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倚危闌

    確實是,亂世用重典。就因為他權勢滔天心狠手辣。所以只要他想要做什麼下面就能很好的執行。皇帝只要能壓住他,待大局穩定再幹掉他就好了。

  • 2 # 乙丑生

    東林黨在萬曆時代的國本之爭和朱由校登基時都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由於泰昌帝在位不足一年死去。朝中新君做太子時文臣的班底傳承缺層。而東林黨多出身於御史言官,他們雖然道德很好,但是缺乏治國理政的才幹。當時大明北方各地農民因頻繁天災和沉重賦役己經破產,東北滿清己經興起,開始不斷騷擾長城沿線。朝庭只好向江南士紳和富商徵收各種稅賦。而東林黨多數成員多是江南人士。他們借泰昌帝即位的機會,一度廢除了各種礦稅。朱由校繼位後他身邊又沒有得力文臣輔佐,只好依賴身邊的魏忠賢來打擊東林黨勢力。可惜魏忠賢在和東林黨在爭鬥過程中不僅沒有改善國內政治,反而因誅連太多讓大明更加衰弱了。

  • 3 # 魚重同學

    關於明朝的滅亡,近些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忠賢不死,明朝不亡”。這裡說的忠賢,既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有名的大宦官,權勢極高,人稱“九千歲”。在明熹宗時期,是除了皇帝外的“第二人”。其黨羽眾多,遍及朝野,從內廷到東廠、錦衣衛、朝廷百官到邊關大將,無不對其唯命是從,真可謂是一手遮天。可以說,他距離皇帝就差一個名分了。

    常言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朝廷中與魏忠賢爭鬥最多的當屬“東林黨”人了,可魏忠賢有熹宗皇帝的寵信自然也不懼東林黨的反抗。等到熹宗皇帝駕崩,崇禎皇帝即位。崇禎皇帝想要收回對朝廷的掌控權,就要先搬開擋在身前的“大石”魏忠賢。透過一系列不斷的打壓,加上朝中東林黨人的配合,最終魏忠賢徹底被崇禎皇帝拿下,定下數條罪狀發配鳳陽。魏忠賢自知罪責難逃,就找了棵樹上吊自縊了。(這一點和後來崇禎皇帝的結局是一樣的,不知道是不是天道輪迴呢!)

    等崇禎以為除掉了魏忠賢,自己這下可以大權在握,大展拳腳了。卻不知自己已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要知道當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朝臣一家獨大。可他還沒有掌握住足夠的實力,就急衝衝的除掉了魏忠賢,打破了朝廷上平衡的局面,導致掌握朝政的東林黨人一家獨大,漸漸失去了對朝廷大臣的管控能力。更有甚者東林黨相互串通,對皇帝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崇禎號召朝廷大臣捐贈軍餉,可這些大臣一個個在崇禎面前哭窮,所捐白銀不足10萬兩。可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在這些大臣家裡卻搜出來數百萬兩的資產。

    實事求是的說,魏忠賢確實是個大奸臣,辦了許多的壞事。可崇禎要是不急衝衝的把他給除掉了,和他聯手說不定明朝還能多延續幾年。畢竟他能用各種辦法,讓大臣把銀子湊出來。有了銀子,整頓軍備準備打仗,說不得明朝還能多堅持一段時間,沒準歷史就會被改寫了呢?

    當然,歷史已經成為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了。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推測,都是基於史書的記載。尚不知史書記載的準確率為幾何,自然也不能評價古人的功與過了。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現在,活在當下。

  • 4 # 球員兼裁判

    從某種角度來講,這話還真可以這麼說。

    先三言兩語,簡單介紹下明朝基礎體制。

    明朝這個國家,從成祖爺開始,是官與宦相互牽制的制度,官大,則用宦壓制官,反之宦大,則用官壓制宦,誰也別想獨大,誰也別想一手遮天,所以才有嘉靖萬曆這種,幾十年不上朝,仍能掌握朝廷中樞權利,依靠的就是官與宦之間的權力平衡。

    魏忠賢這倒黴蛋,正好趕上了宦大的時代,那皇帝肯定會用官壓制宦,我們這位九千歲,作為宦老大,肯定是首當其衝打擊目標。

    之所以說,崇禎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事就出在了這,官壓制宦,只要削弱宦的勢力即可。

    但咱們崇禎檢哥,偏偏把宦老大做掉了,宦名存實亡,官就會一家獨大,隻手遮天,檢哥改變了明朝百年來,官與宦相互牽制的體制,一個王朝改變體制,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最終明朝,果不其然的毀在了東林黨手裡,所以朱由檢是個昏君,無可爭論,昏Lacrosse勤,國亡越快。

    所以魏忠賢不死,東林黨就不會獨大,東林黨不獨大,至少明朝不會亡於李自成手裡,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也並沒有錯。

  • 5 # 教員讀書專欄

    為什麼崇禎帝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突然垮了?為什麼魏忠賢的死有這麼大的影響?

    魏忠賢在天啟朝得勢,僅僅三年,明廷抵禦遼東地區後金國的進攻還是很不錯的,可以說一掃以前遼東戰場的戰爭頹勢,大有重新光復遼東地區的架勢。

    魏忠賢能夠清晰認識到遼東地區與北京城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為此積極支援孫承宗的堡壘推進、逐步蠶食戰略;後來袁崇煥督師遼東地區,雖然不敢說魏忠賢多麼器重袁崇煥,但從他們兩來往的信件看,袁崇煥與魏忠賢的關係不算很僵化,袁崇煥幾次輝煌的戰功全在魏掌權掌權的時候誕生的。

    當時明軍的情況是這樣的:關寧鐵騎是明朝重點培養物件,也是袁崇煥遼人守遼土樹立的典型,不用擔心剋扣軍餉。

    皮島上的明軍靠著毛文龍到處貿易和搶掠,也能活得不錯,明廷看著不用自己花錢,白得一支軍隊,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毛文龍對明朝還算忠誠,也屬於能臣,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國大後方;明廷還授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搞得毛文龍痛哭流涕,立馬上奏朝廷,表示自己肝腦塗地,誓死守衛皮島、人在島必須在。

    不管是袁崇煥還是毛文龍,不管他們到底對明朝是不是真的忠誠,至少在魏忠賢的掌控下,沒出過什麼么蛾子。

    在後金國西邊,從寧遠到錦州,一座座堡壘重新建立起來,一座座城池重新修葺一新;明軍的火銃、戰車、火雷、黑藥配備齊全;戰略性武器紅衣大炮也搬上了寧遠城,整條寧錦防線牢不可破。

    魏忠賢那幾年,關外戰事捷報頻傳,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轟死是謠傳,努爾哈赤還可能是受挫後,氣急攻心,加上年事已高,幾個月後病逝)。

    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八旗軍。

    丁卯之役,毛文龍在北韓地區,拼完老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讓後金國實力大損。

    關外遼東地區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其實還是錢財在起主要作用。

    魏忠賢打仗能力只能說一般般,但是他最厲害的能力之一就是收稅。

    明末,江南地區經濟十分發達,史料記載:“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這句話足以說明江南地區的富庶程度。

    魏忠賢針對商業、手工業、對外貿易極為發達的江南地區,重新設立了被廢除的商業稅、海貿稅、手工業稅。

    因為魏忠賢給遼東將士足額的軍餉,遼東地區主帥的袁崇煥還向魏忠賢獻媚,稱其為“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明末的朝堂上有這樣一群士紳官員,這些人絕大部分都出身於江南貢院,他們都把對方看待為志同道合的“同學”,並以無錫東林書院為精神聖地,最初的他們都極其清高,都是理想主義者。

    但是任何龐大的組織如果沒有嚴格的紀律,必然會出現腐化墮落。

    更何況東林黨都不能算一個黨派,只是一群沒怎麼接觸過底層社會和百姓的江南士紳宦官巨賈的子弟,他們可以花大量錢財用在科舉考試上,加上江南地區本身就是文風鼎盛之地,科舉考試中江南地區學子考上的機率越來越大,導致東林黨在朝堂上逐漸掌握話語權,為了自己的一家獨大,大力排擠齊、浙、楚、閩等各個小黨派勢力,而且所用的黑色手段一點都不比臭名昭著的閹黨遜色。

    和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黨爭派別,東林黨裡面很多成員似乎更適合生活在現代的西方國家政壇。

    但掌握話語權的東林黨偏偏生活在明末那個內憂外患、社會矛盾極其激化的時刻,恰恰成了明朝衰落的催化劑。

    魏忠賢一死,東林黨就建議崇禎帝廢除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商業稅、手工業稅和海貿稅。

    到了崇禎中後期,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對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大旱災置之不理。

    不僅如此,還建議崇禎帝派遣軍隊到貧亂交加的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旱災區加賦、徵稅。

    由於明朝官員在歷史上是最低的,除了極個別比如海瑞這樣的清官之外,貪腐在明朝就成為必然行為。

    但頂著東林黨的名頭,錢財貪過後不敢承認,而且吃了肉連一滴湯都都不願意吐出來(捐獻出來不就承認貪了嘛)。

    史料文獻裡寫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然而其中大多罪狀都是打擦邊球,基本沒有證據的那種,比如百姓修祠堂祭祀魏忠賢也算大逆罪?

    魏忠賢真正做成功了的壞事,其實就是處死了楊漣、左光斗等等真正東林理想主義者(他們和後面腐化墮落的東林分子的確不同)。

    明末社會兩極分化,土地兼併極其嚴重,銀子都在官僚士紳手裡,其中江南地區計程車紳官僚富商地主更是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怎麼讓這些人把錢財乖乖的交上來?

    只有權傾一時的魏忠賢能做到。

    有了錢財才能減輕農民的負擔,才能給軍隊發軍餉,才能讓朝廷正常運轉;才能製造紅衣大炮、火銃、火棘莉、火雷等等軍備,才能築城、修牆、養馬等等軍事準備。

    魏忠賢的功業在於保證了明朝稅收系統的穩定執行和明朝官僚系統的有效運轉;增強明廷對各個地區的有效控制力,包括西北地區、包括西南地區、也包括遼東地區。

    跟王振、劉瑾等其它宦官前輩比起來,不得不說魏忠賢的才幹確實高出了很多,即使和一般的內閣大臣比起來也有卓越之處。

    拋開黨同伐異這些朝堂鬥爭不可避免的“錯誤”,魏忠賢比崇禎帝和東林黨來說,至少是個效率極高的注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臣。

    魏忠賢死後,遼東地區的局勢再一次惡化,加上收不上稅,國家財政困難的同時,崇禎帝猜忌疑心重,且在遼東地區與後金國和與戰的意見中間左右搖擺,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誅殺袁崇煥,導致整條關寧防線如同虛設。

    袁崇煥死後,他提拔的將領中除了祖大壽無奈投降清朝外,剩餘的將領大多數都相繼戰死。精心培育的關寧鐵騎更是死的死,降的降,最後只剩了少部分兵力儲存在吳三桂的手中。

    而這時候的皇太極認識到了自己不僅只有人數劣勢,還有軍事裝備劣勢和人才劣勢,於是開始廣納各族人才(其中就包括製作大炮的大量能工巧匠)、招募蒙古女真士兵,並在滿洲八旗之外還設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天下第一勁旅的名號最終歸屬於後金國的八旗軍,從此明朝再無翻盤的機會。

    說白了,不是魏忠賢能力大,而是他在,明朝就還勉強有個領導者。

    天啟帝是個甩手掌櫃。

    崇禎帝很努力,很勤奮,但是藩王的養豬式教育和自身猜忌愛名的缺陷,導致他治國才幹能力的不足。

    明朝就是一個大公司,魏忠賢就是總經理,雖然魏忠賢人品差,但是再差的管理也比沒有管理強,魏忠賢才幹還不錯,他之後的後繼者一個比一個差,才與魏忠賢形成鮮明的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疫情以來農村肉禽養殖戶一直虧損,他們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