是給明軍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大。皇太極在給祖大壽的勸降信中即提到“自整漢兵,設立營伍,用火器攻戰,諒爾等亦必知之。”
進入十月份,皇太極依然沒有決心攻城。城內的祖大壽已經徹底沒有糧食,城外的皇太極也開始缺糧。這月上旬,後金軍轟擊三日,擊壞垛口,擊死57人,明軍恐慌,士氣低落,被迫出城投降。這形成一個連鎖反應,周圍各臺的明軍紛紛投降或逃跑,所剩下的糧食足夠圍城後金軍一月的糧餉。《清實錄》評價道:“至紅衣大炮中國創造後,攜載攻城自此始……大淩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雲。”
1633年,紅衣大炮吹鼓手和使用專家孔有德投降後金,雖然他沒能做到在致皇太極書中說的“無堅不破,無城不取,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倒也實實在在讓後金軍在生產技術和使用水平上都提升了一個層次。之後,後金軍的作戰中,都使用到了紅衣大炮。
1639年,皇太極率清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達松山城外,“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與漢軍旗石廷柱、馬光遠用紅衣大炮攻破松山城東、南、西南面的敵臺數座,掃清了外圍。很明顯清軍紅衣大炮數量與效率都是遠遠超過八年前,這也是之後下定決心攻城的實力與底氣。
掃清外圍後,皇太極在松山城南定下攻城戰術:首先,主攻方向是南城;其次,紅衣大炮主要是轟擊垛口;最後,等城堞破壞後,清軍攻擊成功,登上城樓。這樣的戰術和明軍在灤州攻堅沒有什麼區別。
在二十五日,清軍剛開始轟擊後,松山明軍因沒有紅衣大炮,無法對射,只能出城騷擾。到下午三四點,清軍做到“城堞盡毀,止餘城垣”,明軍毫無崩潰跡象。皇太極考慮到天色已經不早了,決定明日攻城,炮兵繼續轟擊。一夜之間,明軍硬是不用燈火,透過“以繩系木塞之(城牆破損地方),覆之以土”,到天明城牆已經堅固。
二十六日,皇太極考察發現,明軍用秫秸木柴作為掩蔽,遂下令登城。八旗軍上去後才發現明軍的城牆掩體很堅固,先頭部隊不容易展開進入。結果先頭部隊被全部消滅。按照遼東戰爭初期明軍的戰鬥力,有清軍登上城牆已經足夠崩潰,此時卻可以反殺清軍精銳甲士。同時,清軍的炮彈和火藥不足。到三月二十二日,清軍在紅衣大炮轟擊後,再次發起攻擊,無果。隨後,明軍援兵從北面入城,而地道攻擊也被發現,清軍最終撤退。
在攻堅上,面對士氣高昂的關寧軍,清軍在紅衣大炮的加持下,也不能攻破重要城池。只能攻破一些小據點。戰爭只能在漫長的圍攻戰中進行。
1640年,皇太極開始主持圍困錦州的戰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明清雙方圍繞錦州周圍的大敵臺作戰,清軍透過紅衣大炮漸漸逼近錦州,最終完成對錦州的包圍。對於明軍而言,戰報總是勝利,圍困卻日益逼近。在決定大明朝國運的松錦之戰中,清軍和明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炮戰,雙方多有廝殺。最終,明軍主力被全殲。在明軍兵敗後,被圍困的守軍已經毫無希望,但清軍依舊圍困了很長時間才熬到松山、錦州投降。
此時,清軍的火力輸出、步兵炮兵協同戰術得到很大提高。1642年,清軍攻擊塔山,轟塌城牆二十多丈,攻破登城,隨後攻破杏山。1643年,清軍在紅衣大炮擊破中後所北城牆後,步兵先登破城。同樣的戰術,攻破中前所、前屯衛。
入關:前順後鈍
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佔京師。在隨後一個月裡,各方的關係與角色多有變化,最終李自成同吳三桂、清軍在山海關決戰,以李自成失敗告終。這次大戰對農民軍計程車氣影響很大,加上李自成本身缺乏城市防守經驗,在隨後的作戰中清軍紅衣大炮的重要性顯得很突出。
1644年秋,清軍到達太原城下。最初,兵力較少,無法完成圍城,對太原的農民軍束手無策。到十月初三,清軍紅衣大炮到達。清軍先用大炮轟城,攻城部隊從城牆倒塌處攻入破城,這和清軍在關外的戰術一樣。同年底,李自成的主力和清軍在潼關決戰。十二月二十九日,雙方進行了一些前哨戰,清軍即轉入防禦;正月初四,農民軍開始反擊,清軍多次擊敗農民軍的攻擊;正月初九,紅衣大炮到達,清軍開始反擊。炮聲一響,農民軍就垮了。此戰證明了紅衣大炮對農民軍的軍心影響很大,幾乎是聞炮即潰。
在對南明作戰上,1645年春,清軍到達揚州城下,隨即進行休整和攻城準備;當紅衣大炮並安置妥當之後,二十四日開始攻城,當晚城牆坍塌,清軍攻入城中。一日之間,揚州城破。
關內的部隊基本沒有關寧部隊的戰鬥力、戰鬥意志、作戰經驗,城池防禦體系也不足,至於近戰能力南明軍隊更是缺乏(特別像遼東戰爭初期的明軍),在清軍作戰中,近乎摧枯拉朽,不需要紅衣大炮,也能勢如破竹。
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在西南經過孫可望整頓後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可以對清軍主動發起攻擊。在四川戰場,劉文秀多次擊敗有紅衣大炮的吳三桂部;在廣西戰場,李定國擊敗有紅衣炮的孔有德部,並攻下桂林;同樣,在湖南戰場,孫可望也取得一系列勝利。轉瞬之間,幾年時間裡,經過整頓訓練的部隊,就不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明清戰爭中,雙方都在積極提高自己,從武器到訓練,從後勤到指揮,但關鍵是人。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士氣、裝備、近戰能力、作戰經驗對輸贏很重要,近戰能力更關鍵,其基本涵蓋了士氣和作戰經驗,能扛住或者進行近戰的部隊才是優秀的部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能力超越了所謂紅衣大炮或者堅固城牆等技術裝備的作用。
參考文獻: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
《皇太極圍城打援思想的確立過程》
《明檔》
《清實錄》
《滿文老檔》
《邊事小紀》
《袁崇煥全傳》
《三藩史略》、顧誠《南明史》
END
關於紅衣大炮,一直有兩個關注點:殺傷力很大;對戰爭程序影響很大。
關於殺傷力問題,明朝末年,已經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古代兵法因為火器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史書上說:“今有西洋炮,又一大變也。”“天下後世鎮國之奇技。”不過,關於對戰爭程序的影響眾說紛紜,有說決定了戰爭程序,有說其實影響不大。到底如何?還需用史料說清楚。
震驚:遇見新武器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三十年戰爭中,磨練了一支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近戰能力強悍的部隊。更難得的是,這支軍隊時刻對戰爭充滿慾望,有著自下而上的戰鬥狂熱,畢竟在赫圖阿拉山區的日子總是太苦了,而手裡的利器和一身的本領能改善生活,為啥不用起來呢?
而對面的明軍,只是具備理論上裝備精良,習慣了邊疆治安戰鬥,近戰能力嚴重缺失。更要命的是,自下而上都缺乏對戰爭的慾望。對於士兵和低階軍官而言,划水領餉和做點小生意不香嗎?對於中高階軍官而言,富貴之外都是浮雲。
正是這種結構性的差距,在遼東戰爭開始後,無論來自關內各地的精銳明軍、還是遼東的本地軍隊,在對後金的戰鬥中,往往是一邊倒。明軍基本上是兩個扛不住:野戰扛不住、守城扛不住。結果丟了遼東又丟了遼西,一度退守到山海關。
1626年初,努爾哈赤率軍西征,開拓到錦州一帶的明軍紛紛南撤。只有來自廣東的袁崇煥決定死守城池,鑑於之前兵潰的教訓,袁崇煥選擇了嬰城死守,即在城外基本不設防,城牆是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這種戰術風險很大,但也沒有其他選擇。
正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努爾哈赤開始對寧遠進攻。明軍在寧遠城頭安放了十一門紅衣大炮,這種新式大炮射程非常之遠,可以射中距城五里的後金軍營;在火力上,可以擊碎後金掩護士兵進攻的厚實木楯車。當然,由於準頭和數量限制,紅衣大炮殺傷能力有限,但第一次出現,對後金計程車氣會有很大影響。到二十五日下午,後金軍攻勢已經疲軟。
戰後,一生作戰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精神深受傷害,鬱鬱而終。關於此戰,紅衣大炮對各方的印象是不一樣的。對於寧遠明軍而言,這幾年築城、用炮、革新裝備、組建難民兵(遼兵)都起到了作用,袁崇煥也總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
對於明朝而言,如獲至寶!明軍計程車氣得到了提高,精氣神不一樣了。對於後金而言,他們發現明軍發生了變化。後金軍認識到,這紅衣大炮是非常厲害的,軍事裝備上的巨大差距是需要彌補的。
第二年的寧錦戰役中,袁崇煥已不再死守城池,他指揮35000人開出城外,在城頭火力的支援下,依城作戰。雖然戰後各方均聲稱自身戰場取得勝利,但後金方面是一沒殲滅城外明軍,二沒突擊進城,顯然戰役目標沒有達成。在錦州方面,沒有紅衣大炮的明軍擋住了後金軍的幾次攻擊,並進行了有效地反擊。戰後,皇太極更加強烈需要紅衣大炮;袁崇煥進一步思考新的戰術,關寧軍守城有餘,且具備近戰能力,是不是可以組建騎兵集團?
1629年,皇太極開始他一生最大的戰略豪賭——大迂迴入關。明朝稱之為己巳之變。在這持續大半年的戰鬥中,最有能力的袁崇煥被下獄殺死、滿桂在崇禎的“梭哈”中陣亡,但明軍的亮點也可圈可點,遼東明軍與後金遭遇戰不再潰退,幾千遼東明軍守城,讓後金軍無可奈何。
1630年五月,明軍開始反擊,最典型的是灤州攻堅戰。五月初十日,明軍用紅衣大炮轟擊城垛,垛口紛紛墜落,清軍失去掩護,只能用門板遮堵。十二日晨,明軍開始第一次總攻,方式和後金攻城攀雲梯上城一樣,只是這是明軍遼東戰爭以來的第一次攻堅。
作戰中,明軍攻擊十分兇猛,史書上說:“上者墜,下者更,上前者死,後者仍前”,戰況慘烈。很快,明軍改變戰術,用紅衣炮轟擊,使後金軍不能站起來進行投擲和發射。隨後突擊隊在城下掘牆,並放火藥於其中,再用紅衣大炮轟擊城牆中部,城牆倒塌。後金軍戰鬥意志十分頑強,在城牆倒塌後,部分部隊出城反擊,雖然失敗,但後方及時堵住缺口。到中午,明軍後方火藥到達,後金方面則火藥用盡,明軍繼續“炮兵轟、步兵衝”的戰術,戰況極為慘烈。至下午,明軍攻破灤州城多處,後金軍漸漸有瓦解跡象。隨著天降大雨,後金軍被擊潰“或四五十人為隊,或二三十人為隊,奔走永平清軍突圍而去”。永平、遵化的後金軍在聞知灤州戰況後,迅速撤出城池,回到關外。
可見,明軍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下,有能力攻堅克難、擊潰後金軍。此時,即使袁崇煥已經被殺,關寧軍的戰鬥力已經與後金軍不相上下。但是,己巳之變,皇太極擄掠到懂火器的技術人才,他需要時間學習這種新式武器。
學習:使用新武器
寧遠之戰前,遼東明軍的工程、裝備、訓練、補給已發生很大變化;在寧遠之戰後,遼東明軍計程車氣、戰術、指揮也逐步發生變化。對於皇太極而言,除了紅衣大炮之外,明軍的總體戰鬥力還不足為懼。所以,他對紅衣大炮的研發非常重視。
1631年,後金方面鑄造成了一批紅衣大將軍炮,並在上面刻天佑助威大將軍。這對後金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清實錄》專門記下了紅衣大炮研發團隊的成員,還包括“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想一想重要史料什麼時候記載過普通人的名字。並高度評價這件事的意義“先是中國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
很快,就有了驗證的機會。
明末第一梭哈大拿崇禎要求遼東積極進取,並修建大淩河城。皇太極無法容忍明軍進入錦州地面修地堡,更難容忍他們進入大淩河城。八月初,在明軍築城即將完成時,皇太極率後金軍突然圍城,忌憚於關寧軍的戰鬥力,皇太極沒有要求部隊攻城,只是修築長圍,死死圍住城池,讓明軍突圍不成功。錦州的明軍開始部署救援。
救援大淩河城是明軍為數不多的展現戰力的一面。此戰,明軍四更起營,直趨大淩河,距城十五里。皇太極再不殲敵就要解圍,後金軍被迫發起攻擊。明軍車兵沒有跟上,只是做到了“馬步兵合營,四面列大小炮,及鳥槍”。後金騎兵趁機展開衝擊,戰況異常激烈,清方記載“火器齊發,聲震天地”,第二次衝鋒衝開明營,明軍騎兵奔潰,步兵繼續作戰再被擊破,隨後明軍收集殘兵,並一度縱火反擊清兵。雖然最終戰敗,但明軍能“陣破而複合”,已經是當時野戰的巔峰水平。
此戰中,雙方都有火炮,展現出的近戰能力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後金軍的紅衣大炮部隊在明軍東面攻擊,雖然戰果有限,但是給明軍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大。皇太極在給祖大壽的勸降信中即提到“自整漢兵,設立營伍,用火器攻戰,諒爾等亦必知之。”
進入十月份,皇太極依然沒有決心攻城。城內的祖大壽已經徹底沒有糧食,城外的皇太極也開始缺糧。這月上旬,後金軍轟擊三日,擊壞垛口,擊死57人,明軍恐慌,士氣低落,被迫出城投降。這形成一個連鎖反應,周圍各臺的明軍紛紛投降或逃跑,所剩下的糧食足夠圍城後金軍一月的糧餉。《清實錄》評價道:“至紅衣大炮中國創造後,攜載攻城自此始……大淩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雲。”
1633年,紅衣大炮吹鼓手和使用專家孔有德投降後金,雖然他沒能做到在致皇太極書中說的“無堅不破,無城不取,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倒也實實在在讓後金軍在生產技術和使用水平上都提升了一個層次。之後,後金軍的作戰中,都使用到了紅衣大炮。
1639年,皇太極率清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達松山城外,“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與漢軍旗石廷柱、馬光遠用紅衣大炮攻破松山城東、南、西南面的敵臺數座,掃清了外圍。很明顯清軍紅衣大炮數量與效率都是遠遠超過八年前,這也是之後下定決心攻城的實力與底氣。
掃清外圍後,皇太極在松山城南定下攻城戰術:首先,主攻方向是南城;其次,紅衣大炮主要是轟擊垛口;最後,等城堞破壞後,清軍攻擊成功,登上城樓。這樣的戰術和明軍在灤州攻堅沒有什麼區別。
在二十五日,清軍剛開始轟擊後,松山明軍因沒有紅衣大炮,無法對射,只能出城騷擾。到下午三四點,清軍做到“城堞盡毀,止餘城垣”,明軍毫無崩潰跡象。皇太極考慮到天色已經不早了,決定明日攻城,炮兵繼續轟擊。一夜之間,明軍硬是不用燈火,透過“以繩系木塞之(城牆破損地方),覆之以土”,到天明城牆已經堅固。
二十六日,皇太極考察發現,明軍用秫秸木柴作為掩蔽,遂下令登城。八旗軍上去後才發現明軍的城牆掩體很堅固,先頭部隊不容易展開進入。結果先頭部隊被全部消滅。按照遼東戰爭初期明軍的戰鬥力,有清軍登上城牆已經足夠崩潰,此時卻可以反殺清軍精銳甲士。同時,清軍的炮彈和火藥不足。到三月二十二日,清軍在紅衣大炮轟擊後,再次發起攻擊,無果。隨後,明軍援兵從北面入城,而地道攻擊也被發現,清軍最終撤退。
在攻堅上,面對士氣高昂的關寧軍,清軍在紅衣大炮的加持下,也不能攻破重要城池。只能攻破一些小據點。戰爭只能在漫長的圍攻戰中進行。
1640年,皇太極開始主持圍困錦州的戰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明清雙方圍繞錦州周圍的大敵臺作戰,清軍透過紅衣大炮漸漸逼近錦州,最終完成對錦州的包圍。對於明軍而言,戰報總是勝利,圍困卻日益逼近。在決定大明朝國運的松錦之戰中,清軍和明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炮戰,雙方多有廝殺。最終,明軍主力被全殲。在明軍兵敗後,被圍困的守軍已經毫無希望,但清軍依舊圍困了很長時間才熬到松山、錦州投降。
此時,清軍的火力輸出、步兵炮兵協同戰術得到很大提高。1642年,清軍攻擊塔山,轟塌城牆二十多丈,攻破登城,隨後攻破杏山。1643年,清軍在紅衣大炮擊破中後所北城牆後,步兵先登破城。同樣的戰術,攻破中前所、前屯衛。
入關:前順後鈍
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佔京師。在隨後一個月裡,各方的關係與角色多有變化,最終李自成同吳三桂、清軍在山海關決戰,以李自成失敗告終。這次大戰對農民軍計程車氣影響很大,加上李自成本身缺乏城市防守經驗,在隨後的作戰中清軍紅衣大炮的重要性顯得很突出。
1644年秋,清軍到達太原城下。最初,兵力較少,無法完成圍城,對太原的農民軍束手無策。到十月初三,清軍紅衣大炮到達。清軍先用大炮轟城,攻城部隊從城牆倒塌處攻入破城,這和清軍在關外的戰術一樣。同年底,李自成的主力和清軍在潼關決戰。十二月二十九日,雙方進行了一些前哨戰,清軍即轉入防禦;正月初四,農民軍開始反擊,清軍多次擊敗農民軍的攻擊;正月初九,紅衣大炮到達,清軍開始反擊。炮聲一響,農民軍就垮了。此戰證明了紅衣大炮對農民軍的軍心影響很大,幾乎是聞炮即潰。
在對南明作戰上,1645年春,清軍到達揚州城下,隨即進行休整和攻城準備;當紅衣大炮並安置妥當之後,二十四日開始攻城,當晚城牆坍塌,清軍攻入城中。一日之間,揚州城破。
關內的部隊基本沒有關寧部隊的戰鬥力、戰鬥意志、作戰經驗,城池防禦體系也不足,至於近戰能力南明軍隊更是缺乏(特別像遼東戰爭初期的明軍),在清軍作戰中,近乎摧枯拉朽,不需要紅衣大炮,也能勢如破竹。
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在西南經過孫可望整頓後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可以對清軍主動發起攻擊。在四川戰場,劉文秀多次擊敗有紅衣大炮的吳三桂部;在廣西戰場,李定國擊敗有紅衣炮的孔有德部,並攻下桂林;同樣,在湖南戰場,孫可望也取得一系列勝利。轉瞬之間,幾年時間裡,經過整頓訓練的部隊,就不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明清戰爭中,雙方都在積極提高自己,從武器到訓練,從後勤到指揮,但關鍵是人。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士氣、裝備、近戰能力、作戰經驗對輸贏很重要,近戰能力更關鍵,其基本涵蓋了士氣和作戰經驗,能扛住或者進行近戰的部隊才是優秀的部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能力超越了所謂紅衣大炮或者堅固城牆等技術裝備的作用。
參考文獻:
《“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
《皇太極圍城打援思想的確立過程》
《明檔》
《清實錄》
《滿文老檔》
《邊事小紀》
《袁崇煥全傳》
《三藩史略》、顧誠《南明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