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老太589

    可以的,我們院子裡一些喪偶老人都是八十歲以上,有的已經九十了,還是獨居。老人有老人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時間,與年輕人差異太大,只有獨居才能保證其生活的自主性,給老人充分自由,老人活得舒心更長壽。子女關心老人可在老人住處按裝監控攝像頭,平時按老人要求探望,按老人要求提供生活必需品。然後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和要求適時提供鐘點工,白天工,全日工等,一切按照老人要求辦,尊重老人意願,讓老人活得更尊嚴!

  • 2 # 開心就好1505

    尊重老人意願,儘自已最大可能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和服務, 比如,住的近每天陪老人聊聊天, 聽聽老人訴求, 和老人商量請個鐘點工或者保姆,自己 實在忙的不能天天照顧, 勤打電話連繫或裝一個監控, 便於隨時瞭解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態, 人老了適應和應變能力差, 和老人好好說話就是最大的孝順

  • 3 # 燦爛jx

    80多歲的老人獨居,我覺得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身體要很健康,自己吃喝拉撒洗涮收拾都能獨立完成,這樣的老人可以選擇獨居;

    二是身邊臨近處要有住的很近的兒女或者至親的親人,以防有突發情況時及時到老人身邊照顧;

    三是老人家裡的生活設施要儘量方便適用,減輕操勞壓力;

    四是家裡要裝上攝像頭,跟兒女的手機連線上,孩子能夠隨時關注到老人的飲食起居和生活狀態;

    五是住所出入方便,老人可以自由的外出遛彎兒散步。

    老話講“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老人自己獨居生活雖說會孤單寂寞,但是會更放鬆和自由,如果還有老鄰居老街坊,那就是老人的生活圈。

    如果老人和兒女一起生活,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與作息習慣都不一樣,住在兒女家裡,老人會很受約束,也會覺得憋屈,時間久了就會生病。

    所以,只要老人身體健康,有方便獨立的住所,經濟上又能獨立,即便80多歲也可以選擇獨居。

    做兒女的,只要安排好老人的生活,時刻關注著老人的健康和安全即可。

    孝順父母在內心,別管別人怎樣說。

  • 4 # 貓咪來自沙漠

    同事的岳母,年逾90歲,有子有女,堅持自己單獨住。自己買菜,自己做飯,不亦可乎?

    有人擔心老人獨居易發生意外。即使與子女同住,子女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候在身邊,而要出去上班。

    尊重老人的選擇。與子女一同居住,老人看不慣的要絮叨,不說話往往壓抑在心裡生悶氣,反而鬱悶不樂。

    給老人一個獨立空間,也給子女留下一個自由獨立的空間。眼不見心不煩。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生活習慣不同,必然產生隔閡和代溝。

    作為下一代,可經常去探望,幫助做一些家務,陪老人聊聊天。

  • 5 # 三個甌柑

    83歲的母親執意獨居,小哥放棄蓋房,二哥每天早中晚看她吃藥,女兒們每個節假日裡來聚餐,獨居的母親過得幸福愜意。

    自從父親去世後,幾個哥哥都將自已家的房間收拾出一個30平方米的大房間出來,設計成老年人居住的一室一衛一廳式,準備給母親住,並且是一年輪一次,或者半年輪一次,隨母親的意願,但是母親拒絕了,母親就要住在老宅子裡,一個人住,不和任何兒子住一起。

    老宅子是小哥的宅子,因為有三兄弟,父親早就將宅基地分了,沒給自己兩老留一點,在老人們的思想裡,他們是跟小兒子住一起。在小哥要結婚前,小哥單獨另買了一處宅子,就是母親現在住的房子。

    兩間兩層,前有院,後有院,就在同村裡,小哥將一樓設計成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後院還有一個柴火灶,專門弄的一個小廚房,是因為姐夫要求,姐夫每個節假日過來,他都要掌廚,有些菜式需要大鍋蒸煮,平時這個大鍋母親用來燒開水。

    二樓當時與一樓同樣的設計,是小哥小嫂他們住,後來,三個哥哥在村另一頭父母留下的老宅基地上拆老房子蓋新房子,同時蓋房,蓋了九間七層,一層將近600平方,各蓋各的,都有電梯間,他們都住在七樓,除了小哥在一到三樓辦了公司,四樓為員工宿舍外,其他哥哥的空房間是用來出租,租金還是很可觀。

    小哥搬走後,想讓父母也過去住新房,但父母嫌棄是高樓,上下樓不方便,哪怕有電梯,也不願意,就住在小哥的老宅子裡不搬了。這讓小哥很為難。

    因為這宅子是從村裡一村民手裡買過來,房子旁邊還有那個村民的哥哥的兩間兩層,那幾年村裡拆房蓋房成風,那人的哥哥也想將房子拆了蓋新房,他家拆了,小哥的也要拆,這樣四間一起蓋方便還好看,兩家的批准蓋房六層的證都批下來了,可是父母說自己不知道能活多少年了,這房子拆了,他們要住哪裡,他們就不想住三個兒子家的高樓。於是那個準建證都過去了五年,小哥乾脆就放棄了蓋房,說這房子就給父母養老,等他們老後,再拆重蓋,因為這兩間兩層的房子是半成新,住起來還是非常舒服。

    去年的時候父親去世後,幾個哥哥要讓母親到兒子家住,母親就不願意,母親說:村裡的阿婆都是自己一個人住,我也要一個人住,一個人清靜自在,你們的孩子不寫作業,你們常常打小孩,我看了心疼也生氣,不如眼不見為淨。

    村裡有很多阿婆都是獨居,她們的兒子都會在自己家的房子旁邊給阿婆蓋個平房,平房也就30平方,一室一衛一廳一廚式,比較緊湊卻是很方便老人居住,老人們會在旁邊種些菜。就像母親,一個人居住,簡直是煥發新天地。

    以前父親會吸菸會喝酒,父親去世後,母親沒事將各個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一點氣味也沒有。父親的臥室又改成一個大廳,裡面放了一張可以坐20人的大圓桌,平時我們回孃家聚餐的時間要多些。

    母親還是喜歡睡她自己的那個16平方的房間,她每天將房間弄得整整齊齊,她不喜歡開空調,也不喜歡開風扇,她就買了一把8塊錢的扇子,沒事用來搖搖。床上用的是蚊帳。旁邊還有一張摺疊床,那是母親身體不舒服時,幾個哥哥輪流過來陪床睡的小床。

    二樓全空著,村東頭的阿嫂說她家房子拆房子,沒處住,想租母親的二樓,她說:我們租二樓,給你們房租還能給你們看老人。

    母親沒同意,她說她喜歡清靜,不喜歡樓上住個一大家子人,吵鬧。

    母親喜歡養雞,並且母親養雞是養娃模式。

    母親很喜歡搭雞窩,後院30多個平方,母親搭過的雞窩至少有五個,覺得雞曬不到太陽,馬上拆掉,換一個,覺得雞窩有積水換一個,總有理由去換雞窩,並且從沒叫過任何子女來幫忙,日子總在拆拆建建中過。當然,她對雞不是一般的好,專門種菜餵雞吃,雞腳骨折了,給雞貼上一百塊錢一貼的止痛膏。母親都是把南瓜煮好給雞吃,還有一兩百塊錢一斤的蝦都給雞吃。

    母親樂此不彼地給小雞們找剩菜剩飯,還去拾稻穗,曬好,給小雞們吃。我想這些小雞其實是解了她的寂寞,她給每隻母雞起了名字,沒事時,叫喚著小雞,批評小雞亂拉屎,批評小雞愛打架,有時將小雞們分開窩住,折騰得很是快樂。

    母親在後院還種了菜,種了瓜,讓人驚訝的是那個瓜架。

    後院差不多有60平方,靠山的那一角落,母親種了很多菜和瓜,她搭了一個瓜架,這個瓜架在我的文章裡時常出現,是因為瓜架是80多歲的母親一點一點地用竹子搭成,颱風都刮不倒。

    母親在後院搭了一個瓜架,也不知道是哪年開始搭的,每年母親都會進行修繕,瓜架是由各種木頭和長達五米的竹竿,無數的繩子搭成的。那些竹竿都是母親從後山的竹林裡砍過來,有碗口粗,都是自己一個人拉過來,又是自己一個人將它一根一根搭起來,然後用繩子紮起來,可能不是一個星期,不是一個月,更多的是用了一年,或者更多時間,反正年年看到這個瓜架都是結實,都像是新搭。那些腐爛過的木頭,都會被母親抽出來,然後換上新木頭,新竹竿。颱風經過幾次,那個瓜架安然無恙。

    小哥說:主要的是母親八十多歲了,從山上砍好拉下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們要學母親的鍥而不捨,永不言敗的精神作為我們家族祖訓。

    母親沒事的時候,就是看雞,然後去找瓜,絲瓜,南瓜,苦瓜,找著它們,然後看它們長大,尤其南瓜,長得比較慢,更多的南瓜是直接躺在瓜架上面,被瓜葉蓋住了,等發現的時候,往往南瓜很大了,天天有種尋寶的樂趣。尤其是在你和她一起找瓜,然後掀開瓜葉,看到一個特大瓜時,那種驚喜真的無法描述的。

    瓜都是吃不完的,都是送人吃的。當你看到很多已經老成黃黃的絲瓜時,那不是母親沒有及時採摘,而是母親故意留起來,當瓜種的,瓜的種子都是媽媽自己留的,都是自己種,然後分植。恰巧碰到苦瓜熟黃時,媽媽摘下來給我吃,我吃完,瓜籽是不能扔,要交給媽媽的,她曬了留種的。到秋天的時候,她會將苦瓜扯下來,洗好,切成段,然後曬乾,給我們當茶喝,清涼解毒的。媽媽認識很多草藥,也瞭解每種草藥的藥效,常常拔些草藥曬好,給我們拿著。

    母親的日常真得很普通,卻是很快樂。

    母親每天早上起床,自己下一碗麵條或者年糕,粉幹,吃過飯後,就去村莊的公園裡鍛鍊身體,現在每個村莊都有各自的口袋公園,媽媽對公園裡的體育器材玩得很溜,她只是用自己的生活感知時代的變化,感受農村老人的新興生活。

    這時,二哥會過來,他每天都要量三次母親的血壓,他看著母親將高血壓的藥吃了,然後就看走了。母親吃過藥後,就去後院看母雞,拾雞蛋。差不多9點鐘,她就開始做中餐,她很喜歡做菜,一個人都要擺五六個菜。

    吃完中餐後,她去外面的大路邊溜達一圈,12點鐘的時候開始睡午覺,睡到兩點鐘,就去幾個兒子那裡,尤其是去小哥那裡,小哥在一樓弄了個辦公室兼茶室,然後小哥就開始給母親泡茶,母親在那裡笑眯眯地喝茶。

    喝過茶後,她就將小哥廠裡的紙板拉過來,她存了很多紙板,每次賣都可以有幾百塊,她很喜歡收拾紙板,用來賣錢,小哥也就隨她意,她有種成就感,覺得自己80多歲了還能賺錢,很開心。

    紙板拉過來後,她就去種菜了,她單純是享受種植培養的過程,她在哥哥們的房子附近開闢很多小菜園,那些菜園不足一平方米,開了很多,拿著鋤頭,慢慢地將地鋤好,將土弄細,種上茄子,青菜,豆角……每一塊地都充滿了母親的希望,哪怕那塊地被挖土機挖平做路了,哪怕那些種子剛發芽,但失去了就失去,母親不去計較得失,只在乎開墾荒園的那種運動鍛鍊, 以及運動過後的那種酣暢淋漓。

    母親不會說長篇大論,她只會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向前看,不要去想過去的不足。她總用行動讓我驚醒,我也要自律,我也向母親學習,學習那對生活永抱希望的態度,對生活認認真真地過,對事情認認真真地做。

    母親說:我喜歡一個人過日子,我這樣的日子過得很瀟灑,不喜歡跟孩子們住一起。

    提問:83歲的老人執意獨居,可行嗎?可行。83歲的阿婆非得從城裡兒子那裡搬回鄉下,在鄉下的老年片區過起來獨居生活,可自在了。

    如果說我母親是因為習慣生活在那個院子那個宅子,執意獨居,而婆家的鄰居那83歲的阿婆,在她80歲那年非得從城裡兒子那裡搬回鄉下,卻是獨居生活的自由人生的展現。

    阿婆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早年間的時候,兒女有本事,都是去城裡工作生活,連帶著阿婆也是跟著兒子生活到80歲。

    80歲那年,阿婆非得要回鄉下住,說在城裡呆得夠夠了,但鄉下大家都統一蓋房子,兒子沒有打算回鄉下養老,所以他家分到了宅基地還是空在那裡,沒有蓋,阿婆說住老年片區。

    老年片區是老年人們住的平房,一戶老人都有60平方,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一院子,是集體蓋起來,想住的老人只需要繳納1000元就可以了。阿婆就住在那裡,兒女們都在城裡,兒子給阿婆裝了監控,裝了智慧家居,生活很方便。

    阿婆每天吃過早餐,就和一群老人在大路邊聊天,老年片旁邊就是新房子,中間有條大路,沒有車輛,老年人們當成了聊天的場所。聊累了,阿婆就開始種小菜。五個兒女,每天都會來一個孩子看望她,週末兩天,女兒們都會過來聚餐。

    阿婆總會將女兒們帶過來的禮品分給鄰居們,尤其是新房子這邊的小孩子們,這邊的人大多有五十來歲,他們都願意來這邊聊天,關照到這些老年人。

    阿婆說:以前在城裡,女兒們也不敢來勤快,怕兒媳婦說閒話,現在我住在老年片,自己一人住,女兒們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地方也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方便,我還養起來雞呢?我一直想養雞,在城裡可是悶壞了,我想我都80歲,總要爭取一下,為自己活個自在吧。

    又是一個喜歡獨居的老人,我隨口問了我的鄰居阿嬸,她也是一個人住,她才70來歲,一樓開店,二樓住宿,我說:你習慣一個人住嗎?

    阿嬸說:只要老年人自己會洗動一件衣服,自己會炒動一個菜,都是希望自己一個人住的,因為自在。

    原來只要身體可行的老人,還是希望自己住,住個自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的族譜是怎麼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