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向變了
-
2 # 視界行旅
樂律即樂理,中國傳統音樂中音律雖然並稱,其實是兩個概念。所謂“音”即“五音”,也可稱為“五聲”,指的是“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do、re、mi、sol、la(1、2、3、5、6)這五個唱名,把這五個音從低到高排列起來,就形成了一組五聲音階。後來又產生了變宮和變徵兩個音,這兩個音相當於現代音樂中ti和fis(7和4)這兩個唱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七聲音階:
宮、商、角、變徵 、徵、羽、變宮
do、re、mi、 fis、 fa、sol、 la
1、2、 3、 4、 5、 6、 7
七聲音階之間每一個音本身沒有絕對音高,但是相鄰兩個音之間的音高差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它們之間擁有固定的相對音高。
在古代,人們一般以宮音作為音階的起點,只要宮音的音高確定了,七聲音階中其餘各音的音高也就確定了,所謂“宮立,而五音形矣”。
唐代時用“合、四、乙、尺、工”來表達五音。由於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音樂和戲劇創作表演興盛,唐明皇還被尊為梨園鼻祖,所以唐朝流傳的樂譜很多,對後世影響廣泛,由於這種記譜方式中有“工、尺”字樣,因此後人習慣於把中國傳統樂譜稱為工尺譜。
“律”的原意是用來定音的竹管,中國古人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竹子做成鋁管,用它們分別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來確定音高,這十二個標準音稱為十二律。十二律中每個標準音都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稱,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音名,而律管相當於如今的定音笛。
這十二個音由低到高排列起來,依次是:
黃鐘、 大呂、太簇 、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 應鐘。它們對應的現代音名是:C、#C、D、#D、E、F、#F、G、#G、A、#A、B
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稱六律;偶數六律為陰,稱六呂,陰陽合稱為律呂。其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無射為六陽律,大呂、夾鍾、中呂、林鐘、南呂、應鐘為六陰律。陽律稱為律,陰律稱為呂。
十二律的十二個音對應著十二根律管,最長的律管發出的音最低,最短的律管發出的音最高。每根律管的長度都是固定的,十二根律管之間的長度有一定比例,其所對應的十二個音高之間也有一定比例。
每根律管長度和音高的確定是根據科學演算法得出的。以黃鐘為母音,則每隔八位按照黃鐘的律管長度加或減三分之一得出這個位置的律管長度。如果黃鐘律管長度為九寸,減去三分之一,就是六寸,那麼與黃鐘相隔八位的林鐘律管長度就是六寸;林鐘律管長六寸,加上三分之一就是八寸,那麼與林鐘相隔八位的太簇律管長度就是八寸,其餘以此類推,可以得出每根律管的長度,這就是隔八相生法和三分損益法,這種演算法在中國2600年前的《管子•地員篇》中已經有記載了。
十二律管
就像繪畫那樣,七聲音階是塑造音樂的七大原色。強調某個音或突出某幾個音的組合,能使樂曲產生特定的色調感覺,這就是音樂的調式,中國古代也是用這種辦法來形成各種調式的。
中國古人一般習慣用“宮”音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但其他各音也可以用作第一級音,隨著第一級音的不同,調式也就不同了。用“宮”作為音階起點的調式,稱為宮調式,在這種調式中,“宮”音作為主音被突出和強調,居於旋律中的核心地位;如果用“商”作為音階起點的調式,稱為商調式,在這種調式中,“商”音作為主音被突出和強調,居於旋律中的核心地位,其餘各聲由此類推,宮商角徵羽這五聲可以形成五種主音不同的調子;同理,七聲音階可以形成七種主音不同的調子。《史記•刺客列傳》中有:“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其中“變徵”之聲和“羽”聲指的是兩個不同的調式,由於調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音樂效果,聽眾的情緒也有了不同的反應。
由於宮商角徵羽這五聲只有相對音高而沒有絕對音高,因此需要用律管來對每個聲定音,如果把“宮”聲定位黃鐘,則是黃鐘宮,如果把“宮”聲定位大呂,則是大呂宮,只要“宮”聲的音高定了,其餘各音就隨之按音高比例而定。比如黃鐘宮,各聲的音高關係如下:
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鍾 姑洗 中呂
宮 商 角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徵 羽
《史記•刺客列傳》中, 荊軻唱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用的是“羽”聲,而“羽”的音高是南呂,對應的現代音名是A, 唱名是la(6),因為將“羽”聲做為主音,凸出la(6),所以荊軻唱的是A小調,正適合表現他當時悲憤激昂的情緒。
十二律的每個律都可以用來確定宮聲的音高,因此可以產生十二個宮調式,其餘各聲也是如此,所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可以產生六十個調,而七聲則可以形成八十四個調。但這麼多調式只是理論上的組合,實際運用中沒這麼多,一般只用五宮四調,一共九種,通稱為“九宮”。五宮是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侶宮、黃鐘宮;四調是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
瞭解了這些,中國古代是把宮商角徵羽五聲與季節、方位、五行對應起來的,具體對應關係如下:
五聲:宮 商 角 徵 羽
五行:木 火 圖 金 水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古人還把十二月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對應起來,《禮記•月令》是這樣規定的: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呂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季夏之月,律中林鐘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
仲秋之月,律中南呂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孟冬之月,律中應鐘
仲冬之月,律中黃鐘
季冬之月,律中大呂
因為有了這些對應關係,古人在文學作品中描寫某個季節時,會連帶到與這個季節相對應的方位、音名、月份。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到“商聲主西方之音”,是因為秋季與商音和西方是對應的;《秋聲賦》中還寫到“夷則為七月之律”,是因為七月為孟秋季節,對應的音名是夷則。
禮樂文明是最純正的華夏文明,所以中國古人把“樂”看得極重,在古人觀念裡,“禮”“樂”互補,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不能丟失和遺忘。傳承發揚中國傳統音樂也有利於加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增進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
-
3 # 華亞白茶
中國古代樂律學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研討音樂基本原理與基礎技術理論的一個跨越若干個有關學術分支的綜合學科。今按樂律學的概念、基本內容與歷史發展分 3個方面分述如下:樂律學的概念 樂律學的現代概念,大體上含著“樂學”與“律學”兩方面,而在古代,兩者卻密切關聯,不可分割。
-
4 # 一老沈一
“中國古代的樂律有哪些?”
題主問的“古代”,“古”到什麼時候呢?
咱們說公元前5世紀,夠“古”的吧?
1978年,湖北隨縣,現在叫隨州了,出土了曾侯乙編鐘。短架長335釐米,高273釐米;長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長短架成L型,懸掛鎛鍾、鈕鍾和甬鍾共65件。
所有這些鍾,每個的正鼓位和側鼓位,都可以分別敲出有三度差別的兩個音。就是說,每一個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音。
曾侯乙編鐘中的鐘鉦部、正鼓位、側鼓位,包括鼓架上,有近三千字的銘文或書寫的文字,標明瞭音高、樂律以及在曾國之外地區的對應名稱。
下層長枚低*10(下二1)號鍾鉦部的銘文,講了這件鐘正鼓位的音高,還講了這個音高相當於“楚律”“申律”、“周律”中的“變宮”。
這段銘文說明——第一,當時已經有了“音高”概念;第二,當時業已有了“變宮”這個音的概念。
這件鐘的側鼓位,比正鼓位的樂音高408音分,即大三度音程。
整個一套65件編鐘,可以演奏西方十二聲律的樂曲,可以旋宮轉調。就是說,在公元前5世紀,僅這套編鐘,其所具備的聲律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古希臘。
且慢,還不止這些。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一件以黑漆為底,上有非常繁複紅、黃彩繪的“五絃器”。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主編黃翔鵬先生認定,這件“五絃器”,就是古籍所稱“木長七尺”的“均鍾”。“均”是“調整”之意;“尺”則“一拃”為尺。
編鐘的音準,靠這樣的“均鍾”進行校正。
古籍載,大禹鑄鼎、啟作樂。這件“均鍾”上面的“人珥雙蛇”彩繪人物,與《山海經》中所講到的啟的形象一致,這大概是表示對中國“音樂先祖”的崇敬。
王力先生說:“曾侯乙編鐘無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已經有了七聲音階,有絕對音高的概念,有旋宮轉調的能力。所有這些從世界音樂史、世界數學史、世界科技史、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來看,都是高級別的震撼。”
上面講的,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例證。
下面,再說說中國古代的樂理。
《左傳.昭公二十年》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這是說,與“聲”有關的共九個方面。
這裡,重點說說的是“五聲、六律、七音”。
“五聲”, 《漢書.律曆志》曰:“五聲者,宮商角(jue)徵(zhi)羽。所以作樂者,諧八音,盪滌人心之邪志令其正性,移風易俗也。”
“六律”,古代以十二根不同長度的竹管,後為銅管,作為定樂音高低的標準音,是為十二律。依律管長短,依次名為黃鐘、大呂、太蔟(或簇)、夾鍾、姑洗、中呂(或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奇數為陽律,偶數為陰律。鄭玄注“六律”為“陰呂陽律”意思是“六律”包含十二律。
“七音”,《釋文》曰:“七音,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也。”
這樣,“五聲”中的“宮、商、角、徵、羽”,就相當於現代音樂簡譜中的“1(do)2(re)3(mi)5(sol)6(la)”。
而“七音”中的“變宮”、“變徵”,大致相當於簡譜中的“7(ti)”和“#4(fis)”。
“六律”,十二律大致相當於現代西音的“C、#C、D、#D、E、F、#F、G、#G、A、#A、B”十二個固定音。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認為,《淮南子》《禮記.月令》鄭注和《後漢書.律曆志》中關於十二律“律管”長度的描述,已經十分精確。
就“樂調”來說,前面已經講到了,曾侯乙編鐘已經證明可以“旋宮轉調”。古籍中,亦有相關記載。
古人,通常以“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但比如,《管子.地員篇》中,即以“徵”作為第一級音,於是“五聲”順序也變成了“徵羽宮商角”。
總之,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在音樂方面是非常了得的。
但總體上,先秦的音樂限於天子諸侯宮廷之內。民間有的,大約只是“國風”一類的歌謠。漢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音樂也要按照“經”的要求詮釋,這也就限制了音樂包括音樂理論的發展。
回覆列表
按樂律學的概念、基本內容與歷史發展分 3個方面分述如下:樂律學的概念 樂律學的現代概念,大體上含著“樂學”與“律學”兩方面,而在古代,兩者卻密切關聯,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