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簡單單的二筒
-
2 # 快樂醬油黨
想想你床底下的臭鞋、紙巾,你不覺得挺好玩的?如果這她都能受得了,當個女伴好像也不錯吧?有這好機會還等啥?……遇到無聊,比她更無聊不就行了
-
3 # 軍師不在山
他曾經花了6個小時,認真數數,知道了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他想吃掉一隻巨大無比的棒棒糖,卻割破了舌頭,最後為棒棒糖做了一個真空包裝,並寫明會將它傳給後代。 他為石榴籽舉辦選美大賽,仔細測量了每一顆石榴籽的尺寸,觀察每一個石榴籽的切工,讓網友展開投票。 他還把家裡的浴缸砸了,改造成了一個游泳池——甚至邀請朋友來家裡浮潛。 他更是親手種出一盆菜、親手打出一口鍋、磨出一把刀、鑽木取火……就為了完成為朋友做一頓飯。 為自己家門口做了一個石獅子,以及,用兩萬個氫氣球把一頭豬帶飛了起來。 他是行為藝術家王村村。在網上公佈了很多自己的作品以後,王村村被網友親切地稱呼為“史上最無聊的人”,但無聊是他的事業更是他找到的參與這個世界的方式。就像他自己說的, “到目前為止,我決定成為一個無聊的人已經四年了。在這個過程中,無聊這件事改變了很多我對世界的看法。我有時候覺得,任何一種東西或者方式,都能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驅動力。可能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恰好選擇了無聊而已。” 無聊,是人類一種頭腦中的情緒狀態,甚至可以說,它是大部分現代人每天維持時間最久的情緒狀態。我們都非常容易感到無聊,且十分討厭感到無聊,因而才一刻都無法離開手機。 王村村這種創造性的對待無聊的方式,不免令人驚詫,“原來無聊還能這樣?”帶著思考,我也頗為無聊地對無聊展開了研究,研究的結果也十分出乎意料。 希望可以給無聊的大家一些啟發。 無聊是什麼? 在現代人體驗到的情緒與情感中,無聊的持續時間可能是最長的。我們經常會覺得無聊,比如拿著手機也不知道該幹什麼,或者越刷手機越無聊,明明有大量的娛樂可以尋求,卻發現娛樂並不能真正滿足我們。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無聊是指由於缺乏刺激,而引起的不愉快體驗(Fenichel & Rapaport,2012)。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意識處於低喚起水平。這種“低喚起”,會使我們感到無所事事,覺得“沒勁透了”。 那麼“刺激”都去哪了?是它變少了嗎?其實不是的。在現代社會,刺激本身是不降反增的,我們每時每刻都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席捲。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感知刺激的閾限的上升,高速的生活節奏以及源源不斷的娛樂供養,使我們的胃口變得刁鑽,越來越難以感受“新奇”。其實不是生活更無聊,只是我們已經變得更麻木了。 也可以說,無聊是現代人的專利,在還沒有達到人人溫飽的目標之前,人們是很難有閒置的認知資源來“無聊”的。而現在,“有錢有閒”了,無聊也來了。 馬丁·杜勒曼曾有個關於“無聊”有意思的分類,他將“無聊”分為四種: 1.情境性的無聊: 顧名思義,它出現在我們閒下來的每時每刻。情境性的無聊也是最常見的。比如,等人的時候、聽演講的時候、坐地鐵的時候,我們體會到的無聊情緒,都屬於這一類。 2.饜足性的無聊: 當人已經厭倦了同一件事情,一切都變得陳腐無趣的時候,人們就會體驗到饜足性的無聊。饜足性無聊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重複,在重複的過程中,刺激被反反覆覆體驗,很難感到新的趣味。 3.存在主義的無聊: 當人們感到心裡空蕩蕩、世界毫無色彩的時候,存在主義的無聊就產生了。它包含了一種對任何慾望的渴望。這種無聊要比前兩種“要求”更高,也更不易被表達出來,需要你的思考深入些,當你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這種情緒。 4.創造性的無聊: 當人被迫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人們可能會陷入創造性的無聊。即便產出的結果是有趣的,過程的強迫性還是會使人感到無聊。 這四種無聊各有側重,然而精神分析的研究發現,“無聊”實際上並非毫無用處,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有功能性的情感。無論哪種型別的無聊,都有著相似的功能。 無聊的功能 Khan(1986)認為,特別感到無聊的來訪者可能經歷過某種創傷性事件,在那次經歷中,因為某種嘗試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可能蟄伏在潛意識中沒有被發覺,但他們潛意識裡對這類事件或令其後悔的事情抱有一種“它永遠不可能被彌補”的態度,並且擔心自己永遠不可能從中恢復過來。 因而他們避免為實現任何事物做出努力,對他們來說,改變意味著傷痛,意味著走出舒適區,而這種改變正是無聊的“出口”。 也就是說,無聊其實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是一種試圖麻痺精神世界的方法。這種麻痺和逃避,可以讓我們獲得一種控制感,透過“掌控”自己處在無聊狀態中,避免遇到種種不可控的不愉快體驗,避免意識到生活的複雜性。與未知的刺激相比,“無聊”是可控的場域,它使我們感到安全和滿足,哪怕在尋求手機或者遊戲的幫助後會衍生空虛。 然而實際上,無聊並不能給予我們安全感,這是種一葉障目的做法,這種自我麻痺,甚至可能會讓我們無法感受無聊本身,而把本來應被感受為“無聊”的狀態,當作生活常態。、 *無聊為什麼會發生? 精神分析的研究指出,無聊情緒發生的根本,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未能確立足夠的安全感。Bick(1968)認為,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面板接觸,對嬰兒發展出完善的人格至關重要。嬰兒不會講話,沒辦法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他與母親之間的面板接觸變得不可或缺,尤其是與母親的嘴唇和乳頭的接觸,能夠使嬰兒產生一種對客體的感知,在與他人(客體)的連線中,培養出安全感。 而如果在嬰兒的體驗中,母親是不安全的客體,沒能滿足嬰兒對面板接觸的需求,嬰兒就會自己創造出對面板接觸的幻想,來自我滿足。這種幻想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也可以理解為自我安慰,實際上是在用虛假獨立替代來對母親的依賴。 Meltzer等人(1975)發現,沒能夠與母親建立良好連線的嬰兒,在長大後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不能夠很好地處理情緒、情感等內在感受。對這些人來說,痛苦既不能被體驗,也不能被包容;所以,他們處於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會拒絕體會“安全”之外更復雜的事物。 也就是說,滿足了“面板接觸”的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可以發展出獨立的人格;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則不能。而處在無聊中,恰好可以讓他們避免認識到自己需要發展出獨立的自我意識,從而獲得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哪些人更容易無聊? 我們將主要從三個層面來講述,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無聊。 1.對不確定的容忍力低的人 容忍力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不確定性,這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禮物”,他們會產生好奇情緒,不易感到無聊;而容忍力低則會產生恐懼和抗拒心理,傾向於呆在舒適區,與其面臨未知且不能掌控的刺激,不如處於無聊中。 2.不善於創造的人 創造力低的人應對“空白時間”的方式會更少,因循守舊或選擇封閉使他們更容易感到無聊;而創造力高的人傾向於探索未知,不斷開啟新世界的大門,也就更不容易感受到無聊。 3.缺乏驅動力的人 缺乏驅動力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雖然造成眼下無聊狀態的人正是他們自己;相比之下,不缺乏驅動力的人,即便處於令自己感到無聊的場域,也很快會找到出路。 王村村的工作,是一個起因於無聊,驅動於有趣的過程。他用無聊戰勝了無聊,透過創造性的活動來賦予無聊以意義。他的作品,就如同是對無聊本身的一種反諷。 在個體主義蔓延的時代,人們開始極度關注自我,可這個自我又不斷面臨意義缺失的危險。現代人應對無聊的方式往往是尋求社交網路,大家太需要找到一個出口來消解無聊的情緒和空白的時間。可是,陷入無意義的隨機瀏覽中不能自拔,只不過是在以一種自我傷害式的、自我催眠式的方法,對無聊進行暫時的掩埋。 如前文所說,感到無聊被看作可怕的事,殊不知無法感到無聊才最可怕。 我們還能感受無聊,其實是對自己存在的確認。無聊是對自我意義尋找的一種提示。尼采曾說過,完全把自己與無聊隔離開的人,也就是把自己與自己隔離開。 缺乏自我意義,可能會導致我們不斷陷入“尋求刺激-陷入無聊”的怪圈,或者等待刺激掉落,或者主動尋求刺激,甚至做出高風險的行為,例如沉溺於藥物、性或酒精。缺乏自我意義,也可能使我們投向無聊的懷抱,只為尋求安全和可控,卻無法向前邁出半步。 完全消解掉”無聊“是件不可能的事,也沒有必要這麼做,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價值。透過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無聊,我們可以尋找自我意義,儘量達到與“無聊”之間的一種平衡。
-
4 # 西北凡夫
很正常啊!存在就是合理!大家價值觀,世界觀,社會觀,還有文化性格差異都不同!對行為的看法也不同!以前經常出現這種東西,人們覺得有意思,甚至有人覺得幽默!現在也就可以出現,也就有人認可接受
回覆列表
你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尤其是像美國那種治安相對來說比較差的地方,這種人更是不在少數。分析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這種人的心理很容易被分析出來。
1、這種人一般來說是屬於心理有一些問題的。比如說有些人在小的時候受到了一些心理創傷,然後,就有了心理陰影,這樣的話他在長大之後,就會對社會上的一些事物產生誤解。或者對一些事物產生暴力傾向。就像這個事件當中的主人公一樣。
2、我們也不排除這是一種惡作劇。很多人現在閒的沒事幹,都會用這種惡作劇來達到提升自己的流量的目的。這樣的話他的賬號就被別人所熟知了。很多人就會想關注後續的事情。然後也會關注這個賬號,他也能夠藉此機會在社交媒體上火一把。但是這種人畢竟還是在少數。因為如果他想要用這種方式來達到提高流量的目的,那麼他必須要衡量一下惡作劇的水平以及惡劣影響。
3、對於這種事情,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去理會,因為如果我們越去搭理這樣的人,那麼他就會覺得他已經達到了目的。就有更多的人去關注,他就很有可能會更加變本加厲的運用這種方式來達到增加流量的行為。所以我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搭理這種人,讓他自生自滅。只要沒有人會關注他,他的這種變態心理也自然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