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jin6278
-
2 # 殺胡世家的異見
不能!
劉邦白登戰敗後,韓信仍落魄了三年。匈奴對劉邦的羞辱是新仇舊恨輪番轟炸,又隨時突破河套,難免哪天去長安當個百日新郎睡一睡劉邦的婆娘,劉邦不想堵漏不想反擊不想復仇是極不可能的。
這樣的情勢下,劉邦必然會想盡辦法,必然會徵詢韓信意見。但是,韓信沒意見,非不想實不能也。
韓信自知沒資格造反,能改變自身處境的只有兔沒死狗還有點用,指望再立新功或者藉機掌握部分軍隊以便造反。無論怎麼看,韓信都該藉此機會再樹勢力。
然並卵,沒那個能力只好繼續落魄了
-
3 # 幽默的法外狂徒張彡
怎麼說呢,如果你知道事情真相,你就知道你的這個問題很離譜,很沒有水平。
首先,劉邦和匈奴的那次戰役,漢軍並沒有輸,如果劉邦不親自上陣,那次戰役漢軍穩贏。
事情大概說一下:韓王信和匈奴勾結,要背叛漢朝,於是匈奴要派兵往今天大概山西一帶,劉邦聽說以後親自去平叛,打得很順利,匈奴最後也是撤軍了,於是劉邦想乘勝追擊,於是自己帶著先鋒部隊追匈奴去了,結果戰術不當被圍困在了白登山,與主力部隊失聯。
這裡有幾個細節詞彙:乘勝追擊,意味著漢軍已經打贏這次戰役了;與主力部隊失聯,意味著劉邦被圍時率領的部隊並不是主力,退一萬步講,即便劉邦真的栽在白登山,那也是漢軍贏,因為人家主力是安全的,只是一個先鋒部隊沒了而已。
所以呢,劉邦在那次戰役中,唯一的一個失誤就是:他命令追擊的部隊中,將軍是他自己。只要這支部隊的將軍不是劉邦自己,那都沒問題,大不了扔了,送你匈奴了,反正戰役已經贏了。
所以你說劉邦指揮有問題嗎?沒問題啊,漢軍也沒有輸啊。
至於後來漢朝和匈奴和親,討好匈奴這些事,和白登山這件事有關係嗎?有一定關係,但最大的原因還是漢朝實力不足。劉邦那次事情還算可以,畢竟漢軍是贏了的。
漢朝實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另外一些方面,比如說:一是漢朝剛剛結束戰爭,需要休養生息,儘量避免戰爭;二是漢朝武器還不行,以前在國內打仗一般用戰車、長矛、劍,現在要和匈奴打,得用騎兵,而騎兵就得有騎兵配套武器,我們中國的發明是環首刀。
第一點不用多說,第二點確實需要說,因為現在一些人過分強調戰略戰術的重要性,而不去提硬實力的重要性,事實上評價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的永恆標準是正面硬剛的實力。你說你會偷襲,你會牽制,你會風箏,不行,你還得會硬剛。至於硬剛的手段,你可以武器碾壓,你也可以人海戰術,反正必須得有。
韓信是在華夏內部成長的一位軍事家,他對我們華夏族內部互相的戰鬥打法十分了解,但是讓他去打民族戰爭,他不見得行,有可能打匈奴這種事情就得看人家衛青霍去病,韓信可能真不在行。保不齊就是有些人內戰無敵,對外拉胯,跟黑犀俠一樣。而且我們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韓信善用水做文章,如果戰場旁邊剛好有河流,千萬別跟韓信打,但是塞外可是沒有水讓你做文章的呀!
如果韓信代替劉邦去打匈奴,那關鍵是韓信能否一舉打敗匈奴主力,因為如果單純的擊退匈奴,那並不比劉邦的成果高多少。
如果要擊敗匈奴主力,首先你硬剛實力得有所保證,其次你得找到匈奴主力。在劉邦到劉徹的這段時間內,漢軍拿匈奴沒辦法,先不說能否剛過,你根本摸不清人家行蹤,你率領大軍吃飽喝足,結果沒找到人家,然後你想著節省糧食,少吃點,結果等你餓的不行的時候人家打過來了,吃大虧。
所以韓信對國內戰場很熟悉,但他對塞外戰場不見得熟悉,並且漢軍實力就在那擺著,他去解決這件事不見得比劉邦更好。如果韓信要像你說的在那個時候就把匈奴問題解決,那漢朝得早幾十年打一次硬仗,而漢朝才剛剛建立,所以有可能甚至不是韓信有沒有足夠才華的問題,而是漢朝它打不打得起的問題。
-
4 # Ruin擱淺
問題問的沒水平,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卒於公元前196年,200年時韓信還沒死,只不過沒有參與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他被囚禁在長安城
回覆列表
有時候,關鍵的一仗能改變敵對雙方強弱的形勢。公元前200年,漢朝與匈奴在平城白登山一戰,漢軍失利,從此漢朝對匈奴實行了屈辱的和親納貢政策,直到七十多年後的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才洗刷了屈辱,樹立了大漢雄風。那麼如果平城白登山之戰,由韓信指揮,結果會怎麼樣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戰爭經過。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大封諸侯,其中封了七個異姓王。韓王信先獲封國於穎川一帶,因劉邦覺得穎川處中原腹地,戰略位置重要,擔心韓王信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以防禦匈奴為名,將其改封於太原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不久韓王信以晉陽離邊疆太遠,不利放御為由,請求遷都北方馬邑(今山西朔州),得到劉邦准許。這時的匈奴已十分強大,不斷侵擾邊疆,韓王信與匈奴交戰,敗多勝少。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頓單于親率十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不敵,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劉邦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致書責備。韓王信擔心被誅,便以馬邑之地請降,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接著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攻陷太原。太原是京城北方門戶,太原失陷,直接威脅京城。公元前200年冬季,劉邦以陳平、婁敬(劉敬)為謀士,以樊噲、夏侯嬰、周勃為將,親率大軍三十萬出征匈奴,鎮壓韓王信叛亂。大軍進入太原郡,連連取勝,特別是銅鞮(今山西沁縣)一戰,大敗韓王信,殺死其大將王喜,韓王信逃奔匈奴。韓王信部下將領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戰國時趙國後代趙利為王,聚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準備再次與匈奴合謀攻漢。
匈奴單于派左、右賢王帶一萬多騎兵與王黃等屯兵廣武(山西陽明堡)至晉陽一帶,以阻擊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連續三次打敗匈奴與王黃聯軍。漢軍的節節勝利,讓劉邦產生了麻痺輕敵思想,來到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代谷(山西繁峙至原平一帶),就派去十餘批人前去偵察匈奴虛實。單于則將精壯藏匿,只顯露老弱。派去的使臣回來都說匈奴可擊。劉邦又派婁敬前去出使偵探,結果婁敬回來說,匈奴人是故意在示弱,以引誘漢軍進入他們的圈套,漢軍不能冒然進擊了。這時漢軍已出征,劉邦不但不聽婁敬勸告,反而拘禁婁敬在廣武,說等凱旋後再處置他。劉邦率輕騎先到達平城(山西大同)白登山,主力尚未全部來到。冒頓單于就設伏白登山,等劉邦的兵馬進入後,就指揮四十萬匈奴兵圍困了白登山。劉邦組織了幾次激烈突圍,都未成功。單于率四方四色騎兵(東青馬、西白馬、南紅馬、北黑馬)從四面圍攻,企圖衝散漢軍,結果雙方損失都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圍困漢軍七天七夜,也沒能領佔白登山。漢軍被圍困了七天後,糧食將盡,飢寒交迫,危在旦夕。謀士陳平看到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甜情蜜意,十分寵愛,形影不離,就向劉邦獻計,想從閼氏身上打主意。於是劉邦就乘大霧派使臣下山,向閼氏送了很多金銀珠寶和美女。閼氏收了珠寶卻退回了美女,據說是閼氏害怕單于看到這些絕色美女,被色所迷,自己失寵。她就向單于吹枕邊風,說大漢皇帝有神靈相助,七天七夜了都沒慌亂。而且漢軍援兵正在趕來,漢人怎肯罷休;更何況就是匈奴打下漢城,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不能久住。冒頓單于本來與王黃等人約定了會軍日期,一同再合擊漢軍。結果王黃等率領的部隊遲遲未到,單于懷疑他們是不是已同漢軍勾結,就聽從了閼氏的建議,開啟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了。白登突圍後,劉邦盡斬先前進言可擊的十多名使臣,赦免婁敬,賜姓劉,封關內侯,食祿兩千戶,號建信侯。從此劉邦覺得實力遠不如匈奴,就聽從婁敬的建議,對內休養生息,對匈奴採取按撫和親的政策,以待國力強盛,再以雪恥辱。
平城白登山之戰時,兵仙韓信還未被害死,只是當時已被貶為淮陰侯,軟禁長安。那麼,如果劉邦重用韓信,讓其領兵前去進擊匈奴,情況會怎樣呢?韓信久經戰陣。我們知道,韓信自從被劉邦拜將後,獻東出之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破楚於京、索間,使楚軍不得西向;接著幫劉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定齊、滅楚,縱橫馳騁,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說大漢江山有多半為韓信打下,也不為過。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吳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他領兵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拘泥教條,用兵靈活。他在戰爭中留下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嬰渡軍、背水紮營、拔旗易幟、傳檄而定、襲擊已降、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都成為後世效仿的經典。因此劉邦稱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時人稱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後人則把他稱之為兵仙神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也成了以後的成語。正是由於韓信久經戰陣,用兵技能已達爐火純青,觀察敵陣形勢變化,就可摸透對方要耍的技量。如果讓韓信進擊匈奴,自然會和李牧大破林胡,蒙恬遠擊匈奴一樣,將匈奴打得遠遁大漠,不敢南下而牧馬。匈奴用兵技量應該不高。匈奴不過是當時北方粗野的遊牧民族,茹毛飲血,武勇蠻橫,沒有行成統一的文字,結繩記事,父子繼妻,更沒什麼文化傳承,文化積澱。在曠野茫原中,謀生圖存。由於歷史文化無繼承,他們從出生到死,就只能完全靠在生活中真實闖蕩、口耳相傳等途徑汲取經驗教訓,遠沒有有文化積澱學習繼承得來的豐富。因此,當時的匈奴人中又能出幾個傑出人物呢?就是出現幾個,在匈奴中也許很傑出,但如果拿到中原文化繁盛之地,那些還不是小把戲?因此冒頓單于藏精壯,示老弱,都是中原人玩剩下的把戲,不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輕敵冒進,怎麼能陷入單于挖的陷阱?漢軍很有戰鬥力。大漢剛剛建國,所擁有計程車兵,大多都經歷過秦末漢初的戰亂,都經歷過真刀真槍的生死拼殺,作戰經驗豐富。再加以往早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都注重於相互爭鬥,對邊外戎狄,都是居高臨下的打壓架勢,從沒把邊境的遊牧民族放在眼裡。只是到了戰國時期,北方匈奴方逐漸強大起來,但依然不作為列國的主要威脅。由於匈奴人流動性大,搶了就跑,打了就走,不固定,不好捉,人數少,各國就在各自邊境築起長城,以作防禦。真威脅大了,就狠打一下,像秦滅西戎,趙李牧大破林胡,秦統一六國後,聽到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害怕將來胡人會滅亡大秦,就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七百餘里,以致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在此基礎上,秦始皇還不放心,就讓蒙恬在北方駐守,監督民工將以前各國長城連線起來,築成萬里長城,以防禦匈奴入侵騷擾。只是到了秦末漢初,中原大亂,顧不上邊境遊牧民族的強大,讓匈奴人成了氣侯。但當時的漢高祖劉邦,依然沒把匈奴人放在眼裡,起大軍三十萬,進擊匈奴,想一次解除匈奴之患。加上漢軍連戰連捷,更加深了劉邦對匈奴的輕視,以致陷入匈奴大軍四十萬的包圍。如果韓信統帥漢軍進擊匈奴,面對匈奴示弱隱強的小把戲,作戰經驗豐富的韓信,就能一眼看破,必會將計就計,來個計中計、十面埋伏什麼的,讓匈奴人腹背受敵,驚慌失措,一戰而定匈奴;即使陷入匈奴重圍,作戰經驗靈活多變的韓信,也會搞個像背水紮營、拔旗易幟等的計謀,突破匈奴之圍,反敗為勝。因此由韓信迎擊匈奴,比會如大唐李靖徵滅突厥那樣,讓大漢早早開疆拓土,威服四方,出現四夷朝拜“天可汗”壯景。
正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如果劉邦能諒解韓信,依然信任重用韓信;作為韓信也能去掉自己的驕矜,不再那麼熱衷功名利祿,向劉邦多獻忠心,得到劉邦的依重。那麼大漢歷史上的平城白登山大敗,必能改寫為平城白登山大捷,讓以後的幾代漢帝,不再為匈奴人鬧心,也許早早就能達到漢宣帝時期四夷來朝的效果吧。