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馬2010

    吃飯要用筷子,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沒有之一。

    筷子古稱“箸”。因為筷子,咱們中國才誕生了陰陽思想、偉大的《周易》、指南針(兩根棒棒組成)和天圓地方的思想,讓人類與動物有了根本性區別,從用手抓東西吃,昇華到用工具抓東西吃,人類體質有了飛躍性的提升。因為用筷子,華人雙手鍛鍊得非常靈巧,中國發達的古代文明就由此誕生。

    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

    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佔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與食物有關。

    中華民族很早就開始了農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適應性強的穀子(黍)。黍類糧食有兩大特點,一是顆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祖先可能是將穀粒(小米)搗碎煮粥食用的,往往還要摻雜一些野菜、樹葉之類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並節約糧食。據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義是摻有野菜和樹葉的粥狀食物。茶吃起來比較費事,其中的野菜和樹葉之類會妨礙茶的流動,而不容易把茶喝進口中。這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的關鍵所在。

    尼克松不會用筷子,就餓肚子

    西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塊,可以切成小塊拿在手中進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殼,可以蒸煮成團,同樣可以用手抓著是進食。我們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種粘稠的半流質食物,不能用手抓著吃,也不能用手撈食影響其中的野菜和樹葉。可能有一個聰明的古人順手取來小木棍兒之類的東西試著把野菜或樹葉撥入口中,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

    這個傢伙不會用筷子,看起來就不聰明

    筷子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從讀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幫助進食,並非必不可少的進餐工具。但那時的小木棍兒之類還不能稱之為筷子,筷子之所以稱筷子,主要在於人們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術,而用筷技術則需經過刻苦練習才能掌握。古人們使用小木棍兒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把兩根小木棍兒使得上下翻飛,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在這裡,本人把筷子定義為兩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兩者缺一不可。

    日本賣筷子的

    世界各國以筷子為日常飲食工具的,有中國、北韓、南韓、日本、越南、蒙古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的,世界各國在骨子裡都深受筷子思想的影響。

  • 2 # 週一文

    關於這個問題,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錢穆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是:“天人合一”觀

    關於“天人合一”觀的解釋,眾說紛紜,儒、道、釋都有論述闡明,《皇帝內經》也有此敘述。有人說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後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就是出自於此;也有人說這是莊子提出來的。

    “天人合一”最簡單明瞭的道理就是:人和自然是合一的,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都要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這個哲學思想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 3 # 寧雅之心

    古代文化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這一古典哲學觀念。這一觀念認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資訊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時,養生的意義就不單單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幫常人的壽命,健康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體生命是宇宙精靈之一,有著強大的自主創富潛力與優勢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來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意思是:天有Sunny雨露哺育大地,“天”是萬物之開端和肇始或本源;“地”是萬物生長之依靠,沒有地萬物就無法生存;“人”生在世一定要成就萬物,決不能幹有辱天地自然界的半件壞事,不然將得到天地的懲罰和報應。

    這也相當於告訴你我:人體生命是宇宙精靈之一,有著強大的自主創富潛力與優勢。

    順則昌,逆則亡。

    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

    人40歲是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正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更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

    像這樣人天合一的事很多,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怎麼樣才能用好這一觀念呢?

    第一:明理中合道

    第二:人天合一中強大自己的思想與內在

    明理中合道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萬物是天地的載體”;“人體生命也是天地的載體”。

    道家認為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人的細胞中充滿天機。什麼是天機?就是生命對宇宙的全息。

    全息理論在生命中非常玄,這一理論認為大自然早已在生命誕生時,將所有的絕技與生存密碼交付於我們了,只是大家找不到而已。

    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準內涵之一。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就是順天而為,不帶私心雜念。而人天合一呢?就是道法自然中創富,找到優勢,打造絕活,立自己的道,在享受與奉獻輪轉互動中留下,生命物質和精神上的延續。

    人天合一我們好理解,天人合一不簡單。

    唐朝有個僧人叫一行,人們都叫他僧一行,是個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在世時不想輔佐武則天,剃度出家,後來卻被唐玄宗強行引入宮中,這才編制了《大衍曆》。

    他還造了很多天文儀器,發起了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

    據說,他是因為不想輔佐武則天,才剃度出家的,後來卻被唐玄宗強行引入宮中,這才編制了《大衍曆》。

    天人合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民間常常認為什麼人是星宿下凡,等等,都是這一思想的源頭。

    人天合一才是生命自主,是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自主人生,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這一觀念是最有貢獻的主張之一。

    人天合一中強大自己的思想與內在

    我們說創富是生命的天職,說的就是:生命自動在天人合一中取捨聚合出各種財富。如何創富呢?老子所講的“三生萬物”才是真正的創富之技。

    天人合一是人體生命對宇宙大道的全息,在我們出生時就早已烙印上一切,我們後天生存的途徑就是順天而為(無為),而方法卻是“三生萬物”的無不為之法了。

    人天合一,讓心智如何流轉呢?

    首先弄清楚我們的目的是:強大自己的內在。只有喚醒、啟用生命的潛能,開啟宇宙交給你我的全息密碼,才可以人天合一中創富一生!

    在我的一篇草根博文中,揭示了人天合一的三個內涵,用心體悟,實踐於言行,這一觀念將會讓你內在不斷強大。它的進入點和起點就是充分地相信自己!因此以下三點也是相信自己的三個內涵。

    人定勝天:生命是必須會建功立業來創富的,你的雄心和決心決定了自信的力量。

    人能正己:戰勝自己是指戰勝惡習、革新個性、控制慾望等,實際上就是在“正己”。只有克服後天偏離了大道的因素,生命才能回覆先天,發現並挖掘優勢,打造絕活創富。

    我認為從古至今,天人合一觀確確實實是古代文化最有貢獻的主張,不僅讓我們華人信仰生命能自主,而且讓我們形成了獨特的思悟這一思維方式。

  • 4 # 杜家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在《國學知識全知道》一書所瞭解到,中國古代文化最有貢獻的主張是;《知行合一》。

    所謂的《知行合一》?是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其主要是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將知和行統一起來,才稱得上王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是提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兩層意思,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這就是說;有知識不行動等於白知,換句話說,想行動沒有知識也無從行動。

    由上可見;

    知行合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和與毛澤東思想的,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相乎合。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也符合“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界關係的邏輯。

    在倫理和道德方面,古代哲學家認為;“良知”,是每個人都有的。“滿街都是聖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按著“良知”去做。所以才提出“知行合一”之說。

    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強調“言行一致”與道德的實踐性。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何為格物呢?

    格物,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獲得知識的道理。它包含現在所說的,“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的多。

    結束語

    中國古代文化最有貢獻的主張是;“知行合一”。它是辨正唯物論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結晶。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產物。

  • 5 # 齊魯223369851

    君輕民重思想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平等思想,只不過宋朝以後,這種平等思想的發展被打斷出現了退化。只有重視民眾利益的國家才有發展前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皇大帝明明能收服孫悟空,為何還要去搬請如來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