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商途
-
2 # 楊秀峰
一部《西遊記》演繹人生大智慧。
“72”變:這裡的72變化,指的是時令名稱“候”,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氣,一年共七十二候。《素問·六節髒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而每一候都有相應的自然現象對應,稱為物候。如:
立春: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
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清明節: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穀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於桑。
等等。
這一年的“72”般變化,人的心態也和自然界一樣,有一年四季的不同季節的常態心理變化,也有如一年四季的短暫心理變化,同時也具有生長化收藏的複雜心理變化,有時朝氣蓬勃,有時內斂內藏,因人之“心”不能平,不能以“平常”心態、“清靜”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瑣碎事情。故此需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年復一年的“勤煉苦修”來歷練自己,使自己能夠快速成長,感悟人生之真諦而修成“正果”。
當我們修成“正果”的時候,這顆躁動的心平了,也就如同孫悟空成佛之後,頭上的“金箍咒”自然消失。而這個“金箍”恰是束縛我們如猴孫一樣躁動心態的枷鎖,以束縛我們的行為,不偏離正道,當我們自身修正合於“道”(大自然和人事規律與法則)的時候,這“金箍”自然消失,也就是當我們心平放得下的時候,我們也就尋找到了“自在的真我”。
孫悟空苦練“72”般變化,還要經歷“81”難,其用“九、九”,“九”做為數理中的陽數之極,為之數中最大。自古有“九九歸一”之古語,這是一個週期返還的規律,九九歸一歸中,歸到太極原點,然後歸於無極,歸於“大道”,歸於“無”、“空”、“虛”之本無、本始。九九八十一難,這個最大的艱難痛苦的數理變化當中,磨性磨質,不斷的磨練、洗刷身心塵埃,打鐵成鋼,使自己進行“質”的飛躍。當身心進入“純粹”以後,也就接近了,歸“一”(皈依)本元本始。
一部《西遊記》,展示著眾多的數理變化、古天文變化、還有道家的丹道練養內容,它裡面涵蓋的內容豐富,尤其是熟悉古天文數理和丹道煉養的行家,更能夠理解一部《西遊記》所代表的真諦,看似是佛家的經典西遊,實質上裡面有眾多的道家的文化思想,以及易學的文化思想,古天文曆法運算,河圖洛書等等中國古代的文化精髓。
最後讓我們熟讀經典,從中感悟經典所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每一個成功者,都在不斷的經歷磨難,在風雨磨練當中成長,苦練本領,勇往直前,笑對困難,正因為有這樣的風景和歷程,才構成了燦爛的人生和中華民族的渾厚歷史。
-
3 # 雲舒庭
西方有句諺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除了本身重量之外,更意味著一種責任。
1、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學到72變的本領不僅在神話故事裡,古往今來很多有名的老師,是要選學生的,只有老師看中了、滿意了,才肯把真本領教授給弟子。
2、惡人學到了本領也沒有好結果有的時候老師看走了眼,把大的本領教給徒弟後,才發現徒弟是個壞人。那師父就會清理門戶,或者其他人來清除餘孽,總之正義會戰勝邪惡的。
比如孫臏清除了龐涓。
3、本領是用來完成使命的孫悟空好了72變的本領之後,如果他不思進取,那也可以偏安一隅,作個弼馬溫或者是桃園的保安。但他有更大的使命,要協助唐僧去西天取經。81難固然不好戰勝,但每一次勝利都會讓自己成長。最後他也成佛,功德完滿。
4、現實意義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只有不斷逼自己學會“72變”,才能戰勝“81難”。每經過一次苦難考驗,都會讓自己進步,讓自己成長,也會讓我們笑對更大的挑戰。
為了讓生活更精彩,就讓我們不斷去苦練72變。
-
4 # 德平不惑
72與81,無關.
72,代表自己.
81,才是人生.
72,只是讓自己死得慢些,活得好些!
81,只是讓眾生擺正自己,認清現實!
自己?佛祖?
你是誰?他是誰?
你在這裡,他在那裡!
一動;一靜.
一生;永世.
三界,自己.
努力,拼命,運氣
只為自己,
三界,早在那裡,從未離去.
72,可變,
去不去,他就在那裡.
81,難易.
來不來,我還在這裡.
-
5 # 玄同說太極
72變,這72是地煞之數,36天罡72地煞。
36天罡是先天無為的變化,72地煞是後天有為的變化。
無為比較難直接入手,所以我們從有為開始。
擱在太極拳裡來說,叫:以拳入道。
咱們都是下德之士,已經落入後天,所以要後天返先天。
太極拳是做什麼用的?絕對不止是練拳。
所以祖師爺說:技擊是末技。
我們看道家術數,劍術、服食、導引之類都歸到了72術數之中。
太極拳,就是導引術。
再說81難:
我有個學生小名叫九九,小朋友都開玩笑,喊他81。
81的意思,就是九九歸一。
我剛說到後天返先天,道家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我們要從萬物回到一。
《西遊記》後面有兩句詩: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志立玄關。
“歸”這個字很有深度,本來就有這個老家,你回去,叫“歸”。
太極拳為什麼叫內家拳?就因為要往身內求。
-
6 # 目勿
受81難的是玄奘 四個徒弟只是作陪 真實的玄奘取經 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是不同意的 玄奘決定不要皇帝的的支援 獨自前往 電視劇裡和事實不一樣 電視劇裡皇帝給了馬給了侍衛盤纏和缽盂 但是沒出國界 都沒了 真是的玄奘並沒有收徒弟 支撐玄奘的只有信念 爬雪山 過草地 在森林裡迷路 在沙漠中脫水 這都是真實存在的 每次都是與死神擦肩 可以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苦行僧了 印度天熱 當地的僧人把熱當作一種苦行 或者把捱餓啦 受凍啦 之類常人難以忍受的事情當作修行 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痛苦是有限的 自己多糟點罪 別人就不用遭罪了 這是多麼偉大啊 唐僧也一樣 這一路上雖然困難險阻 但他希望透過自己的遭罪 換來經書 以開化世人 減輕世上的罪惡 玄奘後期在其他國家被禮遇為貴賓 也給配了必要的生活物資和隨從 最終取回真經 餘生一直都在翻譯 宣揚經文 可見小說與電視劇裡的四位徒弟其實是人世間四種罪惡 孫行者自恃本事大 不服管教 後來發現 誰也打不過 豬八戒 好吃懶做 油腔滑調 是貪的代表 沙和尚 呆板愚鈍 白龍馬是心機的代表 我只當腳力 其他的我都不管 取了經和不取經 跟我沒關係 因為它本身就是龍 社會上這四種人是挺煩人的 都是屬於需要被教育的物件 所以他們一起跟著受81難 就是讓他們改過自新的意思 沒有他們 玄奘也能到西天 至於猴子的72變 沒啥好說的 網上評論一大堆 壓根就不是科班出身 尾巴都藏不住 只能說是法術 不能叫仙術 科班出身的豬八戒和沙僧都的受著 孫猴子也不能例外 唐僧十世修行 前九次都被吃了 有人說是唐僧就是神佛兩界長生不老的丹藥 而且還得個一陣子就得吃一次 這就不評價了 但是按照文學作品的諷刺角度來講 我覺得很有可能
-
7 # 月山與喵書童
我們可以把人的性格和能力做這樣的區分:有本事沒脾氣、有本事有脾氣、沒本事沒脾氣、沒本事有脾氣(排名由高到低)。如此便很容易對應出孫悟空取經前屬第二層級“有本事有脾氣”一列。那麼我們有沒有見過第一梯隊“有本事沒脾氣”的人呢?想想作品中的佛菩薩,想想身邊、新聞中、經典中那些能量強大的人,他們散發的是慈悲、祥和、靜氣,他們身邊似有祥雲聚集,呆上一會便會有治癒人心的感受。他們的能量是哪裡來的?是從靈魂深處的善氣裡來的。這是最高階的“有本事沒脾氣”。
縱觀孫悟空取經前和取經階段所歷劫難,不難看出,歷劫表面上是給孫悟空立功的機會,實則是磨練心性。舉例來說,孫悟空在最初拜師父時,曾因不服管教而被套上緊箍,此時,他心裡動的是對唐僧的殺念。後來的《三打白骨精》被唐僧三番兩次趕走,已是頗為不捨。爾後豬八戒請回孫悟空,他則想到見師父須清淨身心,於是在路過大海時跳入海中沐浴一番。這其間的變化便可見得磨難對心性的影響有多大。心性不端時,能力越大造成的傷害也越大。這一點,天上人間皆同理。因此,能力大時,更要注意起心動念的修持。這是取經路上安排81難的意義。
佛法說“理則頓悟,事須漸修”。意思是有時對真理的把握產生於瞬間,而用真理指導行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每遇磨難時都能守持心性,最後才能圓滿佛性啊。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偈,說的才是我們平凡的大多數。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在邏輯上其實是有點問題的,難道苦練成功了72變,就不需要再經歷81難了嗎?72變的超強能力是成功的有力保障,但絕不是不需要再經受磨難直達成功的通行證。
不只猴子如此,古往今來每個英雄人物也是這樣。他們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想要成就的功業越大,相應的,上蒼給予你要你歷練的磨難也就越多。
孔夫子想要在天下推行大道,雖然個人道德文章修煉到極致,但依舊每每落得如喪家之犬;嬴政想要一統六國,雖然苦心孤詣勤修稱霸天下之能,最後也成功了,但身邊再無知心可交之人,最後還要屢屢被人籌謀暗殺;文天祥想要力保宋室,與蒙元抗爭到底,雖然盡一己之能到各地廣招義兵,忠義、個人能力不可謂不強,但依舊失敗了,留下了《指南錄》、《過零丁洋》......
苦難對於想要成就功業的人來說無可避免,即使是凡人,活在世上也絕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煩惱、麻煩,苦練成功了七十二變並不能幫你避免這些苦,但,它依舊是極具價值的。因為唯有苦修成功了七十二變,也才會有戰勝81難的可能,不然,可能用不了前面多少個難就把你打趴下了,還談何到西天取得真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