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來客34780
-
2 # 帥氣肖宇
西遊裡面,雖然唐僧是最帥的,但很多觀眾並不喜歡。
取經途中他的很多做法明明是錯的,卻從來不聽孫猴子的話,甚至有點自以為是。而且他還有點偏心,就比如八戒,唐僧讓他做點事,八戒總是找理由各種推辭就是不想做,唐僧雖然也很生氣,但最多也就是罵他幾句懶豬。而做為團隊中貢獻最多的孫悟空,很多時候孫猴子明明說的是對的,但是唐僧卻從來不聽他的,自己最後就算做錯了也從來不知道的反省,甚至還非要把孫猴子給攆走,一門心思往坑裡跳。
唐僧雖然很固執,但是不代表他只有缺點,就比如他的優點永遠都一心向善,就算路上遇上了那麼多的妖怪,下回遇到妖怪的時候他依然對他們抱有希望,希望他們是個好的妖怪,還有就是不管取經路有多麼艱險,就算自己數次差點被妖怪吃掉,他仍然能做到堅守初心,一心向佛。
所以看事情不能只看到最表明,而是要抓重點,把握住事情的最本質。就像唐僧一路上經常被妖怪們擄走,他的徒弟孫猴子也經常告誡他,但他最後還是沒有選擇聽自己徒弟的話,而是寧可前面有坑也會選擇跳進去,但是他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例如有一次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座小雷音寺,這座寺廟看上去和如來的老家差不多,所以唐僧就以為自己是到達了任務目的地,十分興奮,還跟自己的弟子說他們終於要取到真經了。
難道唐僧進去真的是因為裡面還有其他佛嗎?
事實上他非要進去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唐僧雖然之前是如來的弟子,但是他現在是個凡人,以前的事情早就不記得了,而且自己是佛教中人,見佛就拜這是應該的。
第二,取經本來就是歷練的一個過程,很多磨難是不能避開的,一旦避開就失去了取經的意義。而且他和徒弟們的目的不同,可以說唐僧就是走個過場,為的就是重返靈山,所以路上無論有什麼妖怪,他都是安全的。
最終唐僧還是被騙了,但是這回也沒有被白騙,因為黃眉怪的主子是佛教中的彌勒佛,黃眉怪犯了錯,就這樣彌勒佛也算是欠了孫猴子一個人情。
-
3 # 月夜汪
其實,有些東西細思極恐!龍王的軟弱(被猴子嘲弄)、地府的崩潰(被猴子打)、天宮和玉帝的無能(被猴子打殺了十萬天兵天將)、佛家的神通廣大(如來、觀音一個用手指、一個用手掌就把猴子捏的死死),這些觀念是不是已根植到幾代的華人的心目中了?
但又有多少人深思過?這些描寫中無能、昏庸的神仙們,全都是中國中中國產宗教?本土的道教、傳統神仙等均在此列。而神通廣大的全是佛教眾人。即使如“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這樣的天地主宰,也被孫猴子弄的是驚慌失措,不得不外請佛教眾人來降伏猴子。
所以,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尊佛抑道”的佛教槍手文 。
那麼書的本質一定下來,任何書的描寫就都會圍繞著這個主題來進行。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宣揚佛法!世間皆苦,唯有佛法渡人!但法不輕傳,必須湊足九九八十一難方可!
以前看過一部玄幻小說,主角穿成了西遊四人眾的一個,然後利用對情節的瞭解、熟悉,避開了一個一個的難關!可以說,要真有仙佛的話,這人肯定會被人家一指頭按死!要的就是這種難!不難不足以襯托取到的真經之珍貴。定下了九九八十一難,你非要搞個七、八難就過了,你是看不起領導呢,還是看不起領導呢?
-
4 # 又見機智的魚呀
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教育問題,在唐僧心中,有一套極為堅信的自己的認知。
他認為,世人皆善。即使現在為惡,唐僧也有信心將他點化,非常自信。
-
5 # 遠見卓識蜻蜓Yl
唐僧很心機啊。
如果是假的拜了也沒有事。萬一是真的,不拜就麻煩了,得罪菩薩可罪過罪過咯。
再說是假的,出了事可以賴在“兩開花”身上啊。
-
6 # 餘逸遙
我也是這幾天才想通了這個問題。
天性大家都知道,唐僧前身乃是金蟬子,大家也都知道,金蟬子是因為沒有聽如來講經才被罰進入輪迴。
我由此才推斷,無論金蟬子還是唐僧,天性之中都帶著這份固執己見,聽不進去話。
佛祖講經,是沒錯的,金蟬子聽不進去,他就得受輪迴之苦;
大家不要站在上帝視角用執迷不悟的念頭去看唐僧。
而是以一種求同存異的眼光去看待,世上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是錯的,更不會允許一個自己下面的人比自己高明。
唐僧秉持善良去做選擇,無論多少妖怪變化等著他去救,他也會去救;
唐僧心中存佛去拜佛,無論妖怪變化多少次騙他,下一次他還是會去拜。想要看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唐僧最後能做到看破,也是一次次懷疑了自己,一次次說服了自己的。
人生就是成長,誰都喜歡自己本來的樣子,最後卻不得不磨滅自己原來的樣子,我們只能祈求,被生活打磨掉的,是本應該捨棄的自我。
-
7 # 追尋遠方的詩
其實唐僧的人物形象是比較複雜的。唐僧優點有很多,但缺點也不少。唐僧身上的毛病也讓自己吃了不少苦頭。唐僧其中一個毛病就他是信任孫悟空的,但卻又不怎麼相信孫悟空說的話。特別是當孫悟空說的話和豬八戒說的話相沖突的時候,唐僧幾乎是相信豬八戒的說法。這就奇怪了。明明唐僧信任孫悟空,也明白孫悟空的實力比豬八戒高,但為什麼唐僧不相信孫悟空的說法呢?下面,我就以唐僧去拜小雷音寺為例,說說我的觀點。
孫悟空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比較不合理為什麼說孫悟空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比較不合理?因為孫悟空能看見別人不能看見的東西。而一般人只能看見表象,而這種表象往往是非常合理的。我們就以小雷音寺為例。《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珍樓寶座,上剎名方。谷虛繁地籟,境寂散天香。青松帶雨遮高閣,翠竹留雲護講堂。······有僧情散淡,無俗意和昌。紅塵不到真仙境,靜土招提好道場。上面就是《西遊記》裡對小雷音寺的描述。而唐僧看到就是這樣的景像。這禪光瑞靄的景象這麼可能與妖怪聯絡在一起?而孫悟空卻說:“又有些凶氣何也。觀此景象,也似雷音,卻又路道差池。我們到那廂,決不可擅入,恐遭毒手。”明明是禪光瑞靄,孫悟空卻說有凶氣,唐僧這麼可能會相信。一個自己親眼所見的,一個是終究是他人說的。該相信哪個?肯定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啊!唐僧雖然信任孫悟空,但孫悟空的說法也和自己所見出入太大了,唐僧覺得還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電視劇裡黃眉大王假扮的如來
唐僧寧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人唐僧是一心向善、向佛之人。因此,唐僧到了小雷音寺的時候,也聽見了佛的傳喚。唐僧害怕啊,他害怕萬一裡面是真佛,如果自己不去參拜,那就是極大的罪過啊!所以,唐僧說了這兩段話:
”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個佛祖在內。經上言三千諸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觀音在南海,普賢在峨眉,文殊在五臺。這不知是那一位佛祖的道場。古人云,有佛有經,無方無寶,我們可進去來。”“就是無佛,也必有個佛象。我弟子心願遇佛拜佛,如何怪你。”唐僧說:“我弟子心願遇佛拜佛。”你們是否還記得唐僧曾經許下一個諾言:“遇佛拜佛,遇塔掃塔”唐僧認為:如果這是一座真的佛寺,自己不去參拜,那豈不是即違反了作為一個僧人的要求又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唐僧認為這樣是要下阿鼻地獄的!因此,唐僧寧可相信這是一座真的佛寺,他認為就算是假的也沒啥關係,反正自己有徒弟和神袛保護。
▲《西遊記》連環畫
▲唐僧的動漫形象
-
8 # 樂樂西遊剪輯
因為唐僧有一顆誠懇得心,菩提樹下皆菩提。唐僧心地善良,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哪怕是有人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依然勸阻其行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人執著的信念展現出了一個得道高僧的與眾不同。
-
9 # 棲鴻看紅樓
唐僧曾經說過:
“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唐僧說得道理。不管是從法律角度來看,這六賊罪不發誅;還是從僧家觀念來看,應該慈悲為懷,孫悟空打死他們,都是太過分了。這是師徒之間的根本衝突之一。
“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除了最後一句比較客氣,還有哪一句客氣了?這是下級對待上級的態度嗎?更不用說像唐僧這樣虔誠教徒,對待佛祖的態度了。
求同存異,抓大放小,是一個團隊的基本原則。要追求完全的一致,那顯然是一種苛求。
-
10 # 孔乙影視
妖精能征服唐僧,在於他們一方面琢磨透了唐僧的價值觀、喜好和唐僧人性上的優缺點,另一方面善於諂媚,投其所好。相比之下,悟空智商高、EQ差。能力強是強,但光知道忠誠、盡責,不能認識到唐僧和他不是一個水平,但級別又比他高,得維護他的自尊心這層意思。所以每次一看到妖精都不問唐僧意見,拔出金箍棒就要乾了。決策!唐僧作為領導,連決策權都沒有,無法控制局面當然懊惱了。導致妖精佈下的雖然是迷魂陣,唐僧也甘之若飴地入套、赴死;悟空提出的儘管是真見識、好主張,也會被師傅一口P掉,甚至遭冤枉受處罰(被念緊箍咒)。
-
11 # 洛寶房車環遊世界
唐僧堅持的是一種佛性,普度眾生的堅持和信念,佛都一樣的,如果為了天下的生靈去犧牲自己,都是可以的,敢拜是由於不懼危難,並非世人認知的固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回覆列表
唐僧為何一直不相信孫悟空呢?據我分折,不是他不相信孫悟空,而是因為唐僧生性善良,把世間一切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基本上不相信世界上有壞人,做為十世修行的好人,他堅信世間萬物皆有向善之心。他要用他的善良來感化一切的邪惡,讓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有一顆普渡眾生的佛心,他有堅定不移的佛性,他有看淡生死、勇於面對困難的毅力。
到達小雷音寺時,孫悟空明確告訴師父這有妖氣,不可進去。唐僧為何還要去拜呢?我認為唐僧是這樣想的:這裡距離西天極樂世界已經這麼近了,應該是不會有妖怪了。如果在佛祖的眼皮子底下都有妖怪,那自己也就認命了。再者,佛祖附近的妖怪,佛祖都能夠容忍下來,說明此妖怪必不是大奸大惡之徒。唐僧自認為一路西來,經歷過多少大災大難、生死難關,都能夠逢凶化吉、有驚無險,也說明自己是個死不了的人。肯定是佛祖又在考驗自己,所以他明知孫悟空所說不假,但還是照樣去寺中拜佛。這說明當時唐僧心中已有定論,佛祖和觀音菩薩是不會讓自己死的,所有的磨難都是在考驗自己。所以他才能夠做到這樣有恃無恐、大模大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我行我素。因為他心中有數,所以他就完全可以忽視孫悟空所說的話,不論有沒有妖怪,反正是自己又死不了,還有什麼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