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先森說

    何謂「科學」?

    今天華人講「科學」,就是五四時期的「賽先生賽恩斯」,譯自英文的science,這個英文字又源自拉丁文的scientia。「賽先生」的最佳意譯,其實就是學術、知識。現時華人講「科學」,其實都在講「自然科學」,簡而言之,就是中學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些科目。此所以有人將political science譯為「政治科學」是很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一回事,譯為「政治學」就可以了,因為「政治」與「自然科學」並不沾邊。

    弄清楚了當代華人講的「科學」無非是「自然科學」,我們就可以完全明白,為甚麼大學中學的老師都不要學生去讀「經典原著」!

    如果不是搞「自然科學史」,誰會去看《歐幾里德幾何》或《牛頓經典力學》的原著?我們會去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親撰關於元素週期表的原著嗎?

    這些基礎理論都早有人寫了簡本和修正了任何缺失,同學還需要看原著嗎?太過費時失時了!

    不光是念哲學的人要看經典原著,研習其他許多人文學科也要讀原著!何解?

    起碼有翻譯的失真和版本的差異。

    我們今天上大學時學希臘哲學,一般只可以看譯本,如中譯本、英譯本。如果要深入鑽研,就要學希臘文!

    又例如我們讀先秦經典《易經》,初級入門的可以看白話本,但是進階就要看流通最廣的「通行本」,這就要先進修好古代漢語。再要登堂入室,還得要讀馬王堆出土的《漢帛書易》呢!內文逐字對讀就知不同版本連文字都不盡相同呢!

  • 2 # 松鼠老孫

    哲學家們說“哲學就是哲學史”,科學家們覺得“科學史”就是研究故紙堆,我們對二者歷史態度如此之大的差異,好像難以理解。這裡我們就需要好好想想,哲學、科學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所以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反映了一些本質的思考。

    千萬不要相信所謂“哲學指導科學”,哲學和科學的關係錯綜複雜,哲學負責質疑和提問,負責考察思維方式;(自然)科學尋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對具體自然問題進行探討。哲學和科學的共同特點是質疑一切,質疑自身,不斷更新。

    那麼為什麼學習哲學要讀原典,重溫每一代哲學家的觀點和著作呢?因為哲學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考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對於具體的答案會隨時代而變的。我們必須隨時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檢驗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提出好問題”,是很難的——歷代哲學家們提出的基本問題,可以開拓我們對本質的思考。哲學經典原著,是問題的富礦。學習哲學,不僅僅是為了熟悉他們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究竟在探討什麼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什麼,瞭解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深入探討,甚至革新他們的問題和思考方式和結論。

    科學體系則呈現了另外一種面目。科學家們對自然的探索,有跟哲學類似的地方,解決我們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之後,發現了新的規律,隨之會冒出新的問題——這些新規律背後是什麼在起作用。比如當哥白尼、牛頓解決“太陽系如何執行”之後,牛頓定律打開了全新的宇宙視野,對於牛頓定律本身的探討又提出了很多新問題。

    所以科學體系在不斷地總結更新。對於早期的著作來說,因為其中有許多錯誤的思考方式。比如希臘人基於四元素、華人基於陰陽五行做了無數討論,等我們發現四元素、陰陽五行其實是一種錯誤假設之後,所有這些討論都變得沒有很大的價值了。它們只具有科學史意義,我們記下來一筆“古人曾經犯下了這樣的錯誤”也就可以了。當然,科學原著還是有值得儲存和研讀的價值,因為我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理解早期科學家們究竟是怎麼思考問題的,也很有價值,這裡更多體現為科學史這個學科存在的價值。

    對於大多數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在這些錯誤的細節上繼續糾纏了。因為每一代科學家都會及時總結從古希臘以來到他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方式,整理已經有的成果,需要的科學工具,以及面臨的問題。尤其是當下,有許多科學年鑑出版annual review,總結每一年、十年、百年的成果、經驗、教訓。

    哲學、科學都是會自我更新的體系,這一能力表現為每一個學者都不會盲目崇拜古代學者的觀點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每一代學者都在試圖尋找前人和當代對問題思考裡面可能存在的錯誤。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一點一滴地修正,讓哲學和科學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認識能力變得無比強大。

    當然,學習哲學的人,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閱讀每一本哲學原典。不過去讀一下總歸會有新的發現。每一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有其獨特之處,跟他們進行對話,會很有趣。有差異,也有錯誤,但對世界的認識,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觀點,來提醒我們不同視角的重要性。

    學習科學的人,也應該有時間去讀一些科學原典,理解前輩科學家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過,對於自然規律,“真相只有一個”,我們會發現前輩科學家思考的錯誤之處。但沒關係,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可能會給我們啟迪。繼承了正確結論,未必下一步走得還是對的,對吧?

    哲學,每一代都是經典,我們需要去重溫重要的問題和思考方式,對當下的世界反覆、繼續提問和考察。所以“哲學就是哲學史”。

    科學,問題和工具都是常新的,每一代都有顛覆性的革新,梳理和整理知識體系隨時都在進行,所以科學經典原著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 3 # 讀書思考筆記

    哲學,聽起來很神秘。實際上,人人都在用。哲學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從相似的問題中去找答案或者叫做大資料。比如,人們不知道龍是什麼,是否存在?有人就猜想,既然十二生肖中其他十一個都是動物,那麼龍是不是一種動物?這裡用到“其他”“都”,就是一種大資料。那麼龍是不是一種動物呢?我們就要去找這種動物或者動物的化石。如果找到了。說明龍是一種動物,就是科學,如果找不到那就還是哲學。這裡就用到從相似問題中去找答案的方法,那麼還有那麼問題是跟龍相似的問題呢?比如從龍的讀音或者帶有龍字的其他字上尋找答案,例如“籠”是關鳥的,“壟”是表示圍繞田的田埂,“瓏”是放玉的,“隴”是環山的,“攏”表示合圍起來,把耳朵圍起來就是“聾”,這裡的long都有圍起來的意思,那麼,龍是不是也有圍起來的意思呢?它又是圍的誰呢?既然龍又是在天上的,古人把太陽比作烏鴉,金烏,三足烏。那麼龍是不是關太陽這隻鳥的籠子呢?這就是哲學。又比如說,我們對十二生肖的其他動物進行分析和總結,發現其他動物都是按照明顯的活動時間來定位的,比如老鼠,一到晚上11點就悉悉索索,11點到凌晨1點就是丑時。那麼龍表示辰時,也就是早上7點到9點,什麼活動最明顯呢?然後就去觀察什麼活動最明顯,再去翻閱古書或者找成語去驗證你的觀點。這就是哲學。我們經常逛淘寶的人都知道,淘寶有一個地方就是「猜你喜歡」或者叫做購買了這個產品的人還購買了什麼。為什麼這裡它給你推薦的裡面的商品那麼精準呢,大部分確實是自己喜歡的。這也是哲學,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大資料。根據同類人的購買,瀏覽,收藏,加購,停留時間,關注,價格等喜好資料來來猜測你的喜好。哲學是一種猜測,適合大部分事物,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事物,也就是說可能存在個例。這個就需要透過科學去驗證。再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電子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其他粒子是否同樣具有這種屬性呢?從人來說,自己常常會陷入一種矛盾中,好像頭腦有兩個我在打架,那其他人會不會也是這樣呢?甚至說其他事物是不是也是這樣呢?磁鐵無論多麼小都能一分為二,其他東西是不是也有這種屬性呢?做類比,總結,然後推理。得出方向,最後驗證。所以說,哲學具有指導意義。對於怎麼讀科學論文或者哲學書籍在於它兩者對於你的人生意義哪個才是重點。但是,哲學和科學是相生的,誰也離不開誰。哲學指導科學,但是科學會引發新的哲學。生活是離不開哲學的,因為很多事情我們都只能猜。從過往的經驗中,比如我們得知某人是什麼性格,會做什麼,怎麼做,甚至從這個人的樣子就知道他的性格。或者作為底層階級的員工要看老闆的臉色行事,這也是哲學。雖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思考方式。說起哲學就不會避免說中國古人的哲學,「陰陽哲學」和「金木水火土」,這兩種思想在中醫上的指導是非常重大的,等於說,沒有他們基本不會有中醫理論。但是,對於這樣的理論,其實大部分人是對他們做的誤解或者說曲解。誤解以後呢?反過來說這個理論是有問題的。比如說,水克火,水火不容。表面意思是,水可以把水撲滅,確實是。但是沒有火會不會有水呢?比如月球沒有火,或者火太少,水就基本沒有。並不是單純水克火,而是相生相剋的關係,那水和火真的是不容嗎?不是,這就需要透過土或者金來溝通,就好比我們的鍋,水就能借助火沸騰,汽化活躍起來。人體呢,這種汽化就是活力的表現。腎是水,心是火,那麼他們的溝通介質就是脾土或者肺(金),脾好的人,心和腎的相交能力就越好。這個人就越精神。肺越好,這個人同樣越精神。同樣,土克水,但是沒有水的土就不是土,那叫沙漠。所謂虛不受補,就是腎虛(水)了以後呢,脾(土)也就會跟著虛。也就是土沒了水,就不會吸收營養。人沒了營養就會等於沒有沙漠,生長不了植物,就會虛弱或者死亡。同樣土克水並不是單純的有土就沒水,或者有水沒土。這之間的關係看似簡單,其實比較複雜。和生活中的經驗也是一致的。都說科學的崇尚的懷疑精神,我覺得首先應該懷著一顆相信的態度。比如說,你看見相對論,你懷疑,你看見牛頓力學,你懷疑,你看見量子力學,你懷疑,你看見黃帝內經你懷疑,看見易經你懷疑,看見史記,你懷疑。產生懷疑之後呢?你的心態就變了。根本理解其中的內容就說什麼古人愚蠢啊,偽科學啊,中醫騙人啊,你究竟理解多少呢?這種態度不能要。萬物生而有靈,比如狗啊,貓啊,牛啊,馬啊等等這些動物,甚至石頭,都存在思想,科學有時候真的說不清,古人對一顆樹尚且敬意三分,砍樹都要提前三天跟樹說一聲。大腦就是組合,不同的組合產生不同的思想,誰能說石頭就沒有思想呢?

  • 4 # 說三追四

    哲學總的來講是思維科學它主要反映各個歷史諧段的認識過程和思維方式,它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而經典著作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動態因而原著十分重要,但總的來說其基本論點和經典著作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絡其思維邏輯是基本相通的,但如果其某一經典著作和另一經典著作內容有所不同,只能說明其邏輯思維自相矛盾。而經典著作除了被專業人士外很難被所有人都能去讀,而基本論點如果被社會所接受卻直接影響到社會,它的普遍程度和影響力遠遠高於經典。因而經典和基本論點實際上也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至於科學,這裡或許是指各具體科學,是指一定領域內的運用科學,它的主要目的是實際運用,只要符合實際需要就沒有人去懷疑,但一旦涉及理論問題也會有人去質疑,例如物理學中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但這已超出具體科學的範疇提升到哲學的範疇,因為各具體科學和哲學緊密相連的。

    總的來說,哲學是人類自身認識的科學,它有一定的歷史過程,而各具體科學是人類運用科學,它不需要歷史它的參照系就是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投敵”不是好行為,為什麼考辛斯和杜蘭特還會相繼加盟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