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空消化副主任醫師
-
2 # 敦敏醫塾
自學中醫最關鍵的事情是找到一位臨床上的高手,直接跟診。就像學武術一樣,練的套路再多,不如真的上擂臺。這樣你才能知道教材中、四大經典中哪些是對,哪些是不符合臨床實踐的!
先從針灸入手!可快速獲得成就感!
然後背藥性和方劑,熟讀2000方劑,就已經是高手了。
教材上推薦《醫宗金鑑》,都是真東西。現在的教材,假的東西太多了。
-
3 # 馬友明79
先看哪本書不重要,最主要的是首先要把學過的物理化學放一邊,充分理解中醫的思想,否則你不僅學不下去了,反而會變成中醫黑,另外參加臨床實踐很重要,等你真正感受到中醫的魅力之後,你才可以學習現代科學和西醫。
-
4 # 迷糊小兵463
本人親身經歷的事,家父生於解放前,由於處在偏僻鄉村,沒有什麼高明中醫,更不用說那時的西醫。落下了呼吸道疾病的後遺症,其間間斷求醫,於2ooO年後開始到縣城人民醫院求醫,一直以西藥處理,後於2oo7年5月出現胸悶喘嗽狀況,急忙送縣醫院檢查治療,於十天后駕鶴西去。又過幾年,本人母親也出現胸悶喘嗽狀況,由於有了父親的教訓,此次本人用了《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瓜蔞半夏薤白桂枝湯稍作加減治療,幾天以後,母親很快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本人一家身體健康問題一直以中藥調理,本人並不排斥西醫,但本人相信,華人一定可以找到一條中西醫結合的道路解決身體健康問題。
-
5 # 岐伯說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給兩個方法!
一是起手學習內經然後神農本草經在學傷寒論辯證思路,金貴要略 溫病條恤輔助,這個學習好處是,從總體到個體,融會貫通,遇到問題無所不攻,無所不破,所有問題都不怕。
二是起手以筆花醫鏡啊等等,相當於科普類中醫醫案,先培養興趣,然後去培養中醫感覺,在學傷寒論,方劑,最後迷惑的時候,學習內經,眼界大開!
這個好處是,邊學邊實踐,但是其中過程明明暗暗,柳暗花明,有時想放棄,有時特別明朗!
-
6 # 老貝2019
先看一些中醫入門的書。《中醫基礎入門》最好在外面聽幾次中醫課。考證的話,要看大學中醫教材。真學中醫,一定要讀古典四大醫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最好在找民國時期出版的中醫教材看一套。現在的中醫書,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還要買工具字典《康熙字典》《本草綱目》等做備查工具。“氣運學說”,“經方家”的著作,“八卦”資料,“人體穴點陣圖”,“面診”,“手診”,“舌診”,“耳診”等圖冊做備查。學制藥,要看“中藥炮製論”的書籍,針灸,艾灸,砭石,拔罐,按摩,正骨等醫技專門書籍。
-
7 # 時間還能回去嗎
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這是中國理論的基礎理論,人和所有生物的氣節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當人體陰陽失衡氣血執行不暢時人就會得病。中醫治病是以偏糾偏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而袪病這一目的。
-
8 # 羅丁86006301
其實中醫生超過百分之99的人都不太懂養生,懂得養氣而長壽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還停留在使用湯藥等外材治療。實際上,病從何來?外因比例少,內在衰退是主要原因。中醫只是道家一個分支,學習中醫,從源頭學起,自然能一覽天下。
不信? 中醫裡面的氣,有幾個中醫能切身體會到的?沒有就只能停留在理論表面而已。
道家文化裡面的丹道,就是核心的東西。詳細如何一步步學習,真的是要看緣分和悟性了
-
9 # 桂花芳香77105282
我的建議是,先學現在大學教程的《中醫基礎理論》,有系統性,文字相對通俗易懂。
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適當背誦中醫《湯頭歌訣白話解》,重點選幾條方頭背誦,:如: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湯,葛根芩蓮湯;等。並適當背誦《藥性賦白話解》,《瀕湖脈學白話解》(選擇浮,沉,遲,數,滑幾種常用的脈背誦並體驗之)。以上學法,增加對中醫興趣,我把此法比喻為學習毛主席革命初期建立井崗山根據地。自己有風熱感冒時,自服銀翹散,風熱感冒輕,有咳嗽時,服桑菊飲, 有風寒感冒伴腹瀉時,自服藿香正氣東加葛根芩連湯。2天一3天無效時便去求醫。
我爸爸是老中醫(中藥劑出身)我從讀初中到大學都內宿,上述方法是我爸爸教的。我藉此機會感謝爸爸教育之恩。
後來考進中山醫時,第一年才學習中醫學。(以後學習現代醫學。)
因此,根據我個人的對中醫學習的經歷,提出以上建議供參考。
臨床上,最好有老中醫帶教。如只有自學,透過自療的經驗,從家人及鄰居開始,有同於自己病者,便可開藥予治療。密切觀察,治癒時自能鼓舞信心;若病情2天后反而加重者,應親自伴病人到基層醫院找醫生,一方面是關心病人,一方面是向醫生學習。
人命關天,要當醫生,就要先樹立“懸壺濟世”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心。這是學醫的出發點。
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後,才能步步深入,最後學習名醫著作。有機會的話,到中醫院實習一段時間,你就成為一位正式的醫生了。
說易行難,以上只供參考。
-
10 # 悠閒平安健康
學習中醫首先要懂的什麼叫中醫,中醫就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在用土地中生長的萬物礦植物為患有疾病人治療各種病證就叫中醫。首先就應該知道那些是能治病的植物是藥,就應該先懂它的效能,第一步就應認識各種藥的生長環景,親口品味,酸,甜,苦,辣,(辛)鹹等就應該從藥性學起走,首先背讀四平藥性《藥性賦》(寒,熱,,溫,平)熟背十八反,十九畏,六陳歌,妊娠服藥總歌。《藥性四百味白話解》《湯頭歌決白話解》等基礎書籍。二是進入陰陽學說(要搞懂何為陰陽)。深研十二經脈走向,交接,分佈,表裡關係及流注次序,學懂穴位用針灸治療各種病痛。三是學習臟腑辨證。四是學習八綱辨證。五是學習《中醫入門基礎理論》六是學四診,(望,聞,問,切)熟背讀脈決浮,沉,遲,數,三部九候二十八脈的手法與技能。七是透過四診辯證,確診病因。八是按上述分折按理,法,方,藥,君,臣,佐,使進行處方。要深研《黃帝內經》《傷寒論》《金櫃要略》《溫病條辯》《醫學三字經》《中藥學》《中藥炮製》《實用方劑歌決》《中醫學》《中醫內科》等參考書籍,中醫是中國的瑰寶`,是一套整體醫學,博大精深,望後繼有人發掘它,用現代理論完善它。這是我個人的體驗,補充上次回答,只作參考,有誤之處望且原涼!
-
11 # 岐黃醫聖易演對話
標題上這些書都不能算真正學中醫基礎書籍。我認為真正基礎是《素問。九卷》。只有從這裡學起,才會知道上述那些所謂《中醫基礎》中藥學,在說什麼。假如學醫首先拋棄《素問。九卷》,學上面標題那些所謂中醫基礎學,包括《傷寒雜病論》也是學個皮毛,學錯,理解錯,成為中醫學臨床的再一個亂綱紀者(除非一輩子不去研讀《素問。九卷》永遠不把“尋經守道”作為學醫指導綱領)那就真的是“無知無畏”了。無知無畏的偽中醫,偽傷寒論實在太多了。
-
12 # 醉臥松蔭
自學中醫欲求通達者,古文功底必不可缺。現今的求學者,入門以《中醫基礎理論》為首選,這個雖然是白話文,有些方面也是不可替代地用文言表達,不可囫圇吞棗。基礎廓清,診斷學、中藥學可一覽無餘,萬變不離乎此,所缺者在致用之何如也。耽之誠乃學之專,力之至則用必神。道不在遠,足下是也!勉之!
-
13 # 走向成功12301981
自學中醫,我的醫學心得是入門醫學第一位必須是人體經絡標準圖冊,因為後面藥性學都是講歸經和經絡,不知道經絡就你學了也是白學的,先熟讀經絡和穴位位置,基礎知識就紮實了,才能讀藥性學,對藥物的歸經有個正確的認識,在中藥的運用中就能發揮藥物的針對性,使藥物發揮最好的效果,後面就可以研讀傷寒論和名家醫方了。
-
14 # 捕魚鷹
推薦從中醫的四小經典入手,特別是《醫學三字經》學完後基本中醫理論和治病方法都學到了,其他三本書學診脈、藥性和組方,都學會了做個鄉醫完全沒有問題。
-
15 # 使用者60763552513
一家之言,當先學教材。基本原理,非躬行不可為也。經典確有妙處,也多有不實。後世注家牽強甚多。初學者,無臨床,無病案者,無治癒經歷者,當月迷津渡,霧失樓臺。
-
16 # 己未宮白羊
學習中醫我認為有兩個辦法,其一,先讀內經,易經,德道經,從高屋建瓴的世界觀,構建中醫的總體架構,陰陽和五行迴圈。弄懂十二經絡,任督二脈的走向和穴位,體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研究清楚五運六氣,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與人體的關係。知道類比以後再去讀本草經,難經,傷寒,把四大經典弄通。最後還要去臨床實踐,獲得臨床經驗,驗證所學。其二,從小跟師學徒,從最簡單的藥性賦,醫學三字經學起,結合簡單的臨床經驗,最後還是要去讀四大經典,才能登堂入室。許多人把中醫當成了獲得名利的階梯,這個不能說錯了,但是學習中醫絕對不能有名利思想,否則會入邪魔外道!
回覆列表
先學大學裡的教課書吧,這是捷徑!從新奇入門,循序漸進,到漸入佳境,基礎打牢;再把“中醫四典"作為重要的工具書原原本本研讀,記下心得及不共情(與原書意境的通情,如身臨語境般的感悟)的地方;再結合個人特長或專注的方向(傷寒、溫病、脾胃病、婦兒科、外科等等),把相關名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研究,變書本知識和前人的心得為自己的體會,此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