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述文史

    農村的習俗,走親戚,走親戚,親戚不走也就不親了。

    現在我認為很多人都不走親戚了,因為城市化的結果:外出的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忙

    打外打工和做生意的人現在佔據了農村的大多數,每年過年匆匆回家又匆匆外出,走親戚已經逐漸成了一種應付。

  • 2 # 內蒙古小寇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是由於社會氣氛和環境所引起的。影響農村人過年不走親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無力繼續延續這一優秀傳統,而年輕一代的人走親戚意識單薄。

    2.時代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年過年放假就那麼幾天,使得時間很緊迫,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走親戚。

    3.社會的發展,金錢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親戚已經淡薄,更別說走親戚。

    4.由於國家政策的原因,一家一個孩子,更使得在後代中兄弟姐妹情沒有那麼強烈。

  • 3 # 讀書少的老王

    農村人與城裡人不一樣,給人的印象就是喜歡熱鬧。村裡的接頭,整天都能看見成群的人們,平時誰家辦事,親戚朋友全都過來,熱鬧非凡,過年自然就更不用說,往往都是一家老小齊上陣,全部走親戚去。我印象中小時候過春節,那時候車還比較少,我們親戚朋友多,初三初四走親戚都是借一輛大貨車,十幾個人擠在車板上,蓋上被子,一路顛簸,又一次在快到地方時車軸壞了,弄得親戚都過來幫忙修車。說到目前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是深有體會。

    現在走親戚小孩子都不像帶著去,明顯比以前少多了。

    1、可能是目前農村人進城的多了,進城定居的越來越多,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很少再回農村老家,一旦進城就是城裡人,老家兒親戚剛進城幾年可能還慢慢走著,到後來,可能一商量就斷了,不在往來(這種情況不多)其實進城後雙方不來往,部分人的原因可能還是有了差距,窮人怕被看不起,進城的怕農村的來拖後腿。記得在一千,農村沒這麼多有錢人時,大家走起器都是熱熱鬧鬧,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可嗑瓜子聊聊天,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很溫馨的感覺。誰家如果有什麼事了需要幫忙直接想辦法,該出錢出錢,該出力出力。但現在,農村的風氣有的地方也沒那麼淳樸了,人窮莫走親戚,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人們的親情一定程度上被金錢這種外因所左右。

    2、親戚之間貧富差距大,親情抵不過錢。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有過得好的和不好的,在一個大家族裡也是如此。而在農村有人做生意,有人打工,有人只是種地,差距也就越來越大。當有了差距之後,親情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過年走親戚,有錢的去了,拿的東西少了,可能被別人說閒話,有錢了還這麼摳門。除了這個,有錢了腰桿也硬了,到了親戚家,可能說話時就是大嗓門,很有氣派。人一有錢就愛管事,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指指點點,真到了需要幫忙或借錢時,卻找不到人。

    3、目前大家的生活節奏都特別快,大家也越來越忙碌,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的,每年回家過春節都是匆匆的回家,剛過完年就要匆匆的外出,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路上,火車上,飛機上。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走親戚,即便是走親戚也是把禮物放下簡單幾句話就匆忙趕往下一家,根本沒時間坐下吃飯好好嘮家常,久而久之,感情或許就淡泊了,然後就慢慢的疏遠了。

  • 4 # 城市人海

    親戚該走動還得走動,禮品該送還得送,走動才是親戚,不走就不親了,人情世故,誰都擺脫不了。

    對於現在農村人現在過年不愛走親戚我感覺不是普遍現象,可能是某些地區的某些習俗或的影響,又或者是親戚少,相互之間住的又遠,總年不了在人情世故上有些疏忽。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親戚多走動,朋友多問候,盆友多了路好走,親戚親了路更好走...

    說的平淡,大家別煩,祝新年快樂...

  • 5 # 一夢悠長1

    現在的農村人,過不過年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主要是大家都挺忙的,有的人除夕夜來家,大年初二就走了,哪有時間有親戚,現在的人都忙這掙錢,年味便越來越淡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過年了,能有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餃子,只有過年才能吃的大魚大肉,放鞭炮,挑花燈,還有互相的走親戚。

    現在的人都很富裕了基本,不過年照樣有好吃的,好喝得,好看的衣服,餃子更是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更不要說已經吃膩味嗯大魚大肉。

    最後用一句話,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

    希望大家有時間,有條件,多聚聚,畢竟一生很短,聚少離多……

  • 6 # 悠然fly

    首先,人情味確實淡了。現在這個社會,有點利益化了,用到你不是親戚也照樣走動,你沒用,他也不願去,也就不來往了。 其次,時間緊 ,現在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年底才回來,初四五就走,沒有那麼多時間。 再就是,攀比,混的好出去炫耀一下,混的不好,和家裡人過個年就匆匆回去了。 還有就是,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平時也不見面,過年走動也沒有聊頭,所以就不走動了,也就年味淡了。

  • 7 # 農人田園

    1.在外打工工作忙,春節假期時間短,走親戚變得匆忙和稀少,也就顯得相對不那麼親近了。

    2.生活水平提高,親戚之間缺少了困難時的相互救濟和互助,感情不是淡了,而是顯得平淡了。

    3.通訊和交通的發展,讓人與人的交流和交通更加便利,世界變得小了,相距很遠的親戚也很容易經常交流,反倒讓春節走親戚不那麼重要了。

  • 8 # 新農村二代

    親戚,親戚越走越親,對於農村來說更注重情感聯絡才是,尤其是到了春節,忙活一年或在外打工一年回家過年,藉助這個空餘時間,走親戚更應該是必不可少的才對,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大部分人更喜歡懶在家裡不願意出去,即使走親戚也變成了一種應付或者直接就不去。這是人情味淡了嗎?還是有別的原因呢?

    農村過年,麼變得越來走親戚了?我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貧富差距,兩個家庭經濟水平條件差不多的時候,相互走動一下會提升增加兩個家庭的感情。但當兩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在一個水平,那麼就不一樣了,想法不一樣看待事物問題也不一樣。在交往上也不會存在平等而變成了上下級。經濟條件好的總是具有發言權。第二,怕催婚,隨著這兩年社會大齡青年男女的增多,過年回家催婚成了每個大齡青年男女的噩夢一般,去哪都怕別人問你結婚沒,所以春節回家寧願自己一人在家睡覺,看電視,玩手機也不願去走親戚。

    第三,高科技帶來新的社交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科技產品的普及。年輕一代社交方式不一樣了,可能以前需要跑幾個小時去問候,現在只需你動下手就能完成。

    總體來說,現在農村不願走親戚是個事實,隨著社會的的發展資訊高科技和社交軟體的普及,人情變淡,貧富差距等這些問題也會更加明顯。

  • 9 # 使用者95098528279

    為什麼農村人不愛走親戚了?其實不僅僅是農村人不愛走親戚了城市人也是,就比如我們家吧我媽是老大有兩個弟弟但是過年他們也是從來不上門的,在說我爸爸是家裡老二,有個哥哥兩個妹妹可是過年從來都不走來動,老家也很少回的,其實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現代生活不比以前了,現代化,智慧化,一起是過個年出門走親戚,現在都懶了買個衣服買個飯有個手機電腦都行還送貨上門,沒事微信聊天影片,發紅包確實是方便了很多以前是沒條件而現在是條件好了,生活簡便了,親情味淡了,過年隨便在微信發個紅包,幾個人影片聊天一下就算了

    2,是家裡面年輕人都去城市打拼了有的在外面結婚生子了,生活條件好了看不上窮親戚了,或者是婆媳關係不合什麼的乾脆就直接不回家了,反正回家也是生氣吵架大過年的鬧不愉快不如打個電話過去拜個年各過各的。

    3,遠香近臭,在外面的總是好的在身邊的總是有毛病的,幾年不回家不管在外面過的好不好回家都是香餑餑就像我大哥。。。

  • 10 # 有書知道

    以前過年的時候,近親、遠親、一個隊裡的人,都要相互拜年。在家吃一頓飯是肯定的,有的還會住上兩三天。

    現在過年,遠親基本不往來;就住得近的近親走動一下,最多吃一頓飯,一般不會在別人家過夜。

    以前在平日裡,隔三岔五地就走親戚、或有親戚上門,現在都很少見了。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確實是這樣的。

    以前的農村,生活是離不開親戚的。

    天旱時爭水,有難時借錢,出門時借宿,有事時出力,揭不開鍋時蹭飯,全靠親戚。

    沒米了,去親戚家借一升;沒菜了,去親戚家摘一點;孩子放假,去親戚家住幾天;誰家過酒席,一個隊的人都來幫忙;託關係走後門,親戚傳幫帶;哪家招了大難,親戚出力又湊錢。

    正是親戚鄰里之間你幫我、我幫你,才能讓一個個窮困的農村家庭,渡過大大小小的難關。

    普遍赤貧的年代,只能以力易力、以物易物,離開親戚就會獨木難支。

    現在,沒米沒菜,買;過酒席,請自帶傢什夥的上門服務;政令越來越簡單透明,很多事不用託關係;建房,花錢請工程隊;缺大錢,找銀行貸款。

    人情債最難還。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會去麻煩親戚。

    沒有了相互需要、利益維繫的親戚,若本來就感情一般,自然走動得日漸稀少。

    以前的農村,傳統觀念濃厚,宗族倫理與輿論的約束力強大。

    農民被捆綁在土地上,不可能離開村子。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孫後代,都要有一個好名聲,都必須和親戚鄰里搞好關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親戚間當然不可能都是一團和氣。

    有慷慨大義的親戚,也有隻進不出的親戚;有熱心助人的親戚,也有自私自利的親戚;有感恩懂禮的親戚,也有得寸進尺的親戚。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但在以前,是不能選擇和哪些親戚來往的,至少表面上必須做到一視同仁。有什麼齷齪,一般都會隱忍。

    現在,“好名聲”沒那麼要緊了。嘴長在別人身上,不是你仁至義盡了,就不被別人說的。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那些合不來的親戚,也就沒必要走動了。

    以前的農村,親戚多,而且集中。

    交通不便,也沒有打工一途。嫁女兒、娶媳婦,基本都在步行半天可達的範圍內,親戚往往都離得近。

    一家好幾個孩子,熱熱鬧鬧,人丁興旺。

    經過幾十年計劃生育,再加上年輕人紛紛進城務工或做生意,曾經人聲鼎沸的村小,九十年代初就關閉了,平日村裡很難見到小孩子。

    而老一輩的人,走親戚的主力軍,年歲漸長,腿腳不便,又不斷零落。

    現在,村裡不僅人少,還天南海北地分散開來。

    走親戚的人、能走的親戚,都越來越少。

    以前的農村,不論親疏的親戚,逢過年和過酒,都是必須走動的。

    改革開放的這一代農村人,早早地離家上學、外出打工,長年不在老家生活,父輩的很多觀念,並沒有被傳承和認可。

    現在不被傳統觀念束縛的年輕人,只走有感情的幾家親戚,對“一年到頭從無聯絡、過酒收禮想起你”的親戚嗤之以鼻。甚至有些親戚,根本就不認識。

    老一輩的不在了,就徹底斷了往來。

    以前正月裡,前來拜年的客人,經常擠滿了家裡的每個房間。打牌的、抽菸的、拉家常的,熱鬧非凡。

    媽媽每天在廚房從天不亮忙到深夜。人最多的時候,吃飯一次開四桌,還不包括小孩子。

    客人用你家的洗臉盆、洗腳盆、毛巾、水杯;到處吐痰,把綠鼻涕擤在床沿邊上;臭哄哄的腳不洗、油膩膩的嘴不擦,就鑽進被窩裡;熊孩子摔碗砸鍋、雞飛狗跳……

    不管怎麼樣,主人家都得笑臉相迎,毫不介意地說“沒關係”。

    這副場景,放在今天,沒幾個人受得了吧?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衛生習慣也改變了。走親戚不僅給別人造成麻煩,自己也諸多不習慣。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這是農村生活越來越好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平等之後,家中誰最辛苦誰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