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眼鏡的農民

    這問題邏輯不清,老人陪伴留守兒童,與“孝”有何關係?其次,“子不孝父之過”是誰出的命題?

    子女孝不孝是子女人品問題,與父親有何關係?怪父親沒教育好?還是說父親曾有過錯?不管是何原因,都不是子女不孝敬父母的理由!

  • 2 # 湘妹子老二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應該是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出自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

    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

    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3 # 小陳的點滴生活

    這個問題 很難回答 就像清官難斷家務事 每個人的教育不同 接受的環境也不同 性格也會變化 也許某個時間 會變 但跟父母還是有點關係 具體 只有當事認為人自己才好準確回答

  • 4 # 牧藥先森

    “子不孝父之過”,這是古人哲言。其意在於說明教育孩子至關重要。子不懂的孝順長輩,是其父親沒有教養好。而當前社會留守兒童和老人是中國社會城鎮化發展程序中的社會現象。此處並不能去對標“子不孝父之過”。留守兒童和老人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和國家去解決,而不能單純的透過“子不孝父之過”來解決。

  • 5 # 金金J的vlog

    “養不教,父之過!”這個估計很多人都聽過,像如果誰家的小孩闖禍了,旁觀者就會議論這是誰家的小孩啊,如果知道的就會談論其父母,家人平時的品行,如果不知道的就會直接說這個小孩是父母教好!

    像題主說的農村留守兒童是由老人相伴左右!其父母在外務工的!這種情況又該怎麼算呢!

    首先“養不教,父之過”,要先明白這幾個字裡包括什麼含義,其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養,這是做父母的過錯!所以這裡就已經顯示出題主的答案了!父母外出務工賺錢養家,留守老人在家代養兒童,這裡就是父母提供吃穿,而沒有好好教導兒童!這裡就不要說是老人沒教好兒童了,做父母的如果負責任,不論有多辛苦都會記掛著兒童,如果平時多與孩子溝通,好好傾聽孩子在家的發生的問題,在加之教導,相信小孩子也會成長的很好!

    估計還是會有人說,這父母沒在身邊,沒時間溝通,做爺爺奶奶的在家就應該承擔起教導孩子的責任,但是這裡就更應該想清楚誰才是小孩子的父母,作為小孩的第一監護人,更是責任人,小孩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如果做不到相伴在身邊,就應該利用有限時間跟孩子好好溝通,要知道大部分祖孫都是會有代溝的,要學會做孩子的傾聽者,平時也多跟父母溝通,三方合聚,都有溝通,又怎麼會發生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事情呢!!

  • 6 # 華方濤

    養不教,父之過,就如同外國影片《何以為家》主人公小男在法庭上告自己的父母,既然沒有能力養大孩子,為什麼一二再,再二三的生許多弟弟妹妹!在外打工的父母就如同老母雞下蛋,下蛋以後把蛋扔給年邁的父母,雖各有難處,但老人已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能力去管教下下一代了,他們把你們費事巴拉撫養長大已位功德圓滿了,應該到誰生的孩子誰負責的時侯了,真到孩子長大給你生了孫子讓你哄的時侯,你也大言不慚的對孫子說“你的爸爸是我的爸爸哄大的嗎?”所以“養不教,父之過”,起碼父母是第一個該負責的人!

  • 7 # 語文老師來啦

    曾經我是一名留守兒童,現在是從教近十年的一名教師。

    自小學三年級至初二年級上學期結束我都是和奶奶嬸嬸一起生活,父母爺爺叔叔都外出打工。在這幾年裡,父母曾叫我去一個村裡接電話,我覺得又遠又沒什麼可說的,或許心中也有些許恨意,所以就沒去。也就是說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平時,這幾年我和父母之間連一次通話都沒有,更不用說見面了。期間只母親回來一次,住了幾天接走了弟弟。說是男孩子皮,關鍵的幾年不帶在身邊嚴加管教,容易影響一生。

    初二下學期我才到父母身邊上學,高中、大學,任教。

    歷經人生各態,我認為“養不教,父之過”,為人之父不應該找任何理由和藉口去搪塞養教之責。那麼多孩子的父親不需要離家工作,你為何需要?你為何沒像那些孩子的父親一樣年輕的時候好好學習努力奮鬥?獲得好一些的工作崗位?試問你的孩子以後是不是可以說因為謀生,單位請假要求嚴格……,而不去伺候你?事到如今,還要怨天怨地怨社會嗎?

    家中老人沒有過上好生活,自己孩子過得也不好,怨誰有用呢?找誰承擔責任呢?能等到誰來拯救呢?

    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幹好工作,彌補家人。如何教育引導好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艱難後悔路。

  • 8 # 大地上小草

    教育與流動人口不配套。打工者收入低導至兒童只能留守農村受罪|。要想解決這一現象。用人用工單位必須幫助工人解決子女上學問題。

  • 9 # 生態潮人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或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父母的缺位問題值得關注。我舉兩個例項。

    例項之一

    女孩小佳,父母都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小佳出生後,未滿一歲就跟著奶奶成了留守兒童。父母每年除了春節回家,平時幾乎沒回家。在手機沒有普及之前,連打電話都很少。從小學到初中畢業,父母從沒有參加家長會,都是由奶奶或伯父代替。小佳在家絕大部分時間獨處,很少有人交流,奶奶從不讓她做家務,給她以養尊處優的條件。父母與她的交流都是責令式的,讓她形成倔強、叛逆、不善溝通交流的個性。學習成績尚可,卻得不到認可,人際關係處理能力較差,導致多次就業應聘失敗。小佳身上存在問題和缺欠,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良的行為習慣,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教育引導,就像一棵小樹苗長歪不能及時扶正,定形以後就難於校直一樣。所以說,小佳的父母只懂得在外打工找錢養大她,供她上學,卻忽視對她性格的培養,這就是“養不教”典型案例,這種過失父母是有責任的。

    例子之二

    小詩,也是女孩,比小佳小3歲。小詩家在縣,是一個城中村。雖然祖輩父輩都是農民,因為城市土地開發,近幾年來,他們家境比較殷實,祖孫三代堂,小詩從小到大,一直在父母身邊生活。父親管教嚴厲,而在學業上對她要求卻也比較隨性寬鬆,小詩想讀哪個學校喜歡什麼專業,只要讀書就行。有了父母的管教和約束,加上縣城生活接觸面寬,小詩學習成績不是很拔尖,可個人養成不錯,性格溫和,懂禮貌。初中畢業後自己去找工作,接觸社會以後,知道文化和學歷太低不行,於是又自己到首府找學校讀書,思想成熟,生活有目標。小詩成長曆程中曾經也有叛逆期,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得當,讓她順利度過,健康成長。

    這是我耳聞目睹的兩個孩子成長曆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管與不管,會管與不會管,結果一樣,“養不教,父之過”,古人言,有道理。為人父母者,無論生活多難多苦多累,也要重視孩子的讀書和教育培養。

  • 10 # 剪輯師小阿敏

    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但是責任並不是在於父母,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在這裡並不適用。

    的確,父母把孩子生出來,就應該給他們好的教育,而不是拋下他們不管,可是,如果要這麼算的話,那麼農村的大部分人,都沒有資格生孩子,所以呢,我們不能以一個高要求去衡量農村的教育,這是不切實際的。

    試想一下,農村人不出去打工,怎麼賺錢,農村人不遠離家鄉,那麼家鄉容得下這麼多勞動力嗎?所以,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決定了必須有一大部分人遠離家鄉打工,才能賺到錢,如果因為打工沒辦法照顧孩子,就選擇了不生孩子,那麼中國怎麼發展下去,沒有了孩子,中國還有未來嗎?農村還有未來嗎?

    對於農村父母來說,他考慮的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而不是給他們教育,而且他們的文化水平也支撐不了他們給孩子好的教育。至於老人,那就更加了。

    所以說,留守兒童是一個難題,天大的難題,責任不在父母,也不在孩子,要怪只能怪中國地區發展差異太大。

    我們能做的,就是呼籲農村父母常回家看看,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呼籲農村的爺爺奶奶加強管理,保證他們的安全,避免他們沉迷手機與遊戲呼籲學校和政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即使治標不治本,也只能這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承包了一千畝良田,種植什麼收益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