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峽人家

    1)生活不易,捱過餓,受過苦,懂得生活的艱辛。現在的農村老人,一般都是60-70年代出生的,那時候國家還比較貧瘠,吃喝都有問題,農村很多人都餓過,吃過野菜樹皮的不在少數,後來隨著改革開發,農村土地承包到戶這些政策的實施,他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使日子一天過的好起來了,有白麵饃吃了,年年有新衣穿了,也都蓋上小洋樓了。俗話說:懂得生活艱辛,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的幸福,所以他們也更懂得勤勞致富,艱苦奮鬥的真諦,就算現在日子好了,也不忘艱苦奮鬥,更不忘勤勞於省吃儉用。

    2)農村人更注重後代的培養與無私支援。隨著農村人基本需求的改善後,吃穿不愁,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提升,這時候農村人會對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要求,現在基本家家戶戶的農村孩子也都能上大學,進城買房,然後這些精神上的獲得感是需要物質支援的,農村老人更多的還會無私支援孩子上大學,在城裡買房,買車。但是這些需求動輒幾萬幾十萬,更或者上百萬基本上都掏空了他們本來就單薄的儲蓄,所以只能更多的辛苦勞作,省吃儉用。

    3)未雨綢繆,為自己老有所養做儲備。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農村的老人們,在面臨自己的老年生活,也會或多或少的有所規劃,多辛苦勞作點,省吃儉用點,日子才能過的長久,才能少為孩子添負擔,也為自己老年生活多一點儲備。

  • 2 # 錦荃媽媽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榮美德,父輩們大部分都是這樣的思想,父母們經歷了新中國的建立,三年自然災害 ,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節儉是為了給兒女補貼。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中年人處於上有老下有老的階段,老人們節儉的錢都給子孫輩們。我姑姑和姑父70多歲的老人,平時捨不得花錢,還養豬,孫子結婚時還給拿了不少錢。

    2、節儉是為了減輕兒女負擔。農村老人為了不給兒女舔負擔,本應該是享受天倫之樂了,卻還在辛苦勞作,為的就是給子女減輕負擔,讓兒女們沒有後顧之憂。

    3、節儉是一直的習慣和傳承。像我公公婆婆,節儉了一輩子,但這種節儉不是他們沒錢,不是兒女不孝順,是他們一輩子的習慣。

    4、節儉是為了養老。辛苦勞作是為了老有所依,當有一天無法勞動沒有收入時,已不至於伸手向子女要養老錢。

    這種節儉的美德年輕一輩也應該學習,一輩一輩傳承下去。

  • 3 # 土坷垃談裝修

    因為他們憂患意識更強,因為掙錢不容易,花錢也難,慢慢的就行程一種習慣,你可能會覺得他們這樣可憐,可是他們自己不覺得呀,他們會覺得他們那樣是最正確的,他們這樣是中國傳統農民的普遍特徵,和其他無關。

    他們這樣的好處很多,比如這次疫情,

    在家呆一年不動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反觀那些質疑他們的人,在家幾個月就有很多挺住了。

  • 4 # 魯西北波波

    農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老人辛苦勞作,省吃儉用,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談出個人的觀點如下:

    一、農村老人都有攢錢的習慣,一輩子的任勞任怨省吃儉用辛辛苦苦一輩子,《為了誰》!天底下哪有不疼子女的父母?為了讓兒女過上更好更優質的生活,他們只能省吃儉用,只能拼命勞作,只能辛苦耕耘,這就是我們的老爸老媽。

    二、做父母的看著自己的孩子,拼命的勞作,換取那微薄的收入,他們看到眼裡疼在心裡,可因為這些農村老人,他們一無學歷,二無技術,只能用最原始和淳樸的方式來表達,那只有種地。我爸今年六十五,有的時候我就問我爸,我說你這麼大歲數了就別幹了,保護好身體,而我爸說我多幹一天,你們的負擔就少點不是,等我幹不動了也就不幹了,看著我爸扛著鋤頭遠去的背影,我想哭。

  • 5 # 秦漢大唐人

    提起這個話題,心情格外沉重,農村那麼大,老人那麼多,人人都勞作,辛苦為了誰?

    (1)有過苦,有過累,辛苦勞作為養老。農村老人養老靠子女,子女生活過得好點,人品好,父母不用操心。即便是這樣,他們還是閒不下來,透過勞動補貼子女家用。兒女日子過得犧惶的,忘恩負義不把老人贍養。一個老人可以養活幾個子女,幾個子女養活不了一個老人,這種情況在農村大量存在。加之現在青年人出外打工,生活壓力山大,自顧不暇,老人的花費時有時無,所以在農村經常看到70--80歲老人照樣下田幹活。因為農村老人不比城市老人,城裡人退休了有退休金,根本不考慮養老問題,而農村老人雖然為國家義務修路鋪橋、挖渠引水、繳納公糧,得到的報酬就是今天每月百十來元,這點錢能幹啥?農村老人說,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不幹活吃啥喝啥,加之一生勞動養成了習慣,他們不願待在家裡,邁著蹣跚的腳步,挺起佝僂的身體在田間勞作,老人辛苦勞作為的是不給子女增添負擔。

    (2)吃過苦,受過難,勤儉節約成習慣。老一輩人經過了60年代“低標準”(我們陝西人對那個饑荒年代的稱呼),吃野菜,喝能照見人影的沫糊湯(陝西地方飲食),經常是吃不飽穿不暖,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個個人身體浮腫,營養不良,壽命不長。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第一次吃飽了飯,不再忍飢挨凍了。白麥細面、肉葷素菜、零食水果已是家常便飯了,但是老人們還是對過去的苦日子沒忘記,不亂花錢,吃飯簡單,生活細節處處節儉,為的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為的是兒女子孫有需要錢的地方幫一把。

    可憐天下父母心!

  • 6 # 亮劍3549

    在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百年來農民的生存發展之路。春播,夏鋤,秋收獲,冬有糧的道理,農民人人心知肚明。他們深知,人世間,有的事情是自己無法預料的,人的享受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所謂的超前意識,超前消費,對個人來說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就我們老家來說,家裡有殺年豬時淹制好的臘肉,養有雞鴨,稻子入倉,就在宅家半年,他們仍然可以吃飽飯。反觀,所謂的現代派,你不上班,半年沒有進項,你才會體會到農村老人勤儉節約的原因和重要性。

  • 7 # 善良萬年長

    農村的老年人什麼時候不苦、不累?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人民公社、啥時候都比現在累、改革開放的農村老人,再也不用整年勞動啦、孤獨老人都是五保、低保,再也沒有挨餓的,

  • 8 # 鄉野麗妹

    大家好,我今天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農村的老人,他們以前都是吃過很多苦,錢很難掙到,以前沒有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是節省出來的,慢慢的現在條件好了,但是他們已經習慣了節約。

  • 9 # 松鶴延年5016

    現在大多數老人,他們基本上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親身經歷艱難困苦的日月。

    那個時間段:要吃、沒吃、要穿、沒穿。就那食用油來說:每人每年它就2斤左右。要說白麵饃的的話,真正算是美味佳餚。大多數人一年到頭,能看一眼,就算飽了眼福,全以野菜渡饑荒。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溫飽成為過去。但是:農業經濟收入微溥。年青人基本上進城務工,雖然他們進了城,從眼前看還是不錯。

    農村的老人們,辛苦勞作一輩子,省吃儉用、就是兒女們遇到難關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 10 # 鄭正宗

    農村為什麼有那麼多老人辛苦勞動,省吃儉用,為了什麼?這個問題,長期在城市的人和農村裡的年輕人,不懂不理解,也是人之常情。要懂要理解也很容易。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講的是一個人性格特徵,無論你如何學習和修養,本質特徵是難以改變的。我們再把它引申一下,這種本性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習慣成自然。那麼,農村為什麼有那麼多老人辛苦勞動,省吃儉用呢?

    第一,從小就養成了勞動的習慣。農村這些老人,一般出生在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他們都經歷過大集體時期的勞動煅煉,一年360天除了生大病外都在參加各種勞動。特別是“雙搶”季節,“早出工,晚收工,中午休息三點鐘”。實際上,早晨四點鐘就起床,晚上有時開夜工至十點。還有雙搶過後,要參加全縣的水利大會戰,其口號是:搶晴天,戰雨天,毛風細雨當晴天。一天干到黑,一年除開臘三十日,沒有一天清閒。

    第二,從小就養成了省吃儉用的好習慣。這些老人,有的從小就經歷過無吃無穿的日子;大多數人又經歷過59、60、61三年重大自然災害時期,吃野菜樹皮度日。我自已就是這樣過來的人,凡是豬吃過的野草我都吃過;小學冬天穿一條單褲打赤腳上學,直到上初一沒穿過一件新衣服。

    第三,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了下一代過上美好幸福生活。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父望子成龍,水往低處流,關心下一代也是中華優秀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傳承下去。

  • 11 # 農村讓愛做主

    辛苦勞動、勤儉節約,給一個人的人品和性格習慣有很大關係。

    農村人,特別是五六十年代那一批,都經歷過“風霜雨雪”,他們從出生到成年都在為解決溫飽而努力,加上單純的生活,家庭的教養等,造就了大多數老一輩人的質樸、勤勞而節儉的習慣,這是一個原因。

    其次,為了維持生活或為兒女下一代而節儉,現在社會競爭激烈,有的家庭還不夠富足,雖然很多時候省不了幾個錢,但卻不忘積少成多。

    相對20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就節儉意識不那麼強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挑選西瓜?品種不同挑選方法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